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如今最“熱”的新聞,莫過于“熱”本身了。從中國到美國,從北歐到南亞,“炎值爆表”消息頻傳。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近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並且,10個最熱的6月中有9個都是出現在2010年後。
一方面,本來熱的地方更熱了,例如印度多地的最高氣溫比正常水平高出5℃以上,6月中旬局部地區最高氣溫直接突破50℃大關。
另一方面,本來不該熱的地方也熱了。在熱浪的炙烤下,今年的歐洲至少已有12個國家破了以往的高溫紀錄。上周四,巴黎的溫度高達42℃,而比利時也在上周三達到破紀錄的39.9℃。對于習慣了涼爽夏天的歐洲人來說,這樣的溫度簡直是“火焰山”般的人間煉獄。就連國土深入北極圈的芬蘭,都在爲可能發生的40℃持續高溫天氣制定應急措施。
有消息指出,今年席卷英國的創紀錄熱浪已導致數百名英國人喪生,專家擔心死亡人數可能會飙升至2,000多人。英國氣象局研究報告更指出,至2050年,破紀錄熱浪預計每隔一年就會出現一次。
極端高溫無疑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生活,也促使全球對大自然發出的警示作出更深遠的思考。2004年,一部美國災難電影《後天》就以科幻的手法描繪了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的撼人場景。故事描述了氣象學家傑史·霍爾在一次科學研討會上向各國政要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北冰洋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是現實,一方面人類需要面對海平面的升高對沿海城市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無法估量的是對洋流、動植物的生態系統的影響。
類似的還有後面更爲人熟知的由羅蘭·艾默裏奇指導的《2012》。該片直指自然環境和資源長期被人類掠奪性破壞,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統面臨奔潰,最後只有少部分人類在諾亞方舟中逃過了世界末日獲得文明的繁衍希望。
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致命的熱浪是不可能發生的。各國政府如果再無作爲,電影中看似浮誇的情節隨時都有可能真實地上演。高壓之下,世界各個角落都在加速升級環保計劃。
一.碳稅機制全球蔓延,稅費將持續上升
碳稅(carbon tax)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它通過對燃煤、鐵礦石焦煤煉鋼、銅礦煉銅、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高耗能産業,按其消耗的碳含量的比例征稅,通過經濟手段達到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趨勢。
據說芬蘭在這方面是先鋒,其于1990年就擁有了二氧化碳附加稅,之後瑞典、愛爾蘭、丹麥、挪威、瑞士等歐洲國家也陸續加入“戰鬥”。
政府部門會先爲每噸碳排放量確定一個價格,然後通過這個價格換算出對電力、天然氣或石油的稅費。因爲征稅使得汙染性燃料的使用成本變高,促使公共事業機構、商業組織及個人減少燃料消耗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碳稅能提高替代能源的成本競爭力,使它們能與價格低廉的汙染燃料競爭(eg. 煤、天然氣和石油)。
與碳稅機制相應的還有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在碳減排領域的核心觀點之一,正是建立以碳稅爲代表的價格機制,可見高質環保舉措在全球範圍內的日益舉足輕重。今年7月份剛剛當選的歐盟區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更是明確將環保當作頭等任務,並承諾在2030年前將歐盟區溫室氣體排放降低50%(對比1990年標准),並計劃在2050年要求歐盟區達到碳排放中立。在2019年,爲了保衛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陸續有歐洲以外的國家宣布要加入抵制二氧化碳的行列:
1)從今年1月1日起,加拿大將開始施行收入中性的碳稅,再也不允許“免費汙染”的存在。根據《溫室氣體汙染定價法》,加拿大聯邦碳汙染價格將從每噸20美元的低價開始,直到2022年達到每噸50美元爲止,每年以每噸10美元的價格上漲。
2)今年開始,新加坡計劃開始征收碳稅,這項消息早在《2017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新加坡由此成爲亞洲第一個擁有碳稅的國家。根據方案,所有碳排放大戶每排放一公噸的溫室氣體需繳交5元碳稅,計劃到2030年前將每公噸碳稅上調到10元到15元。
3)今年6月1日起,南非的《碳稅法案》也正式生效,南非由此成爲首個實施碳稅的非洲國家。稅率將從每噸二氧化碳120蘭特(8美元)開始,有望在每年有所提高,以高于通貨膨脹的2%的速率調整。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包括以上全球已經有46個國家和28個國內地方(如州、省等)確定實行碳交易市場或碳稅等碳價機制。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國家數量的不斷上升外,各國計劃的碳稅價格也將會是持續增長的。環保減排,是全人類都面臨的永久且嚴峻的課題。
