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摩多龍”,喜歡看自然紀錄片的人一定不會陌生。這種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的正式中文名應該叫科摩多巨蜥(也叫科莫多巨蜥),最大個體體長可達3米左右,體重接近100公斤,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蜥蜴,也是其分布區域內的頂級捕食者。
目前科摩多巨蜥僅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的科摩多島,林卡島,弗羅勒斯島和吉利莫坦島四個小島(吉利莫坦島的科摩多巨蜥由于人類活動已經滅絕)。
布拉格動物園的巨蜥:假期過去,只想趴窩。圖片:Petr Hamerník / Wikimedia Commons
早在380萬年前的上新世,科摩多巨蜥的祖先就出現在了澳大利亞,主要以與它們共存的袋鼠,鸸鹋,雙門齒獸類等大型恒溫動物爲食。直到距今150萬年前,由于板塊漂移使得澳洲大陸和東南亞的島嶼鏈相遇,又由于冰期的來臨,海平面下降暴露出了大面積的陸地,一部分科摩多巨蜥便從澳洲大陸自然擴散到了東南亞的島嶼上。晚更新世的一場大規模的氣候變化使得澳大利亞的大型動物群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智人來到澳洲後大規模的獵殺更使得情況雪上加霜。
波士頓博物館的澳古巨蜥(Varanus priscus)頭骨化石,這種已滅絕的巨蜥比科摩多巨蜥更大。圖片:Steven G. Johnson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就在澳洲的科摩多巨蜥隨著大型動物群的滅絕而消亡的同時,擴散到印尼島嶼上的那些科摩多巨蜥卻由于與世隔絕的環境,僥幸躲過了氣候劇變和人類的屠戮存活至今,成爲澳洲巨型動物群屈指可數的“活化石”,對于研究當時澳新界的古氣候和古生態具有巨大的價值。
“矮人國”裏的“龍”
成年的科摩多巨蜥是強悍的捕食者,會獵食鬣鹿,馬來野豬,食蟹猕猴等大型哺乳動物,甚至捕殺龐大的亞洲水牛。也會吞食腐肉,撿食海灘上被沖上岸的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有時竟捕食體型較小的同類。
科摩多巨蜥攻擊一頭小鹿。圖片:animal planet / youtube
然而,作爲現代科摩多巨蜥主食的這些大型偶蹄類動物,大多並不是小巽他群島上的“土著居民”,而是被歐洲殖民者帶到島上的外來戶;那麽那些在更新世擴散到東南亞島嶼鏈上的科摩多巨蜥,又是以什麽爲食的呢?在中新世到更新世的亞洲大陸,生存著一類體型巨大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劍齒象(Stegodon)。和現存的亞洲象和兩種非洲象一樣,劍齒象也是遊泳好手,它們和科摩多巨蜥一樣也擴散到了南海的島嶼鏈上,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帝汶,弗羅勒斯和松巴島,菲律賓的呂宋和棉蘭老島,一直到我國台灣省甚至日本,都發現過劍齒象的化石。
由于島嶼上生存空間和食物,淡水等資源有限,這些擴散到海島上的劍齒象種群發生了“島嶼矮化”的現象——以更新世早期到中期生存于弗羅勒斯島的弗羅勒斯劍齒象爲例,它們的體重推測只有1700公斤,比亞洲大陸上體重動辄10噸以上的施氏劍齒象要小得多;而其他一些些棲息在島嶼上的劍齒象更是體重只有250~400公斤,肩高不足2米,和普通的家牛體型差不多大。
上過語文課本的“黃河象”,就是劍齒象屬的師氏劍齒象(Stegodon zdanskyi)。圖片:三獵 / Wikimedia Commons
推測當時生存在弗羅勒斯島上的科摩多龍,主要以捕食弗羅勒斯劍齒象爲生;它們那依靠敏銳的嗅覺和振動感受器跟蹤伏擊獵物,突然襲擊通過撕裂獵物的腿,腹部和喉部讓獵物失去行動能力,死于失血過多、中毒(科摩多巨蜥屬于真巨蜥亞屬,下颌有毒腺)和感染(這種情況實際上非常少)的獵殺手段,便是爲捕殺弗羅勒斯劍齒象“量身定制”的。
小貼士:人們常以爲,科摩多巨蜥口中的細菌會讓獵物死于感染。但科摩多巨蜥的口腔細菌並不比其他食肉動物危險。如果獵物沒有被當場殺死,比如成年水牛那樣的巨獸,可能會死于來自外界的細菌感染。但這要怪罪巨蜥的“口臭”就有點冤枉了。
當時的弗羅勒斯島除了弗羅勒斯劍齒象外,還生活著兩種兔子大小的齧齒類,身高1.8米,體重16公斤的巨禿鹳,最神奇的是一種類似童話故事中的“小矮人”一樣的史前人類——這種發現于2004年的人屬被命名爲弗羅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也叫弗洛勒斯人),其祖先是直立人。同樣由于島嶼矮化,他們的體型比現代智人要小得多,成人身高通常不超過1.1米,體重只有25公斤左右;雖然作爲人屬的成員,弗羅勒斯人已經具備一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甚至可能會使用天然火,但是“嬌小”的體型和僅僅380~400毫升的腦容量讓他們在面對凶神惡煞的科摩多巨蜥時,幾乎就和神話故事裏遭遇噴火惡龍攻擊的村民一樣毫無招架之力。
佛羅勒斯人的頭部複原模型和人手比較大小。圖片:Emőke Dénes / Wikimedia Commons
