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1%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正常年份,黃河水、長江水占全省總供水量40%左右;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2.77億噸和黃河水調水指標4.22億噸情況下,預計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仍將達3.7億噸和7.4億噸
相比自來水,海水淡化水在工業應用上成本優勢明顯,據測算用戶企業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守勇 楊文
人口、耕地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6%、9%左右的山東,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1%左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屬極度缺水地區。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2.77億噸和黃河水調水指標4.22億噸情況下,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預計仍將達3.7億噸和7.4億噸。
作爲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爲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爲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海水淡化仍存諸多制約因素,應從政策、水價、技術等方面統籌綜合發力,加快産業發展,推動陸海統籌、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資源緊缺亟需尋求增量
山東水資源緊缺,主要體現爲客水依賴程度高,沿海地區尤甚。正常年份,黃河水、長江水占全省總供水量40%左右,東營、濱州等市黃河水供水量占到70%以上。幹旱年份,全省更加依賴長江水、黃河水。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近年來,連澇、連旱、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山東全年降水量的3/4集中在汛期特別是7、8月份,過度集中給水資源利用帶來巨大難題。
2013年以來,青島、濰坊、煙台、威海四市連續3年遭遇嚴重幹旱,年平均降雨較曆年同期偏少30%以上,青島市23座大中型水庫蓄水不足,濰坊市7座大中型水庫幹涸、5座大中型水庫蓄水低于死水位,煙台、威海大中型水庫蓄水較曆年同期偏少50%以上。2017年汛期普降大雨後,濰坊、威海兩市主要水源地峽山水庫、米山水庫蓄水雖有增加,但仍較曆年同期偏少50%,城鄉供水嚴重不足。
淡化海水是衆多沿海缺水地區的重要應對策略。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水淡化規模達1.23億立方米/日,解決了3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缺水國家均將海水淡化作爲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
山東省海洋局原局長宋繼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山東近年來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爲重點産業培育發展,科學布局。計劃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産能突破100萬噸/日。這樣,基本能補充平水年的用水缺口。
工作人員沿著江蘇省開山島數十米高的懸崖,將“風光儲互補智能微電網系統”的接地線敷設入海,投運後,有望解決島上用水用電難(2019年4月28日攝) 夏衍攝/本刊
海水淡化爲城市解渴
作爲海洋大省,山東在破解水資源剛性約束,培育發展海水淡化産業方面,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政府財政適度補助,推動海水淡化産業快速發展。電力成本約占海水淡化運營成本的40%。山東物價部門積極支持,給予相關海水淡化企業電價優惠,按居民生活用電類的非居民用戶標准執行。企業按日産10萬立方米計算,全年可省近2000萬元。
二是推動工業企業點對點直供海淡水步入常態化。2018年,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廠鋪設專用管道進行淡化水直供。2019年全年供水量達2122萬噸,日最高供水量8.3萬噸。
青島水務海水淡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所新說,由于海水淡化價格采取工業領域海水淡化水供需雙方定價方式,既爲用水企業降低了成本,也促進了海水淡化廠效益提升,實現了企業間互利共贏。
三是促進海水淡化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初步建立涵蓋科技研發、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投資運營等全産業鏈的海水淡化産業體系。青島水務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産的“超濾+反滲透”海水淡化雙膜法先進工藝,主要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産化,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確立爲“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産業化及應用示範項目”。
通過采用新技術和新上馬項目國産化率不斷提高,近十年山東省海水淡化的制水成本降低了30%。監測表明,海水淡化水的水質優于106項飲用水水質標准,確保了淡化水質安全可靠。
山東沿海還積極探索將市政供水作爲海水淡化主要應用領域,使海水淡化成爲供水調峰調壓的主要來源。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7個。從地域來看,青島市的海水淡化産能占全省65%;從用水結構來看,沿海工業園區用水占淡化海水總量的69%。
海水淡化産業需綜合發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我國海水淡化産業所面臨的多重制約因素中,技術並不是阻礙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産業發展來看,主要存在兩大掣肘:
很多地方沒有將海水淡化作爲水資源戰略增量來布局,對企業支持力度較弱。
海水淡化水沒有納入常規化政府補貼定價的水價體系,在價格上與自來水比處于劣勢,價格仍然較高,制約了大規模應用。
但在一些工業應用領域,業內人士指出,海水淡化水已有明顯成本優勢。張所新對記者表示,一些用水大戶,如熱電企業、石化企業等,用水需要對自來水進行再處理,制水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改造和節約挖潛,海水淡化水成本明顯降低。據測算,與使用自來水相比,企業使用淡化海水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一些專家建議,綜合施策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産業:
首先是把淡化海水納入戰略水資源規劃範疇,爲淡化海水規模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永福說,可在有條件的省市通過立法確定淡化海水戰略水資源地位。根據我國水法有關規定,借鑒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做法,鼓勵有條件省市率先地方立法,出台法律扶持政策。
二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的公益性政策體系,推動淡化海水接入市政管網。借鑒以色列、新加坡、科威特等國經驗,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市政公益性政策體系,納入沿海地區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統一納入供水管網。目前,山東正在實施的有居民海島通過海水淡化實現“島島通淡水”項目,爲海島海防提供了淡水資源戰略保障。
三是針對海水淡化關鍵技術、設備國內相關發展水平仍與國外存在一定技術差距,推動協同創新打造科技研發平台。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水淡化廠建設及運營除能量回收裝置的核心技術及設備仍處于攻關階段,其他設備及反滲透膜等耗材均已實現國産化。
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學理建議,建立海水淡化核心技術和工藝研發中心,鼓勵高校院所、水務集團、用水企業聯合攻關,開發關鍵材料、裝備和技術,在典型企業、臨海工業園區和濱海社區創建示範應用基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