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棋魂》根據日本同名漫畫《棋魂》改編,劇中根據中國的國情不管從妝容,細節,曆史和年代感都做了本土化的改編,尤其讓人驚喜的是創作團隊特別聘請了世界圍棋混雙冠軍作爲顧問,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參與進來,這可能也是觀衆叫好的原因之一,豆瓣15萬人評分,卻高達8.7分,可見觀衆的喜愛程度。
棋魂
不過《棋魂》裏面也映射出了一個我們普遍存在的現象—家庭教育問題。
劇中時光受褚嬴影響從對圍棋的不屑到熱愛,並希望報考弈江湖道場而走專業棋手路線,但是這個決定卻遭到時光媽媽的強烈反對,並且時光媽媽把道場的報名信息扔進了垃圾桶,因此母子陷入冷戰,當然劇情需要,結果是好的,時光媽媽最終同意時光報考並最終順利進入弈江湖道場。
這裏面映射到我們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現象—“死讀書”,我們覺得可能只是我們的興趣愛好,但是父母可能認爲這是玩物喪志,會影響學習,然後一巴掌拍死,于是讀著,讀著,“死讀書”變成我們的“讀死書”。那麽“死讀書”式的家庭教育,我們還要持續多久?
01 我們的父母
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然至今,讀書不再是人生唯一選擇,但是當今的天下還是80、90和00後的天下,而我們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70年代,那麽我們的子女出生之後,前期部分避免不了需要由父母照料。而我們的父母很多是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有些甚至還迷信。他們對于“死讀書”依舊有不小的執念。
現在雖然再出現“杜升華現象”(19歲的杜升華以668分的高考成績,成爲2005沈陽高考應屆生第一名,但不會換乘公交車,不會系鞋帶,不會洗衣服)的概率比較小,但是至少父母都會讓孩子全身心放在讀書上面,不會讓孩子自由發展興趣愛好,而且中國的應試教育也大概率決定了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態度。
02 興趣愛好和玩物喪志
如果是20年前,你告訴父母說,你的愛好是玩遊戲,父母絕對把你吊起來打。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電競戰隊。興趣愛好和玩物喪志,其實有時候只是一念之差。網友的回答有些耐人尋味。
我個人覺得興趣愛好和玩物喪志的區別在于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不應該因爲父母的喜好去定義。
讀書是爲了教育,但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讀書,古人雲:琴棋書畫,全面發展,琴修德,棋開智,書練體,畫蘊美;不正好跟國家提倡德智體美勞相互映襯嗎?
有人喜歡文學,有人愛好考古,有人鑽研物理,有人專攻生物,甚至于現在流行的電競,不都是教育的另外一種體現形式?只要是能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正面的影響,這就不算玩物喪志。
西方在諾貝爾上的成就要遠遠超過中國,家庭教育其實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西方有點像散養的方式,最大程度釋放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我們更多卻是替孩子做選擇,早早地把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扼殺在搖籃中。
03 T型人才和π型人才
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本身國家不大,新加坡本身國家不大,爲什麽他們的經濟體量會那麽大?那麽有競爭力?新加坡有一個原則叫做打造π型人才。新加坡認爲T型人才不夠,必須要打造π型人才,這樣才更有競爭力。
所謂的T型人才是,除了廣博的知識面之外,你只有一條腿。這條腿就是你生存的技能,而π型人才比T型人才多了一條腿。第一條腿跟生存有關,另外一條腿跟激情有關,也可能就是你的興趣愛好。
未來的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而π型人才的這兩條腿也是可能變化的,當代表你激情的這條腿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變成你生存的那條腿。比如你除了工作之外,平時的愛好是遊戲和寫作,但是當有一天你變成了職業電競選手或者職業作家,代表你激情那條腿突然就變成了生存那條腿。那時你可以再找一條代表你激情的腿。
未來肯定是T型人才向π型人才轉變的過程。當然慶幸的是現在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再做過多的限制。未來的中國“死讀書”式的家庭教育肯定會越來越少。搞不好將來孩子的興趣愛好會轉變成生存的技能呢?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內容,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