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去年9月4日,央行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叫停ICO(首次代幣發行)非法公開融資炒作。一年過去了,記者近期深入行業內調查發現,衆多虛擬貨幣在過去一年裏經曆了“過山車”行情:沖上曆史新高,如今跌入低谷。而新政之後,又有爲數不少的項目打著國外基金會的旗號,不但順利完成了ICO,而且登陸與國內相關的交易平台,以區塊鏈之名行“割韭菜”之實,整個發行過程更爲隱匿。相當數量的投資者經曆了兩次以上“腰斬”,損失在九成以上。
明確叫停
主流虛擬貨幣普遍跌幅超過70%
有專家表示,ICO發幣項目大多存在問題,有不少項目發幣的初衷就不是爲了改變行業痛點,而是炒高之後“割韭菜”賺錢。
臨近9月4日時,比特幣與衆多ICO代幣已經跌入今年以來的谷底。與最高點價格相比,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柚子等主流虛擬貨幣普遍跌去了超過70%,也就是經曆了至少兩次“腰斬”,“空氣幣”貶值速度則更爲驚人,跌去90%的比比皆是。
然而,這還不是利空的全部。8月21日晚,一則突發消息再次給幣圈扔下一顆炸彈:金色財經、大炮評級、比特吳、深鏈財經等多個區塊鏈媒體公衆號被騰訊封號。騰訊方面表示,部分公衆號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衆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
一則北京市朝陽區有關部門發布的《關于禁止承辦虛擬幣推介活動的通知》顯示,根據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進一步開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清理整治的通知》的規定,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
ICO的迅速發展引起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衆籌、募集資本的功能,放任發展有較大的潛在風險。大量沒有前途的項目甚至項目本身就是欺騙圈套,不僅讓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也讓真正區塊鏈創業團隊頗多抱怨,實際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門發布《關于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叫停ICO。這次整頓主要是發出風險警示和保護投資人利益,對迅速改變ICO亂象,有相當大的意義。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裏,國內持續打擊ICO的堅決態度有目共睹。一方面,國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發幣平台基本被關停、屏蔽,一般上網方式已無法訪問;另一方面,人民幣與虛擬幣直接兌換被叫停,ICO炒作的重要資金來源被切斷。此外,參與ICO幣投資的人群數量快速上漲局勢得到控制。與去年9月4日之前投資者跑步入場“掘金”相比,隨著參與的門檻大幅提升,新增投資者數量極爲有限,市場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曾表示,很多ICO發幣項目存在問題,要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空氣幣”,要麽整個生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有不少項目發幣的初衷就不是爲了改變行業痛點,而是炒高之後“割韭菜”賺錢。
在國內對ICO采取強有力措施後,隨著ICO風險的不斷暴露,各國普遍開始加強監管。中海基金督察長黃樂軍稱,包括美國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國家,甚至是一直持支持態度的日本、英國等國也開始加強對虛擬貨幣、ICO和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監管,逐步開始重視因虛擬貨幣引發的消費者、投資者保護問題。
