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生在香港的種種風波,使這座國際大都市再次成爲中國與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讓我們一起透過三位香港領航者梁錦松,馬時亨和陳啓宗的眼睛來探索香港的未來。
梁錦松:亞洲金融中心在香港 關系到國家安全
梁錦松馳名華人世界,既因爲他當過香港的“財神爺”,也因爲迎娶來自內地的“跳水皇後”伏明霞。他出任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的時間雖短,卻以剛烈率直的個性和雷厲風行的作風,給香港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段公務生涯和與內地頻繁的往來溝通,使他對香港擁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以及香港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的定位,有著更透徹的洞見。
香港與新加坡:亞洲金融中心之爭
其實每個時區就只能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亞洲時區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是新加坡跟香港的競爭。所謂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有監管基礎,和人才優勢。每個時區只能有一個,梁錦松認爲,歐洲時區的金融中心在倫敦,北美時區的金融中心在紐約。而在亞洲時區,應該不是上海跟香港之爭,因爲上海會有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在法律的這個監管在各個方面,還是不如香港或者是新加坡。
“如果香港輸了,這個不光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國家的安全問題。”梁錦松這樣認爲,因爲在他眼裏,國際金融中心不光是指資金聚集的地方,還是定規矩的地方。
人民幣的全自由兌換是越慢越好
梁錦松1973年就加入花旗集團,是花旗集團當年聘用的首批本地大學生,由于工作表現出色,使他成爲銀行重點培訓的管理層接班人。他在國際金融市場爭戰多年,從底層成長爲頂尖人才。他認爲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但是千萬不要太早全自由兌換。目前國內資金流出很快,如果是人民幣過早全自由兌換,容易造成國內的金融危機。
他本人非常支持人民幣國際化,但是覺得人民幣的全自由兌換是越慢越好。梁錦松相信,人民幣目前有國內和國外兩個資金池,這兩個資金池怎樣溝通,怎樣令資金可控地進出,風險跟價格怎樣定,香港可以做很多的貢獻。
年輕人要學會取舍
目前香港的樓價已是連續十年冠絕全球,樓價入息比率爲20倍,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必須不吃不喝20年,收入才夠置業。這不但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阻礙了香港的創新經濟。
但現在年輕人一邊叫沒房住太貴,一邊又說不能開發更多的土地,在梁錦松眼中,在這個問題上香港社會要懂得取舍。他說上一屆政府七年沒賣地是很大的錯誤。而他還是期待一個有效的方案來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梁錦松認爲,有些時候沒有受過苦頭,就很難凝聚這個民意的,現在他希望已經到了這個點了。
不知不覺間,香港回歸祖國已經二十多年了,當下面臨種種困境。但如果能像梁錦松一樣,抱著對香港的愛和關心,爲香港把脈,把握機會,路還是有的。他堅信,解決香港問題的重要方式是讓年輕人跟上急速變化的世界大趨勢,保持客觀、理性,鼓勵和推動年輕人投入創新、創意和創業。他相信,這將是香港明天會更好的重要保障!