對于中國來說,其還尚未實行碳稅制度,但碳稅在我國也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物,圍繞碳稅的爭議已經持續10年之久,未來或也有望實施。但雖然碳稅沒有來,今年中國卻迎來了另一項重磅—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方案,從資源循環再生的角度加碼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引起了不小的熱議。
二.中國迎“史上最嚴垃圾分類”,促進資源再循環
最近這一個多月,上海毫無疑問成爲了中國的網紅城市,原因只在于上海推出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7月1日起,上海將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逐步推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個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後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萬元。一時間,上海全城男女老少學起垃圾分類知識,試著分出濕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引來全國13億人圍觀。值得注意的是,史上最嚴格的垃圾分類是針對全國而言的,只不過先在上海地區試行。
媒體報道稱,上海大部分市民均支持垃圾分類,但對垃圾是“願分卻不太會分”,感到有點焦慮。在上海市綠化和市容局編制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中,共列舉了104種物品,除了常見的垃圾外,還包括螺絲刀、染發劑殼等並不太常見的物品。
繁多的分類品種,也讓網友的段子層出不窮。例如,一杯珍珠奶茶要是喝不完,要先把珍珠倒到“濕垃圾”,把杯子倒到“幹垃圾”,再把杯蓋倒到“可回收”,那不如就不喝了吧…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主流的兩種處理方式爲填埋和焚燒,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該兩種垃圾處理方式的比重在八、九成左右,但這兩種方式處理不好很可能會造成二次汙染。細化垃圾分類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讓垃圾“變廢爲寶”,打造資源的閉合循環鏈條,契合時下全球不斷加碼的環保政策。
三.中國銅礦進口大幅增加,冶煉後的爐渣又將何去何從?
一方面,針對國內的垃圾,中國正式推行史上最嚴格的分類政策,促進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另一方面,針對海外,中國則從2019年開始明確不再進口固體廢物,避免增加國內處理這些洋垃圾的負擔。
2018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公告,將廢五金電器、以回收銅爲主的廢電機(統稱“廢七類”)等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並在2018年12月31日起執行。
一直以來,中國的銅消費量都巨大,僅靠本國生産無法滿足需求,中國過去都從海外進口用于汽車、家電和智能手機零部件的銅産品,從日本或歐美進口銅廢料進行再利用。不過這樣的進口局面,卻從今年開始扭轉。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1至4月銅材的累計進口量約15萬噸,同比減少11.2%。與之相反,中國對原料銅礦石的進口量卻正穩步增加(如上圖)。進口銅材的下降,主要是因爲中國禁止進口混入大量廢料、銅分含量較低的低級廢電線。在銅需求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中國只能進口更多的銅礦石來彌補缺口。
但這樣就會産生新的問題。全世界生産電解銅的冶煉方法分爲兩大類:火法冶煉和濕法冶煉。目前精煉銅産量的80%以上都是用火法冶煉生産出來的。火法煉銅適用于硫化銅礦石,這是主要的銅礦石種類,但缺點是會産生相當比例的殘渣廢料。一般的進口銅精粉從重量來說,含銅比例約20%,剩余80%大部分在練完銅之後就成爲爐渣,需要填埋處理。這些爐渣另外有個問題,就是含砷超標。
不管是鐵礦石、銅礦、鋁土礦等礦石,由于這些礦石所含的金屬是處于礦物質狀態,要將其轉化成金屬狀態必然要經過還原這一個環節,而還原過程則需要大量的能量,無可避免就有碳排放、硫排放等問題。其中,像原鋁本身的生産成本超過60%是能源。但是以廢鋼、廢銅、廢鋁進行金屬回收,由于這些材料已經是處于金屬狀態,所需要的能量是將其熔化轉型,並不存在礦物質轉化成金屬的還原過程,所需能量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也相應減少許多。
其實,廢舊金屬本身是可再生資源,如果不加以利用而是丟棄,明顯並不符合中國堅持“變廢爲寶”的環保趨勢。但如果不丟棄的話,這些廢料要如何回收形成資源循環的有效通道,就又值得好好推敲了。
四.循環經濟時代來臨,環保行業有無潛藏機會?