當地原住民有這樣的傳說:盜食村民的家禽家畜甚至嬰兒的邪惡“小矮人”,被村民驅趕至森林中的山洞裏放火燒死。先前的研究認爲,智人(也就是我們這些現存人類)可能與佛羅勒斯人共存,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在5萬年前,智人到達之前,“小矮人”可能已經滅絕了。
佛羅勒斯人化石。圖片: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1.3萬年前,巨禿鹳滅絕,1.2萬年前,弗羅勒斯劍齒象也滅絕了。弗羅勒斯島的科摩多巨蜥雖然依靠著從腐肉垃圾到老鼠無所不吃的食性,作爲頂級捕食者在其賴以生存的大型動物群滅絕後一直堅持到了現代,其體型卻比科摩多島和林卡島那些大口吞鹿噬豬的同胞們要小得多,難以重現更新世的雄風。
魔龍傳說的真相
科摩多巨蜥被現代科學界發現的過程,也堪稱是一段傳奇。印尼科摩多島的原住民很早便知道這些龐大的掠食性爬行動物的存在,將它們稱爲Ora、buaya darat(意爲“陸地鳄魚”)或者biawak raksasa (意爲“巨型巨蜥”),一些原住民將科摩多巨蜥視爲神聖的動物,認爲它們是人類的兄弟,另一些原住民則厭惡這些會掘開墳墓吞食屍體的動物。
抱在一起扭打的科摩多巨蜥。圖片:Chris Bray Photography / youtube
但是直到1910年,西方學界才首次認識到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在那一年,van Steyn van Hensbroek中尉爲了證實由來已久的關于印尼荒島上生存著恐怖“惡龍”的傳聞,首次來到科摩多島並射殺了一只科摩多巨蜥,將它的皮和一些照片寄給了爪哇茂物動物學博物館的館長Peter A. Ouwens,並在隨後的研究中證實說中的荒島“惡龍”實際上是一種巨蜥。1926年,W. Douglas Burden組織了數次對科摩多島的科考,檢查了至少70只科摩多巨蜥並帶回了27具標本;1927年,倫敦動物園展出了第一只活的科摩多巨蜥。至此,籠罩在科摩多巨蜥身上的迷霧才徹底被揭開。這一發現在學界引起了轟動,並成爲了1933年的經典怪獸電影《金剛》的靈感來源。
1969年,佛羅裏達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爬行動物學家Walter Auffenberg標記並研究了50只野生科摩多巨蜥,科學界首次開始了針對科摩多巨蜥生態習性的長期研究。
進食的科摩多巨蜥。圖片:Living Zoology / youtube
現在,我們知道現實中的科摩多巨蜥並不是神話傳說裏可怕的“魔龍”:成年的科摩多巨蜥通常只對鬣鹿和馬來野豬等天然獵物感興趣,雖然時不時會進入村莊盜食當地人晾曬的魚幹,拖走飼養的雞、狗、山羊等,甚至攻擊像牛這樣的大牲畜,但是一般來說這些捕食者對人類並沒有興趣:幼年的科摩多巨蜥會避開人類,巨大的成年巨蜥則在大多數時候無視人類的存在。當地居民對常常在房前屋後遊蕩的科摩多巨蜥熟視無睹,而到科摩多自然保護區的遊客在導遊的帶領下,也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凶悍的捕食者,導遊們只需要攜帶一根末端分叉的棍棒,用來在必要的時候推開太靠近的科摩多巨蜥。
對“龍”保持敬畏之心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科摩多巨蜥是可以任人亵玩的“老好人”:1974~2012的38年中,科摩多自然保護區發生了24起科摩多巨蜥攻擊人的事件。其中比較著名的是1974年瑞士遊客 Baron Rudolf Reding von Bibiregg在科摩多島失蹤,推測是被科摩多巨蜥攻擊致死並吃掉;2001年,一個8歲的男孩在科摩多島被巨蜥攻擊致死;2008年,一群潛水員在林卡島的海灘上被一群饑餓的科摩多巨蜥圍困了2天,直到被印尼政府派出的救援船只救起。
2008年發生了兩起攻擊事件:一名31歲的男子在采摘番荔枝時不慎從樹上跌落摔傷,遭到兩只科摩多巨蜥攻擊而喪生;林卡島的另一只科摩多巨蜥則偷偷潛入當地一名導遊的辦公室,躲在桌子下咬傷了他。
阿提斯動物園的科摩多巨蜥。圖片:Kitty Terwolbeck / 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的兩起攻擊事件則發生在2017年:一位到科摩多島旅遊的新加坡遊客因爲不聽勸阻,過分靠近正在進食的科摩多巨蜥,而被憤怒的巨蜥嚴重咬傷左腿;林卡島的一名工人也遭到科摩多巨蜥的襲擊,經過搶救才保住性命。
動物園中飼養的科摩多巨蜥攻擊性比野外的同類低,常常會在圈養環境下展現出驚人的學習能力,甚至會與飼養員出現類似遊戲行爲的互動,但是潛在的危險性依然存在:2001年,著名演員莎朗·斯通的前夫Phil Bronstein在隨飼養員進入洛杉矶動物園科摩多巨蜥展區的後台時,被科摩多巨蜥咬傷了腳。
巨蜥在蜥蜴中是智力很高的,可以學會與飼養員互動,布拉格動物園的飼養員在爲巨蜥沖澡。圖片:Matěj Baťha / Wikimedia Commons
面對像科摩多巨蜥這樣具有潛在危險性的野生動物時,我們必須在正確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的同時,對大自然和野生動物采取謹慎而尊重的態度。給予野生動物適當的距離和空間,才能與這些古老而神奇的動物和平相處。
巨龍的親族
灣鳄
森蚺
巨齒龍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