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沖擊下,企業生存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爲了解各企業的生存狀況及訴求,針對中國主流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與經濟觀察報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共同發起了一項調研,並聯合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共同發布調研結果。
本次調研截至2月21日,最終覆蓋了65家主流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這些機構目前的投資組合持有的企業數量有2000多家企業,分布于生物/醫療健康,人工智能、大數據/雲服務、集成電路/半導體等行業,覆蓋了從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的各個階段。
參與調研的機構旗下的投資組合中,半數企業賬上儲備現金難以維持3個月以上,分析顯示,其中多爲初創期企業,也有一定比例經營相對激進的成長期企業;其余半數被投企業賬上現金尚可維持3個月的多爲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
疫情之下,複工、現金流及下遊市場需求放緩等等因素,對企業影響較大,一些企業融資受阻,而投資機構的融資也受到較大影響。
疫情的短期沖擊是顯而易見的,而對于一些行業而言,短期沖擊可能長期化。調研發現,餐飲和旅遊業等依靠強線下業務支撐的行業受到負面影響大且可持續。與此同時,危中有機,受疫情正面影響較大並且該正面影響可持續的,主要集中在生物/醫療健康、大數據/雲服務、人工智能、在線教育培訓領域。
大部分股權投資機構認爲目前各地出台稅收、社保及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雖然有用,但期待更多改善空間。
減稅或暫緩收稅,是大多數參與調研的股權投資機構認爲的對企業最有效的支持方式。其他的訴求還包括:放開跨省跨地區的人員流動、政府予以貸款支持以及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改善舉措等。
調查概要
一、股權投資機構的基本情況
總體而言,本次參與調研的股權投資機構多爲關注成長期的中等規模以上投資機構,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行業多爲高科技領域。
1、投資組合分布情況
接受調研的股權投資機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機構的投資組合企業數量爲10-50家,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企業數量在50家以上。
2、投資機構關注的投資階段
接受調研的65家股權投資機構中,有多家機構的投資覆蓋了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其中,成長期企業得到的關注居多,占比爲63.08%,其次是初創期的企業,占比爲47.69%,再其次是處于Pre-IPO階段的企業,占比爲41.54%,19家投資機構關注並購階段的企業,占比爲29.23%,關注天使輪的企業有17家。
3、投資組合的區域分布
在京津冀地區(83%)有投資的機構最多,長三角地區(77%)、粵港澳大灣區(66%)次之。其中,約1成的機構,在湖北擁有投資。
4、投資組合的行業分布
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中,生物/醫療健康(61.54%),人工智能(60%)、大數據/雲服務(55.38%)、集成電路/半導體(47.69%)是最多被覆蓋的。
二、疫情對投資組合的影響
1、此次疫情中,被投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問題
此次疫情中,被投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階段性行政舉措影響按時複工(85%)及市場需求放緩、客戶流失、訂單需求下滑(69%)等幾個方面。
2、被投企業在融資活動中的問題: 盡調、融資受阻,引發估值調整
65家股權投資機構的被投企業在融資活動中的問題可分爲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兩方面。
在股權融資方面,受影響最多的還是融資初級階段,包括:投資條款清單(Term sheet)已簽,但盡調放緩(55%);融資剛啓動,未能與投資人初步接觸(48%)。
此外,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受影響更爲嚴重的則是投資機構因疫情而對估值和商業判斷方面發生了變化,例如:有對賭條款的已投企業,預計觸發估值調整或回購,投資人可能減少或收回投資(28%);盡調或簽約後,受疫情影響投資人對行業和企業業務前景難以保持原有預測,不再繼續投資(26%)。
在債權融資方面,新發貸款受阻(20%)和續貸受阻(12%)的情形也均由被提及。
3、餐飲及旅遊行業受疫情負面影響較大且可持續
參與調研的65家股權投資機構的被投企業中,受疫情負面影響較大並且該影響可持續的企業所在行業多集中于餐飲、旅遊、線下教育培訓、連鎖及零售行業。
事實上,調研中所列的近20個行業領域,除了電商,其他均有被提及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例如,處于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物流/供應鏈等領域的企業被提及受疫情負面影響較多。但多數投資人認爲,這些負面影響僅僅是階段性的,並不會持續。因此,企業的修複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4、生物/醫療健康受疫情正面影響較大且可持續
