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房創辦人陳婉菁希望通過翻譯叢書計劃,讓華文讀者也能領略英文優秀作品的好。
在普遍認爲新加坡以英文閱讀爲主的當下,城市書房選擇將本地英文著作翻譯成華文,書店舵主陳婉菁說,她從讀者對一些譯著的歡迎程度,意識到翻譯是推廣文學的重要平台。翻譯叢書計劃首部著作《走廊》的譯者盧明,也受訪分享翻譯過程中的挑戰。
城市書房啓動本地文學翻譯叢書計劃,以英語作家亞非言(Alfian Sa’at)的短篇小說集《走廊》打頭陣,來臨周末舉辦座談。
《走廊》曾獲1998年新加坡文學獎推薦獎,小說描繪了新加坡城市生活中,一個個小人物的情愛糾葛、幻滅與追求。集子收錄12篇小說,其中《錄像》借一台錄像機串起老婦喪夫與女兒無法生育的複雜情緒;與小說集同名的作品《走廊》則借一起發生在組屋走廊的命案,思考城市生活街坊之間的關系;《武吉士》則探討情欲、精神與肉體。
《走廊》華文版由盧明翻譯。
在普遍認爲新加坡讀者以英文爲主的當下,城市書房選擇將本地英文著作翻譯成華文,書店舵主陳婉菁受訪時說,英培安長篇小說《畫室》2017年被九年劇場搬上舞台之後,許多讀者觀劇後到書房購買小說原著及英譯本,讓陳婉菁意識到翻譯是推廣文學的重要平台。2019年台灣四方文化出版了亞非言的短篇小說集《馬來素描》華文版,由來自馬來西亞的蘇穎欣翻譯,深受城市書房讀者歡迎。
陳婉菁說:“《馬來素描》的人物多是馬來人,對華文讀者來說,從他者的角度閱讀本地文學,是驚喜,是感動,也帶來啓發。蘇穎欣曾問城市書房是否有意出版《馬》的簡體版,但有次和本地華文作家黃凱德聊天,他建議出版亞非言短篇小說集《走廊》的華文譯本。”
城市書房近年已增加本地英文文學作品的比重,陳婉菁自己也愛上亞非言與程異等人的英文作品,她希望華文讀者也能領略到這些作品的好,于是啓動了翻譯叢書計劃。
詩意表述和特有用語是翻譯的最大挑戰
《走廊》譯者盧明是首次嘗試翻譯文學作品,他花了七個月的時間翻譯,並與編輯、本地詩人陳維彪,以及作者亞非言討論,前後花了一年時間才定稿。
盧明接受電郵訪問時說:“《走廊》不像亞非言後來的作品那麽具有社會話題性,它更著重描寫平凡新加坡人的生存狀態,所以小說聚焦的是人,而非具體議題,也因此使其擁有更恒久的價值。盡管小說的時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每篇故事所觸及的議題仍然與我們息息相關,包括孤獨、權力關系、精英主義、弱勢群體等等。我相信不論是什麽年齡層的讀者,就算是外國讀者,都會産生共鳴,因爲他們應該能在小說裏看到自己或是他們身邊其他人的影子。”
盧明說,自己在新加坡土生土長,年紀與亞非言相仿,得以無礙進入小說文本,加之能夠直接與作者溝通,許多疑惑都能迎刃而解。不過,譯作除了要達意,還必須琢磨譯文的語言風格。
“如何將亞非言的一些詩意表述出來,以及將本地的特有用語轉爲中文,是翻譯本書的最大挑戰。”
亞非言的短篇小說集《走廊》英文版與中文版。(陳宇昕攝)
《走廊》原著每一篇小說的標題都是單一英文字,不過華文翻譯無法以單字表現。
最讓盧明印象深刻的是集子中的《對決》與《迪斯科舞廳》兩篇。
盧明說:“《對決》的篇幅最短,但作者發揮了奇詭荒誕的想象力,我希望我的譯文能夠傳達原文極其鮮明的畫面感。《迪斯科舞廳》則是我花最多時間翻譯的小說,因爲它運用了大量的意識流手法,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加上細膩豐富的環境描寫,翻譯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陳婉菁說:“城市書房是微型出版社,盡管本書獲國家藝術理事會贊助部分經費,但出版譯作比原著需花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出版翻譯系列,冀望給新華文學增添更豐富的內涵,也讓本地和海外(對華文較熟悉的)讀者對新加坡文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文化是時間的累積,本書的出版意義肯定比眼前的‘市場’成效更大,就像英培安的小說,因不斷出版英譯本、意大利文等,讓更多讀者要閱讀他的作品,至今還是城市書房的暢銷作品。”
今年底,城市書房將推出程異的長篇小說《緊急狀態》華文譯本,由本地譯者林琬绯與中國青年劇作家陳思安攜手翻譯。
新書座談會
配合《走廊》的出版,城市書房將于來臨星期六舉行新書座談會,原著作者亞非言將與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丁珍珍、本地作家梁海彬對談,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主持並現場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