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知的美好的向往,讓我們不斷開啓新的探索。
新浪家居和生活家地板主辦的【世界的生活家】遊學系列,在9月進行了新加坡和吉隆坡城市文化探索之旅,11月16日我們繼續出發,在昆明啓程前往台北。去品味台灣的設計、自然、人文,他們之間的“美好關系”,品味台灣的小確幸生活哲學。
24位團員在8天的行程裏,參觀了法鼓山農禅寺、朱銘美術館、菩薩寺、日月潭涵碧樓、亞洲現代美術館、台中歌劇院、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樂樂書屋等經典項目;與張清平、唐忠漢、黃書恒、蔣友柏等知名設計師面對面交流互動;流連在夜市,體驗最煙火氣、最有人情味的台灣;在寶島明珠日月潭環湖騎行,在故宮博物院感受文明的延續……
台 灣 初 體 驗
11月的台北被溫暖濕潤的東北季風吹拂著,太平洋的水汽化作綿延的冷雨。我們到台北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整天的陰雨,而離開台灣前一晚,陽明山上的美軍俱樂部晚宴,門外潇潇細雨,燈下對坐舉杯,更覺不舍。此行大部分團員是第一次到台灣來,冬季到台北,若沒有趕上一場陰雨,怎會理解《冬季到台北來看雨》這首傳唱兩岸的台灣經典歌曲呢。
台灣讓人欲罷不能的,除了軟軟的台灣腔和熱情真誠的笑臉,還有美食。在台灣的幾天,士林夜市、甯夏夜市、師大夜市、饒河夜市、逢甲夜市……我們幾乎把台灣有名的夜市都掃蕩過了。還有台灣的各色時令水果吃到飽,畢竟回去就沒有那麽好吃的水果了;日月潭邊賣了幾十年的茶葉蛋也不能錯過,一次吃倆…..回去的時候應該都胖了幾斤吧。
台北不是一個從外觀上吸引眼球的城市,但是很適合過日子。台北地震多,所以高樓不多。台北的城市景觀很多是依據市民生活本能發展出來的,聚一聚就能自發形成一個夜市、一條布滿創意小店的街道。在城市同質化越來越高的時代,這些有個性的小商店成就了台北的性格。比起同爲國際化大都市的香港,台北要安靜從容得多。熟悉的語言,熱情的笑臉,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和獨立咖啡館,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書店,台北讓人十分安心。
師 者 交 流
此次設計遊學我們參訪了三家著名的台灣設計公司,位于台中的天坊室內計劃,位于台北的近境制作和玄武設計。而在21日的台灣室內設計周,專程去聆聽台灣著名設計師蔣友柏的演講。
19日上午我們拜訪了著名設計師張清平創立的天坊室內計劃。張清平問,什麽是設計?每位設計師都說出了自己的理解,張清平沒有直接告訴設計師他的答案,而是說——他不會說自己是設計師,而是自稱“設計工作者”,因爲“師”乃他人給你的尊稱。做設計當秉持這樣的溫良恭儉讓的心態,以人爲本當從做人開始。張清平循循善誘,如長者、如師者引導設計師思考什麽是設計,如何做好設計,令我們受益匪淺。
22日我們拜訪了在台北的近境制作和玄武設計。兩家公司的名字都有一個特別的起源。
“近境”源自春上春樹的小說《邊境·近境》,“近境”這個詞隱喻著一個美好的開始 ——設計就是開始去創造一個值得憧憬的未來。唐忠漢分享了他的設計經曆以及他不同階段對設計的思考。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畢業後去了一家具公司,從家具領域唐忠漢看到了更多室內設計的細節,如對材料的處理、比例的掌握,也更懂得從生活出發去創作。這個經曆讓近境制作的設計理念和手法有別于別的室內設計公司,也爲後來唐忠漢創立遠域生活,從空間設計延展到住宅的軟裝配套服務打下了基礎。近境界制作以室內建築的方式去設計空間,注重空間的光影、材質、細節、體驗,探索現代東方的住宅方式。唐忠漢特別注重從生活出發去做設計,他說,“十幾年過去,現在來看,我們的設計依然是源自生活的熱情。”
深谙中國傳統文化的黃書恒,將台灣公司命名爲“玄武”,上海分公司命名爲“丹鳳”,用這兩只中國的神獸來表達他融合東西、交錯古今的理念。當代的設計師應擁有跨界創新思維和整合不同專業內容的能力,並且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用作品有效地跟時代對話。黃書恒爲我們分享了他對東西文明此消彼長的發展進程的研究,並預示下一次文藝複興將于不久之後的東方發生,屆時中國設計將會成爲世界舞台的焦點。黃書恒一直致力于推動新東方文藝複興思潮,融合古典與現代元素,創造了他獨有的機械美學,通過“東方精神”與“西方工藝”的結合,賦予鋼鐵零件詩意的溫度,成爲他個人顯著的設計特點。