接受調研的股權投資機構關注高科技領域的機構較多,對于疫情給部分科技領域帶來的機遇,參與調研的機構也做了相應反饋。數據顯示,受疫情正面影響較大並且該正面影響可持續的被投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醫療健康、大數據/雲服務、在線教育培訓、人工智能、智能終端/機器人、電商等領域。
三、投資結構如何應對疫情
1、給被投企業的建議:線上辦公、開源節流、提升自身競爭力
投資人給被投企業的建議仍以積極穩妥的應對疫情對複工的影響爲主,從多到少依次主要有:開啓線上辦公(80%)、合理且合法地進行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71%);加強員工防護,幫助協調防護物資(63%);向政府尋求救助扶持(58%)。
此外,管理好現金流是企業活下去的必要條件,投資機構在開源節流方面給出的建議包括:管理現金流、降薪或裁員(52%);加強與老股東的溝通,獲得股東資金/業務支持(43%);主動減少業務,砍掉非核心業務(35%);優化産品服務,投入創新進行技術升級産品換代(32%);比競爭對手更快的恢複受損業務(28%)。
也有個別機構建議開拓國際市場,爭取更多客戶(15%);業務轉型(15%)。鮮有投資機構會建議企業以不變應萬變(6%)。
2、投資組合的賬上儲備現金情況:機構投資組合安全性分化
調查結果發現,在參與調研的65家投資機構中,19家機構的投資組合中70%以上的被投企業賬上儲備現金可維持3個月以上,過半機構的投資組合中50%以上的被投企業賬上儲備現金可維持3個月以上,其中絕大部分爲關注成長期和pre-IPO階段的投資機構。
近三成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中30%以下的被投企業賬上儲備現金可維持3個月以上,7家機構的投資組合僅有10%以下的被投企業賬上儲備現金可維持3個月以上,其中多數爲關注初創階段的投資機構,也涉及部分經營相對激進的成長期企業。
3、疫情對投資機構募集資金的影響情況:近半數影響較大
65家參與調研的投資機構中,過半投資機構表示,疫情對其募集資金影響較大甚至嚴重,19家投資機構表示影響較小,8家機構表示疫情對其募集資金沒有影響。有投資機構表示,節奏放緩,整體募資變困難,具體影響無法估算。
4、疫情下,投資機構采取的應對方法:加大投後管理、加大行業研究
在此次疫情之下,針對被投企業的問題及自身投資機構的情況,65家參與調研的投資機構們所采取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加大投後管理(71%)、加大行業研究(68%)、暫停盡調(43%)等方式,也有投資機構表示其還會除了線下盡調外,其余工作全部轉到線上進行,以及整合被投企業資源,加強業務協同。
此外,有近四分之一投資機構表示或將爲被投企業提供過橋資金、追加投資等財務支持。
四、對政策的期待
1、各地出台稅收、社保及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仍有改善空間
超過一半的參與調研的投資機構表示,目前各地出台稅收、社保及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有用,但仍有改善空間。
2、政府對企業最有效的支持方式:減緩稅收、予以貸款、開放跨省人員流動
大部分參與調研的投資機構認爲,地方政府稅務部門延緩收取稅費、政府予以貸款支持以及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改善舉措對于企業的支持最有效。還有一些投資機構表示,應盡快允許出差,放開跨省跨地區的人員流動,少交或緩交社保、公積金和租金、建議加快注冊制實施,政府出面解決疫情導致的上下遊三角債問題。
3、政府對投資機構采取的支持政策:減稅、給予引導基金更大支持
大部分參與調研的投資機構認爲,政府應考慮對投資機構稅收減免、適當延長引導基金要求的募資期限及根據疫情調整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返投比例。還有一部分投資機構建議的政策還包括延長基金存續期限等。
相關報道:疫情之下,重估企業價值
陳伊凡/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陰影下,經濟被按下“暫停鍵”,企業面臨生死大考。在對65家投資機構進行在線問卷調查之外,我們也對不同的投資機構們進行了采訪,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企業和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和訴求。
采訪中,投資人普遍認爲,相較17年前的“非典”,此次企業所面臨的境地更加嚴峻。2月24日,高瓴資本還創業者寫了一封“總有人要開始迎接春天”的主題信。信上說:“當我們走出單純的焦慮就會發現,事情也許沒有想得那麽壞。疫情影響了發展的節奏,卻沒有動搖長期的趨勢。”
無論是對投資人們的采訪,還是高瓴致創業者的信,我們發現,“重估”成爲了主題詞。
重估行業
生物醫療、人工智能、在線教育等行業,在此次疫情中的價值被體現出來。調研中,大部分投資人認爲,此次疫情對于生物/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終端/機器人、大數據/雲服務、在線教育培訓等行業的發展,將産生推進作用,且這樣的影響是可持續的。
即使是受到疫情負面影響較大的制造業,大部分投資者認爲,其影響是短期的。“影響主要來自無法按時複工、客戶回款速度放緩、訂單量降低。”一位專注頭部企業投資的PE機構負責人稱。
這些主要是因爲市場對于新技術的認知及需求被激活。“科技創新將在抗疫和複蘇中發揮巨大作用,一是新技術導向的經濟本來就是未來發展的驅動力量,二是疫情加速了一些技術落地場景的演進。”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說。
在這個趨勢之下,醫療健康、在線教育、在線文娛(遊戲、內容、社交)、企業服務、無人化、智能化等許多行業原本的發展軌迹發生了變化,其滲透率和接受度的提升在加速。“遠程”、“線上”和“無人化”概念被強調,這幾個領域的創業公司已迎來紅利期。