據專業人士了解,目前從事廢金屬回收的主要是小作坊。由于對小作坊的監管缺失,無可避免的存在散亂差的問題。而且金屬回收是一種工業活動,畢竟需要能源和工業處理,必然會造成汙染。在正規企業下,這樣的汙染可以有效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這在許多發達國家都已經有了實踐。但是不規範的小作坊在對廢金屬進行處理的時候由于成本考慮,對環保處理不夠重視,甚至會造成二次汙染的問題。國內的再生資源行業缺少龍頭整合。
相較于中國,歐美廢料處理服務的模式可以說已經深耕多年,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但其實在發展的初期,歐美市場的狀況也大抵是散亂的,只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産業整合後,它們的法律、技術、管理已經逐漸成熟,規模才逐漸壯大。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急需技術能力領頭的企業來加速推進廢料循環體系的規範化。
2016年,中國企業齊合環保(0976.HK)就搶先地發現了這個商機缺口,果斷進行了業務調整,收購了德國的行業巨頭—Scholz(順爾茨)集團。當時,齊合環保的主營業務還僅僅是廢舊電機的拆解。
被齊合環保收購的Scholz集團來頭並不小,其成立于1872年的德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回收金屬再生集團之一,業務包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貴金屬、報廢汽車、報廢家電、廢電子、廢塑料、廢紙等方面,在該領域已擁有超過百年的運營曆史,且在廢舊汽車拆解的技術全球領先。
以德國總部爲基地,Scholz集團在全歐洲已經布局了200多個回收料場和處理基地。同時,Scholz旗下還有一家處于北美行業領先地位的有色金屬及黑色金屬加工商和貿易商—“Liberty”,後者在北美洲又擁有了10余個料場。
在德國,Scholz是寶馬、大衆、奔馳等知名汽車公司長年的合作夥伴。車企制造汽車余下的廢料、廢鋼等,Scholz會進行回收、處理,然後賣給下遊客戶,最終達到廢料再利用的目的。除了工業,Scholz也從市政回收廢舊資源進行處理,實現再生資源的轉化。這跟國內目前在推展的垃圾分類實際上是不謀而合的。
憑借Scholz,齊合環保在在歐美地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廢料處理經驗,回收渠道的布局上也有著成熟的成功範例。所以,如果公司要將歐美的廢料處理服務模式直接複制到中國地區,難度明顯要比行業其它競爭對手來的小很多。
齊合環保過往的財報中,公司也一直強調前進的終極目標是成爲一個“廢料解決方案服務提供者”。在中國循環經濟的勢在必行下,握有Scholz這個全球行業“王牌”的齊合環保,接下來拓展國內廢料再生市場的突破應該是大概率的戰略導向。
公司在2018年年報中宣稱當年銷售約510萬噸各類廢金屬,共節約約400萬噸碳排放。這也是中國企業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治理的一項貢獻。
截至7月30日收盤,齊合環保股價對應的動態PE還僅有3.8倍,PB爲0.29倍,明顯還尚未體現其作爲全球廢料再生龍頭的潛在可能性,低空飛行的價值水平在中國趨嚴的環保意識下或將迎來反轉。而且公司目前市值較低,可容易被其他有計劃進軍國內這個環保藍海市場的企業作爲收購對象。
尾聲
現階段而言,世界各國政府均已意識到了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歐美地區的能源成本都在上升,碳排放稅也在顯著增加,資源循環的市場需求不分國界。齊合環保憑借著全球領先的技術搶占國內資源再生業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