蔣友柏在台灣室內設計周上的演講《設計只剩變態之路》,以從蛹到破繭成蝶的“變態”過程比喻今日以及未來的設計狀態,令人耳目一新。社會的變遷、生活習慣的變化,設計發生的條件和要解決問題的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沒有固定的設計定義,也沒有固定的設計模式,這是一個不能被定義的時代。設計的使用情境是以便利、舒適還是情感爲主?過去,我們如何去使用設計?未來將如何進行設計?蔣友柏不斷發問,引導著大家重新去思考當下設計發生的前提,顛覆既有思維,打開設計的新世界。
心 創 意 心 生 活
台灣的設計就如台灣人一樣友好。簡潔、舒適、實用,甯靜,不炫技,不追求視覺上的刺激,更在意精神上的應和。你常常在台灣設計中感受到設計師敬天、惜物、愛人的心意,在遊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這樣的心意所打動,水月道場裏溫和、熱心的義工,菩薩寺的水聲,亞洲現代美術館的光影,樂樂書屋的雨聲,日月潭涵碧樓開闊的湖景……偶有台中歌劇院這樣看起來不怎麽台灣的設計,提醒我們台灣創造性的一面。
姚仁喜設計的台法鼓山農禅寺又稱水月道場,是現代寺廟的典範,沒有鬥栱飛檐,也不見琉璃朱柱香火缭繞,只有樸素的清水混凝土盒子和一方靜靜的水面。禅不可言,但是當陽光透過镂空的經文進入室內,當大殿倒影在水面遙相呼應,你感受到了禅的存在。姚仁喜的設計正應和了佛法的要義,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道場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爲我們做導覽,許多義工以這樣的方式傳揚佛法,這裏不僅是信徒們禮佛的地方,也成爲了台北市民休閑放松之地。這或許就是聖嚴法師和姚仁喜設計一個如此現代的道場的原因——讓佛法走進日常。
位于台中的菩薩寺也是一座現代寺廟,熱鬧的馬路邊,一株老梅樹,樹下一靜默大石。順著水聲,內景象隱隱呈現,推開木門,便進入了禅的世界。雖是清水混凝土的主體結構,爬滿牆體的藤蔓和流水潺湲的景觀牆柔軟了它,頗有日本園林的禅境。陽光和微風在老樹的枝葉間纏綿,坐下來,看著眼前的一泓清水,禅的種子便埋下在心中。寺廟由半畝塘設計,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台灣建築設計公司,歸納出“節氣建築”的創造哲學,依循大自然的運行,順應在地環境的特性,以尊重及謙遜的設計態度,對環境、對文化、對生活做出良善回應,建造生態永續的心靈居所。
這次我們還去參觀了台灣另一個必打卡的宗教建築,由貝聿銘、陳其寬設計的東華大學路思義教堂。貝聿銘、陳其寬打出傳統的教堂形態,以四面牆支撐起整個建築,混凝土牆外鋪金黃色琉璃瓦。簡潔而優美的建築結構別具一格,被美國Getty Foundation視覺藝術基金會評爲10個全世界最美的20世紀建築之一。教堂接近土地的顔色給人一份安定感,每天有許多學生在教堂所在的草地上閑坐。此時你覺得離宗教並不是很遙遠,也無需懷抱敬畏,它是塵世生活切實的一種力量。
農禅寺和菩薩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日本清水模建築的影響,在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現代美術館,我們找到了這種建築風格的源頭。美術館是安藤忠雄標志性的清水混凝土風格,以正三角形將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3個樓層,錯落成無數個三角形。因台灣多地震,美術館內的柱子全是「歪」的,由V形鋼架構造而成的空間及帷幕窗景也都呈現三角形。安藤忠雄在美術館中以光影來營造神聖的場域,光影的變化讓人們在建築的動線間、轉折處,不經意就有意外的收獲。我們此次的意外收獲是,恰逢美術館舉辦“花語花博”藝術特展,一次性看到了草間彌生、村上隆、奈良美智、趙無極、張大千、林風眠、周春芽等中外大師的藝術作品。
