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朋友老馬找到了我,本以爲是普通的老朋友敘舊,可卻變成了大型訴苦現場。
老馬在一家裝修公司做設計,已經工作快十個年頭了,可就是這樣的多朝元老,在一次裁員中卻被刷了下來,近35歲的老馬,就這樣變成了待業中年人。
失業後的老馬,開始奔走在各大招聘會中間,可每次的面試,都像石沉大海一樣,毫無回應,這次老馬找我,就是希望我能給他介紹份靠譜的工作。
巧的是我的一個老客戶的公司正在招聘設計師,就這樣我把老馬介紹到了客戶的公司,沒過多久,老客戶聯系了我,話語間躲躲閃閃,好像有什麽話要說。
在我多番詢問下,他才告訴我,我介紹過去的老馬,設計理念實在是老舊,跟自己公司根本沒辦法銜接,而且到了新公司,完全沒有要學習新業務的意思。
聽到這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是我的疏忽,沒有了解好老馬的情況就直接推薦給了他,最終老馬還是沒能保住工作,再次被辭退了。
過去,在我們的父輩,基本上一份工作都能做一輩子,因爲環境變化很慢,想要學會一項技能,很可能要花上個十年甚至二十年。
可是在今天,學習的方法變得多種多樣,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戶,打開搜索引擎,就能找到你想要學的課程,這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加便捷。
在今天想要追求成長變得更加的容易,每個人都有脫胎換骨的機會,能夠轉換思維,就能把“中年危機”轉化爲“中年機遇”。
1. “T”型人才轉變爲“π”型人才
在新加坡有一個理念,叫打造“π”型人才,過去有個說法是打造“T”型人才,就是一個人可以有很好的基礎知識,很好的素質,但還是要有一樣優勢,能夠支撐你的生産生活。
但是在新加坡,“T”型人才被認爲還遠遠不夠,他們要打造的是“π”型人才,它比“T”型人才多一條“腿”,也就是一項優勢是不夠的,他們認爲要有兩項深入技能。
這兩個技能分別是,第一個技能是以生存爲導向的,以解決你生活剛需爲准;第二個技能是激情導向,以興趣愛好爲出發點,兩項技能要能夠相互更替。
舉個例子,現在有很多的人做自媒體,可自媒體並不是主要工作,他可能是位老師,也可能是公務員,自媒體就像是個副業,這就是“π”,如果老師做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家做自媒體,這種人的抗風險能力,要比“T”行人才更強。
2. 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有個很流行的詞叫“烏卡時代”,VUCA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棱兩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可以稱爲VUCA時代。
在過去“鐵飯碗”被我們的父輩追捧,一份工作,能一直幹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後,下一代還能接班,繼續做這份工作。
可是在今天,“鐵飯碗”已經不複存在,所以在VUCA時代,最重要的態度就是終身學習,不斷的學習能幫助你的“π”不斷的進化,保證“兩條腿”隨時交替。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你從“兩條腿”變成了“一條腿”,比如你是位老師,有一天你不想做老師了,你回到家全身心投入了自媒體,這樣你就從之前的“π”變成了“T”。
“π”型人才告訴我們,要保持兩項深入技能相互交替,這時學習就能幫你培養下一個激情技能,幫助你長出“第二條腿”,讓你的人生能不斷更叠,不會輕易被時代抛棄。
3. 對“穩定”保持警惕
大多數的人在中年危機之前,都有一段“穩定”的時光,比如工作上到了瓶頸,但他也懶得去突破,他感覺這樣沒關系,每個月工資很穩定,還在照常發,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遭到公司的辭退。這個過程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你所謂的穩定,正在殺死你。
時代不會因爲你的停滯不前,就停止進步。如果閉著眼睛,一味地尋求穩定的話,就等于在退步,所以要時刻保持清醒,保持對“穩定”的警惕,逼迫自己不斷豐富,不斷更叠。
4. 走出去,認識新的人和事,保持進攻姿態
我發現很多人在陷入低谷時,都不太願意見人,對社交很抗拒,這種心情我很能理解,可這樣的做法不止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轉機,還會讓你在低谷越陷越深。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讓自己豐富起來,接受新鮮事物,才能帶來轉機。
很多時候,低谷是因爲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走出去接觸新的人和事,這樣能讓你看到新的可能,建立起新的關系網,就能遇到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
一提到“中年”,我們就習慣後邊跟著“危機”,可在我看來,恰恰相反,中年不僅不是危機的代名詞,還是新的機遇。
人到中年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也基本成型,基本的生活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這時候就更能騰出時間來思考自己的興趣,而興趣就很有可能培養成激情相關的第二技能。
很多人都說轉型很痛苦,是因爲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都是被迫轉型,比如人到中年忽然被辭退,沒有任何的准備,這必然痛苦。
可如果能未雨綢缪,在此之前就已經練就激情相關的第二技能,讓自己變成“π”型人才,我想所謂的中年危機便也不複存在。
最後,祝各位職場人都能早日轉變成“π”型人才,遠離中年危機,好好工作,好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