投資人看好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高特佳合夥人範大龍說,疫情也會加大國家和藥企對新興疾病創新藥的研發力度和速度。疫情帶來發熱門診、危急重症ICU病房、單獨隔離院區等醫療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這些將帶來大量醫療器械的采購。
便攜醫療器械,如POCT、移動DR、便攜超聲以及血球儀、血氧儀、監護儀、傳染防護耗材等醫療設備及耗材需求巨大。加之中國比美國的藥械占比低、進口替代等多因素,市場有很大增量。另外,AI醫療、醫療機器人、5G、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新技術和新模式可能會出現一片新藍海,推進IT 互聯網企業跨界競爭。
“這次疫情多少暴露出中國公共防疫體系和醫療健康領域還存在明顯問題,借這個機會在醫療健康投資領域加大投補課。”國科嘉和基金管理合夥人王戈說。
重估戰略
疫情還將倒逼企業重新思考自身定位,打造核心競爭力。
“疫情會加速和放大企業過去已存在的問題,基本面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疫情總會過去,存活下來的都是好企業。”王戈說。
創客總部合夥人陳榮根說,“此次危機將倒逼企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市場價值,督促企業提高産品的剛需性、用戶價值和運營的效率重塑自我,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陳榮根說,現在看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將得到更多重視;另一方面,將促進産業和社會治理升級,更積極應用新技術新産品,比如生産制造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消費服務領域應用智能機器、服務管理運營領域大數據支撐等。
還有一些投資機構已經開始行動,關注在疫情中凸顯出來的行業。2月24日,高瓴資本宣布成立投資早期創業公司的高瓴創投,主要聚焦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軟件服務和原發科技創新、消費互聯網及科技、新型消費品牌及服務四大領域的風險投資。
王嘯稱,他們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在無人化、智能化、在線化的投資力度。
面臨持續沖擊的行業
疫情之下,一些線下業務支撐的行業面臨較爲長期的沖擊。大部分投資機構表示,疫情會對餐飲、旅遊及連鎖/零售行業、線下教育培訓行業造成負面的可持續影響,這樣的影響可能傳導到上下遊産業鏈中。
“市場拓展難”是疫情下企業遇到的問題。根據陳榮根的了解,市場需求短期明顯下降或後延,客觀追求性價比、剛需性也在潛移默化影響市場份額和企業收入。
調研顯示,投資機構所投企業面臨的問題還集中在:階段性行政舉措影響按時複工;市場需求放緩、客戶流失、訂單需求下滑;現金流面臨斷裂。
“企業活下來了,但客戶如果生存不下去怎麽辦?”在了解90多家被投企業情況後,王戈認爲,“這是産業鏈條的問題,因此不但要看客戶,還要看客戶的客戶。如一些做SAAS平台的企業,客戶是規模消費類企業或者規模連鎖酒店的後台管理,客戶處于重災區,有很大概率會出現壞賬。”
“如果連續三個月無收入,絕大部分企業將會出現現金流危機,甚至規模化倒閉風險。如3月前仍無法正常營業,保守預計將有20%以上餐飲企業面臨倒閉。”上述PE機構對住宿、餐飲等服務行業做出如上預判。若疫情持續時間過長,部分企業則不得不面臨緊縮裁員、現金流中斷甚至破産倒閉,進而將引發社會系統性風險。
對于零售業,該PE機構還表示,除了涉及生活必需品之外的領域基本停擺,仍在營業的零售企業面臨物流及供應鏈的重大挑戰以及疫情對員工健康的威脅。停業的零售企業在無收入的情況下仍要承擔租金及人力成本,如家居行業,如在3·15傳統旺季到來之時仍無法正常營業,相當數量的經銷商會現金流斷裂。
重估政策
“企業主要靠自救。”陳榮根建議政府還應持續優化社保、住房公積金、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企業活下來做大做強。
投資者們認爲,政府應對投資機構采取的有效措施集中在:減免稅收、適當延長引導基金要求的募資期限、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根據疫情調整返投比例。而對企業最有效的支持方式集中于:予以貸款支持,地方政府稅務部門延緩收取稅費,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改善舉措,以及政府出台有關的應急措施,呼籲上遊供應商放緩收費。其中,減緩稅收是大部分投資者們認爲較爲有效的支持方式。
及早開放跨省人員流動和複工是主要訴求。“複工,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還是上下遊傳導的系統問題。”陳榮根說,即使是遠程辦公,在線産品、研發這些能在線開展的業務或許還行,但對生産加工和測試的影響很大。
此外,下遊需求的放緩也將傳導至整個産業鏈。陳榮根表示,由于上下遊、物流複工的影響,供應鏈存在困難,如芯片行業等需求井噴的行業,可能會面臨供應不上的挑戰。
接受調研的投資人稱,目前國家已經出台一系列政策,力度之大遠超“非典”時期。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性調整的階段,長期看,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更爲長遠的支持方式。
王嘯說,以這次戰疫過程中科技創新的經驗爲基礎,加大推進中國數字經濟的推進,加大政策的支持,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消費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