陳啓宗:香港未來主要服務內地
在香港的大地産商中,恒隆集團主席陳啓宗,絕對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物;他不但以投資和經營理念與衆不同見稱,更以直率敢言和爲人正直聞名。他又涉足領域廣泛:亞洲協會、亞非協會、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美國百人會、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香港發展論壇、中國國務院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等,他領導和參與許多國際性組織,學貫中西、又熱心中港兩地發展的陳啓宗怎麽看東方之珠的未來。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專家,中國人眼中的西方專家
陳啓宗對于內地發展、中港關系、中美關系等都有深刻的洞察。陳啓宗卻說,這是逼出來的。在八十年代之前,他根本沒去過內地。
而在上個世紀香港回歸前後,香港的前途和內地改革開放的結果如何尚存未知數,他決定要努力搞清楚這個問題。由于他往來香港、內地和美國,很快,他就比許多人都多懂一點。他自嘲道:“美國人以爲我是中國內地的專家,我有一只眼,在中國別人以爲我是美國問題的專家,我有另外一只眼,其實兩只眼都是半盲的。不過呢,就是這樣慢慢學,自然認識了。”
對香港的前世今生,陳啓宗一針見血,“香港50、60年代主要是服務美國,慢慢就是歐洲,到70、80年代日本起來,80年代之後就是東亞國家。那現在世界經濟最大的增長在哪裏?在中國。”
陳啓宗直言20年前中國內地需要香港,10年前需要香港,但是再過10年可能就不一定需要了。陳啓宗說希望香港好自爲之,應該趁著內地還需要的時候快速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把可以占市場份額占住,要不然內地市場不會等香港的。
“有些香港人真傻,受老外的影響,意識形態太重,凡事逢中必反,內地的都是不好的,逆著世界的大潮流。老實說現在西方的民主體制也是走到死胡同裏面去了,你現在才跟進去,你是不是傻。”陳啓宗非常犀利。
馬時亨:希望香港做亞洲的瑞士
去年夏天發生的修例風波重挫了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香港地鐵也在每一次暴力活動中,首當其沖成爲亂港分子破壞的目標。這讓前港鐵主席馬時亨非常痛心,但見證了香港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發展的前任港鐵主席馬時亨依然堅信,香港能走出困境,明天會更好。
馬時亨在香港地鐵工作了整整六年,曾是銀行和知名企業的高管,也曾是香港政府民望最高的局長。馬時亨對香港這片他生長的土地充滿著熱愛和期待。
大灣區爲香港帶來新機遇
“我自己跑粵港澳大灣區跑了幾十年了,我覺得如今所謂“大灣區”發展以深圳做龍頭。而香港不要因爲人家做的好,做了龍頭,我們就算了,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用他們的長處和我們的長處,特別是比如科技園方面怎麽配合,令我們更好發揮各自的作用。”馬時亨對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而從一帶一路的角度來看,馬時亨認爲,如果香港可以在一個國策裏面有所發揮,就會有很多商機。而如果年輕人肯去一帶一路的地方拼搏,去見識,還是會有機會的。馬時亨相信,帶著香港獅子山精神走一帶一路,香港年輕人依舊應該會取得成功。
香港應發力高增值的工業
見證了香港半個世紀的演變,馬時亨眼中的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但在有些方面,譬如IT産業,香港的發展速度已經在落後。今日的深圳南山區已經成爲中國國家的“硅谷”了,但是香港在這方面沒有很多進步。
隨著內地各大城市的飛速發展,香港未來在大中華地區如何定位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而馬時亨提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構想:他認爲香港應該成爲亞洲的瑞士。在馬時亨眼中,瑞士的人口和香港差不多,除了金融外瑞士還有包括手表,醫藥行業,IT,食品行業等在內比較高增值的工業。在類似領域香港也有優勢可以做到,因爲香港背後有祖國廣闊的市場,同時香港的産品也一向有品質優勢。馬時亨相信,在高增值的工業上下功夫香港肯定有優勢。
年輕人應該抓住機遇探索世界
馬時亨出身貧苦,幼年喪父,兒時住過板間房,靠舅舅、也是香港明星曾志偉的爸爸接濟,獲得讀大學的機會,逐步晉升“上流”,他的成長是香港“獅子山”精神的最佳印證。
“當時我們是發展中的城市,如今香港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經濟體,所以在大環境中可以說,有一些發展的機會是對有的人來說差一點,不過另外我的看法就是,也有很多機會給年輕人,他們不應該由大環境支配他們,他們還是有很多機會。“馬時亨曾說過,香港如今“上流”的機會比以前小了,就算接受了很好教育,也未必能有機會出頭。但他同時也認爲,機會是靠自己發掘和爭取的,年輕人應該抓住機遇探索世界。
近些年來香港一直都說要打造自己作爲一個創新之都,創新可以不只是科技上的創新,也可以是管理模式上的,可以是服務上的、管理上的創新,就好比香港地鐵,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相信香港如果可以更加充分去發揮這方面的一些創新精神的話,一定可以再造輝煌。
編輯:胡呼呼、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