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至抗日戰爭前,海外潮人先後創辦10多家與潮汕海運有密切關系的輪船船務公司,其中越南潮籍實業家郭琰于上世紀20年代在汕頭創辦的元亨輪船公司,爲潮汕與越南、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海運及商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郭琰乳名阿蕩,清同治二年(1863)出生于海陽縣(今潮安縣)庵埠龍坑村,少跛一足,椿萱早逝,生活十分困苦。他14歲時,藏匿在船艙裏渡海到達越南堤岸.起初當苦力,接著當了10年小販,每天挑著貨擔,一步一拐地走著叫賣。由于他勤奮經營,略有積蓄,于是創辦通合公司,經營工貿實業。郭氏年過四十以後,事業日臻發達,一躍而成爲當時越南工商界的著名人物,人們稱之爲“蕩爺”。
郭琰爲了使自己經營的工貿實業取得顯著的業績,十分重視誠信待人處事,不斷開拓進取,同時善于用人和體貼所用的人。他聘用的所屬各公司(工廠)經理,皆有較高的業務才能,而他對被聘用的經理和業務骨幹的薪金一律從優,認爲“必須使彼等無內顧之憂,方能盡心爲我辦事”。
郭琰在商業上目光獨到,且經營有道。越南盛産大米,郭琰首先創辦恰昌碾米廠,繼而再創辦通茂、通盛、通源3家碾米廠。在20世紀初期,其創辦的4家碾米廠日加工大米3萬包以上,占當時越南大米出口量的一半。高棉(即柬埔寨)盛産棉花,當地原來經營棉絞者屢次失利,而郭琰在高棉創辦的通源棉花公司,由于經營有方,當年創辦當年就盈利,其後業務蒸蒸日上。越南南圻地方土地適宜種植甘蔗,但當地原來制糖皆用古老辦法,質差利微。有一法國人在該地區創辦過一間機器制糖廠,因經營不善、負債累累而瀕臨破産,後轉由郭琰承辦,才使該制糖廠獲得發展。郭琰又在南圻自創西甯糖絞公司,經濟效益顯著。此外,郭琰還在越南經營織布廠、釀酒公司、出口商行,以及在新加坡、香港、廣州、汕頭等地投資興辦各種實業,業務頗爲興旺。
▲華人會館
在經營海上運輸和貿易方面,郭琰的業績也聞名海內外。他于20世紀初在汕頭至平路創辦元亨輪船公司,起初購置陶朱公號輪船,其後又添購元利號、元貞號等輪船,航行于越南、香港、汕頭之間,爲往來的華僑和出人口商提供客運、貨運服務。其中元利號輪船,首次挂上中國旗迸出越南堤岸。郭琰還用購置和租用的輪船運貨,直航歐洲各重要口岸進行貿易,既促進華僑資本的發展,又爲祖國爭光。
郭琰中年以後因患病,兩足俱不能行走,但他仍住在自家的樓上指揮一切業務。每天早晨,他所屬公司(工廠)的經理群集郭家樓上請命,由郭琰面授機宜,包括貨物的進出,資金的周轉,輪船的調遣和行情的操縱等,皆有條不紊。各位經理皆秉命而行,業務進展仍然順利,如此達10多年之久。由此可見,郭琰的經營管理才能和毅力,確有過人之處。
郭琰對當地潮人同鄉社團的建立和當地潮人的慈善事業,都十分熱心。20世紀初,聚居在越南堤岸的潮人甚衆,郭琰首先發起建立潮州公所,得到潮人同鄉的熱烈響應,使潮州公所順利建立。當今的越南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就是在當年潮州公所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
▲潮州會館
郭琰雖富甲一方,但平素保持儉樸,常以財力幫助友人,一向熱心當地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他還根據當時越南潮僑“生有葉落歸根之心,死望骨骸回鄉之念”的意願,將當地潮人公墓中100多具遺骸標號化成骨灰,由元利號輪船運抵汕頭,委托存心善堂保管,登報通知已故潮僑的親屬按期到存心善堂領回安葬,逾期則由善堂代爲安葬,此舉得到海內外潮籍鄉親的贊揚。
堤岸是胡志明市的“唐人街”。堤岸位于胡志明市西南部的第十一郡,距離第一郡(曆史意義上的西貢)約5公裏。1932年,西貢與堤岸合並成雙聯市,成爲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大都會。
胡志明市的華人約有50萬,幾乎都住在堤岸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上個世紀初的堤岸是西貢第一富庶之地,華人在當地工商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近代中越友誼史上,郭琰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6年,他獻地並捐資20萬元,在堤岸贈建平西新街市,長達1華裏,竣工後成爲堤岸的鬧市區,當地華僑稱之爲“大街市”。當時的安南政府爲表彰郭琰作出的貢獻,特地在平西新街市中央豎立郭氏的銅像,銅像周圍設置欄杆,並由當地政府派出警察輪流保護。
唐人區堤岸的平西街市(Cho Binh Tay),也稱堤岸新大市(Cho Lon Moi)。像西貢區的邊城市場一樣,它是一個方形的法式具有鍾樓的建築,鍾樓屋頂則接近中國式,周圍兩旁街道的洋樓建築也是它的配套組合。這市場剛好坐落在第五郡和第六郡的平西區之間,街市建築的大門內的華僑郭琰(Quach Dam)銅像還令人緬懷過去華人對唐人區堤岸平西區的巨大貢獻,這個市場就是郭琰先生作爲主要捐資者在上個世紀20年代興建的。很多遊客都好奇地詢問這個人物的曆史,在銅像旁拍照留念。
▲越南堤岸街景
1927年5月14日,郭琰在越南堤岸寓所病逝,終年65歲。
主要來源:天下潮商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