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日本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10日指出,創新往往是從看似荒唐的挑戰開始,最終卻能爲社會帶來巨大改變。他認爲政府應該減少限制,營造適當環境鼓勵創新。
資料圖:本庶佑。
10日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的本庶佑在領獎前接受了日本媒體訪問。他說:“在亞馬遜和‘臉書’誕生之初,人們覺得它們‘不可能成功’、‘怎麽可能賺錢’。當時誰也沒想到它們能成爲世界一流企業。回過頭來看,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這就是創新。”
他指出:“創新看重的是結果。從被認爲荒唐的事情開始,結果卻是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本庶佑認爲,雖然日本政府大力倡導發起技術創新,但單是搖旗呐喊是無法催生創新的。他指出:“制定計劃投入資金就能做到的事情不是創新。花錢解決的事與創新存在天壤之別。”
對于政府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本庶佑說:“政府應該減少限制,建立方便進行看似荒唐挑戰的環境。耕耘土地並播種才是政府應發揮的作用。”
他指出,創新的基礎是學術,如果學術稀薄,僅靠引入技術,不久後也會面臨枯竭。他說:“(日本)應該從下一個150年怎麽辦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爲了讓日本脫穎而出,必須采取堅決且切實的行動。必須培育更徹底更穩固的學術。”
上個月,本庶佑曾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的一個政府會議上要求增加基礎研究費用。他指出:“(日本)教育部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科研費)是研究者能夠以自由的想法進行研究的預算,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是過去10年,科研費卻在逐漸減少,這令我深感震驚。科研費的增加比什麽都重要。”
本庶佑將以所獲得的諾貝爾獎金設立基金,支援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年輕研究者開展自由、獨立的研究。不過,他針對近年來目的指向型的研究費增加的趨勢強調,這不是催生創新的資金使用方式,“因爲把研究者束縛在框架裏,無法産生天馬行空的想法”。他認爲,必須讓自由研究的方向占據更高比重。
他也提到,美國的一流企業很年輕,容易形成新陳代謝,這也有助于催生創新。他說:“日本政府爲了避免大企業倒閉而提供支援,導致無法形成新陳代謝,這成爲問題。”
他形容:“在森林裏,大樹漸漸腐朽,從下方發出新芽、長出新樹。大樹一直矗立不倒的話,光線無法照射到下方,就無法發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