同樣出自日本建築師之手,伊東豐雄設計的台中歌劇院是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官,當年的台中市長需要一座顛覆性的建築讓台中進入人們的視野。整個建築曲牆、無柱、無梁,全院有58個曲牆,形成延綿起伏的內部結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曲面。伊東以聲音涵洞的意念,築構出生命流動力,隨著光線、聲音與空氣的穿透,隨著人的穿梭、移動,流動的活力就從建築物延展開來。這座建築爲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除了超級難建造,從設計到落成曆時10年,還有——伊東豐雄和紮哈·哈迪德的方案哪個更好。
台灣高樓不多,但頗多大師之作。日月潭涵碧樓酒店也是一個。這家花巨資打造的台灣最美酒店,由設計巨擘Kerry Hill操刀。Kerry Hill只用了只有水平和垂直兩種線條來設計日月潭涵碧樓,水平線代表日月潭的湖水意象,垂直則是四周的群山意象,Kerry Hill把設計的主角變成日月潭,讓每一個房間都可以看得到日月潭的美景。橫平豎直的線條,石頭、木頭、鐵、玻璃,四種材料,沒有多余的造型,沒有多余的色彩,看似沒有設計,卻是最高級的設計。涵碧樓在工藝細節上的講究同樣令人贊歎不已,十幾億台幣並沒有展現在富麗堂皇的裝飾上,而在各個完美的細節中。不由佩服Kerry Hill的前瞻性以及涵碧樓創始人賴正镒的品味和魄力。看了日月潭涵碧樓,也就理解了青島涵碧樓的海景、光影,還有賴正镒最愛的雞蛋花。
“爲親愛的他發現了一本好書,好樂吆;聽到一段以往已久的懷念旋律,好樂吆;學得一道振奮全家味蕾的好菜,好樂吆;今天看的是小棉襖最喜歡的故事,好樂吆……聞到記憶中原鄉的阿公茶,好樂吆”,樂樂書屋代表了台灣人的小確幸精神,也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特有的脈脈溫情。張清平設計的樂樂書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書店,而是一個集跨界、美學、慈善爲一體的文創空間。樂樂書屋的經營模式很特別,花費150台幣入場,一天內不限時取閱書籍,免費供應茶水、咖啡、小點心。這裏的書籍不售賣,只能「交換」,用兩本書換樂樂的一本書,多余的書捐出去給小朋友。書的交換不僅有了知識的流動,更有了愛的傳遞。張清平經營的不是一間書屋,而是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美好關系”。
人 文 涵 養 設 計
到巴黎不去羅浮宮,到倫敦不去大英博物館,到莫斯科不去冬宮,那其實錯失了這個城市的靈魂。
到了台灣怎能不去故宮博物院呢。在遊學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聞名的博物館,占地超過了16公頃,館內收藏文物達到70余萬件,每隔3個月更換一次展覽文物,據說要看完整個館藏需要30年。短短半天的行程只能看到館藏的一角,浩瀚的文明之光和藝術之美歎爲觀止。
我們還參觀了國際著名雕塑家朱銘創辦的朱銘美術館。這裏存放著朱銘最重要的創作,以及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我們非常幸運地碰上了朱銘最新作品系列《芭蕾》的展出。而占地11公頃的朱銘美術館也出自朱銘之手,朱銘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策展人,公共園區的作品大部分都具有互動性,遊客便也成爲朱銘作品的一部分,在在天空和山海之間和藝術對話。我們打著傘在雨中觀看朱銘的作品展《太極》,仿佛和這作品一樣融入了天地之間,感受到綿綿不絕的元氣。
在歐洲,小朋友逛博物館、美術館是學校的必修課,自小的熏陶培養了他們對美的認知和感受力,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歐洲在歐洲你幾乎看不到醜的東西。設計的進化以文明爲根基,美的熏陶對人的改變就像春雨潤濕的土地底下,嫩芽正在萌發,慢慢撐開裂縫將要迎接陽光。
“旅行,造就了人”,行走得越多,越能理解安藤忠雄的這句話。8天的時間觸摸到台灣熨帖的美好,台灣還有很多值得慢慢去發掘的地方,值得一去再去。願意再一次花8天時間去體會一片土地最深厚的力量。吃過的飯,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最終融入到血液裏、思想裏。而對一個品牌來說,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累積成爲品牌的肌肉血液和氣質。【世界的生活家】自2017年意大利米蘭啓程,已經走過十多個城市,期待下一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