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烏克蘭危機外溢效應不斷蔓延,國際局勢更趨複雜嚴峻。作爲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不是反躬自省,想方設法停火止戰、勸和促談,爲世界和平與安全盡責,而是繼續拱火澆油加大和解難度,甚至企圖利用危機轉嫁矛盾,無端對中國進行種種抹黑打壓,在亞太地區制造隔閡、對立和不安全。美國的種種行徑,暴露出赤裸裸的冷戰思維和處理對華關系時的錯誤思路。
大國之大,在于對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重大責任。在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空前承壓的背景下,作爲當今世界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應如何相處?如何引領中美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中國學者和秉持理性務實觀點的不少美國學者認爲,中美兩國都從過去40多年的交流合作中受益匪淺,爲這種合作設置障礙只會造成破壞作用。美方必須摒棄錯誤思維,回歸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展現責任和擔當,同中方一道推動中美關系早日重回正軌。
因擔憂喪失全球優勢地位而反對對華接觸政策,“這是非常狹隘和短視的”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散布一系列謊言,制造“中國需爲危機負責”的假象,並試圖將台灣問題和烏克蘭危機相提並論,爲“以台制華”尋找借口。美方言行對解決烏克蘭危機沒有任何好處,只會進一步破壞中美互信與合作。
“美國一再煽風點火,大搞‘脅迫外交’,讓其他國家爲美國的錯誤埋單,並借機打壓中國。這表明美國絲毫沒有從其過去的錯誤外交政策中吸取任何教訓,看待世界依然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指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認爲,美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舉動說明,美國當前對華政策的本質就是制造對抗。“美國利用俄烏沖突在世界上制造分裂,妄圖將中國塑造爲西方的‘共同威脅’,以最小成本糾集盟友加入與中國對抗,進而維護美國的霸權利益。”
本屆美國政府成立以來,中美關系並沒有走出美國上一屆政府制造的困境,反而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挑戰。美國領導人一再強調,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然而,美方的這些承諾始終飄浮在空中,遲遲沒有落地。
美方不斷給中美關系制造矛盾,與其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密切相關。美國“公平觀察者”評論網首席戰略官伊薩克森近日撰文指出,美國一些人希望開啓對華“新冷戰”,將“塑造敵人”視爲維持所謂“自由主義秩序”的關鍵。在這些人的邏輯裏,對“敵人”的恐懼可用于轉移美國公衆對收入不平等、疫情蔓延等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發出警告,美國一些人單純因爲擔憂美國將喪失全球優勢地位、不再能單方面爲所欲爲,就反對對華接觸政策,“這是非常狹隘和短視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安德魯·內森指出,美國政客針對中國制造恐慌、炒作威脅,將使美中關系更難管理。
遏制中國將使美國與其夥伴更加分裂,削弱自身聲譽,是“國家自殘行爲”
中美分別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系,攸關世界前途命運,是兩國必須回答好的世紀之問。准確把握中美關系走向,必須看到兩國利益交融的時代現實,必須看到兩國人民渴望交流的真誠意願,必須看到國際社會希望中美關系保持健康穩定的普遍共識。
中美關系不是“新冷戰”。2021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7500億美元,雙向投資接近2400億美元,7萬多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現實充分說明,中美利益深度交融,意識形態差異不能定義雙方關系,執意發動對華“新冷戰”只會造成一損俱損。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在“全球亞洲”網站撰文指出,用冷戰類比定性當前美中關系是錯誤的,搞意識形態對抗將削弱美中在應對全球挑戰上的合作前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約翰·伊肯伯裏認爲,遏制中國將使美國與其夥伴更加分裂,削弱美國自身聲譽,是一種“國家自殘行爲”。
亞太地區不是“角鬥場”。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試圖通過強推“印太戰略”,制造地區緊張,挑動對抗對立,引發地區國家廣泛擔憂。防止冷戰思維在地區回潮,拒絕在大國間選邊站隊,是地區國家的普遍願望。“全球所有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和美國建立積極和建設性的關系,”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這一觀點非常有代表性。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到1.35萬億元人民幣,東盟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爲地區合作的賦能增效作用逐步顯現。事實表明,融入開放合作的潮流,才能爲地區和平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副教授澤內爾·加西亞看來,印太地區正爲全球經濟提供驅動力,美國的“印太戰略”還依賴幾十年前的假設,已經不適合今天的環境。
隔絕脫鈎不是“可選項”。近日,美國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與中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的“天地對話”;參加哈佛中國論壇的各界代表共議中美關系前行之道;紀念飛虎隊80周年曆史圖片展幫助年輕一代重溫那段不平凡的曆史……盡管美方一些人處心積慮渲染“中國威脅”,但加強交流對話才是民心所向。
4月9日,“銘記英雄—紀念飛虎隊80周年及二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曆史圖片展”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開幕。飛虎隊老兵羅伯特·莫爾在圖片展上講話。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傅立民強調,美中兩國都從過去40多年的交流合作中受益匪淺,爲這種合作設置障礙只會造成破壞作用。
全球領導地位靠的不是贏得所謂大國競爭,而是爲應對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大國競爭不是時代主題,零和博弈不是正確選擇。世界既然走出了冷戰,就不應再降下鐵幕。美方應該承擔大國責任,順應國際社會期待,回歸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動中美關系早日重回正軌。
“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中美關系恢複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阮宗澤指出,“中美兩國在許多議題上合作潛力巨大。雙方有效推進合作,尤其需要美方改變思維、與時俱進,不要總抱著零和博弈的思維,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待問題。”
美國學者也認爲,美國對外政策必須回歸現實和理性。瑪卡萊斯特學院國際關系教授安德魯·萊瑟姆在《國會山報》撰文分析當前美國外交政策的弊端時指出,冷戰已經結束30多年,冷戰後出現的所謂“單極時刻”已成爲過去,美國政府應基于政治現實而非“懷舊情緒和條件反射”制定對外政策。
今年是中美“上海公報”簽署50周年。回望曆史,中美以求同存異精神處理兩國差異分歧,打破了兩國之間的長期對立和隔絕,改變了世界曆史。今天,中美關系要走出困境,同樣需要以溝通對話管控分歧,避免沖突對抗。刁大明指出,中美存在差異分歧是客觀事實,如何應對考驗兩國的智慧與擔當。雙方應汲取曆史經驗,進一步加強各領域溝通,有效管控分歧,確保雙方關系保持穩定。
2月28日,“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相比50年前,今天中美關系的全球影響更加突出,雙方理應承擔大國責任,爲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産品。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芬·歐倫斯指出,美中都面臨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大流行病等共同威脅,打造更加積極、更具建設性的美中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
何瑞恩認爲,在全球大多數國家看來,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大國競爭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全球領導地位靠的不是贏得所謂大國競爭,而是爲應對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記者:胡澤曦、張夢旭、李應齊
責編:任皓宇、莽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