ICO第三方跟蹤機構的數據顯示,8月全球ICO融資總額約爲1.95億美元,與今年1月份數據相比減少近87%,成爲2018年目前表現最差的月份。來自中國的ICO項目資金縮減,被認爲是造成數據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側面印證了政策的強有力。
花樣翻新
套上國外基金會馬甲逃避監管
盡管國內交易平台相繼關停,但記者發現,用人民幣購買ICO幣其實依然不算困難。
目前主流的交易方式是場外交易,也就是所謂的OTC。記者登錄OTCBTC、CoinCola等多個平台看到,平台專門設有場外交易專區,通過支付寶、微信或銀行轉賬,可以較爲快捷地用人民幣購買到比特幣、泰達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且由平台提供擔保。然後再進入幣幣交易專區,用比特幣、泰達幣等可購買任意ICO幣。
據知情人士透露,所謂的場外交易類似于淘寶購物,交易平台只是搭了一個通道,撮合買賣雙方完成人民幣與虛擬幣之間的交易。平台上的賣方看似自然人,但背後不排除是一個公司或團隊運作。“看上去整個過程平台無責,也不違反相關政策,但場外交易事實上變相給ICO幣交易開了一個口子。”該人士認爲。
據國際咨詢公司Tabb Group的最新報告顯示,比特幣的場外交易市場比交易平台市場的規模大兩到三倍。場外交易購買來的比特幣、泰達幣,有很大比例被用于購買ICO幣。
來自政策的精准打擊,是造成ICO在國內衰退的重要原因,這毋庸置疑。業內人士表示,除此之外,與過去一年來上百個新ICO項目湧現,頻繁收割散戶致場內存量資金不足,以及原有項目遲遲沒有進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ICO逐漸失去賺錢效應,投資者熱情減退。
行業研究機構區塊律動統計了今年上半年在幣安、OKEx等5家國內投資者最常使用的交易平台上的項目發現,這期間,5家交易平台共上幣337個,刨除重複共有264個幣種。這大致等同于國內外發行的264個ICO可供交易的代幣。
截至8月21日市價計算,這264個上幣項目破發率爲98.8%,僅有3個項目出現了上漲。其中,跌幅最大的WBTC代幣跌幅爲99.86%。幣價下跌區間基本集中在70%到98%之間,其中絕大多數項目從運行狀況看可以歸類爲“空氣幣”,即毫無價值。
跌幅居首的WBTC究竟是什麽?通過業內人士提供的資料可見,這是一個由中國團隊主導的比特幣分叉幣,以比特幣爲基礎,但聲稱技術更優。根據公開的資料及宣傳材料顯示,核心團隊名單中有多位曾在迅雷公司任職的高管,如發起人張玉波爲迅雷原高級副總裁,技術成員李金波爲迅雷原技術合夥人,顧問鄒勝龍爲迅雷原董事長兼CEO等。
ICO幣大面積嚴重破發,使大批投資者血本無歸。投資者劉先生控訴說,他從最初在聚幣網上投資虛擬幣開始,到去年9月4日後轉投服務器在海外但主要面向國內的交易平台,最初投入的8萬元如今只剩不到2萬元。據他所知,有些人甚至貸款、借錢炒幣,經曆兩次“腰斬”算是虧得少的,虧損在九成以上的大有人在。
盡管市場不景氣,但ICO項目仍舊不斷湧現,只不過整個過程更爲隱匿。今年上半年,記者曾在一處創業孵化基地見到一位ICO項目方負責人。他描繪出了自去年9月4日之後ICO發幣的普遍“新生態”:爲逃避監管,首先在新加坡設立一家基金會發行ICO,聲明不接受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及個人投資,只接受國外大客戶投資。但事實上,項目接受的國外大客戶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仍爲散戶,采用代投方式,“出了事散戶會找大客戶,不會直接找基金會。”對外宣傳中,白皮書中的外國人面孔通常是花錢雇來“充門面”的。通過層層包裝,短短幾個月時間裏,就能募集到相當于兩千多萬元人民幣的以太幣。自始至終,關鍵人物幾乎不會出現在公開宣傳材料中。
令人質疑
上市公司疑似參與ICO項目
除了ICO市場依舊火爆外,記者發現,在參與者中疑似有上市公司的身影。
最近一年,炒作區塊鏈概念的上市公司不斷湧現。在股市行業網站“同花順”概念股欄目下,甚至設有專門的區塊鏈板塊,涉及83家上市企業。這些企業絕大多數屬于主動或被動蹭區塊鏈熱點,但也有企業一直在爲發幣做前期准備,推出相關APP軟件,讓用戶每日領取數量明確的“某某石”“某某鑽”等“糖果”,並登記在區塊鏈上。盡管暫時不能交易,一旦政策條件具備,可以用比特幣、以太幣來進行幣幣交易,這些“糖果”立刻能轉爲虛擬貨幣,有開展ICO前期准備的嫌疑。
上市公司奧馬電器最近也被曝出疑似存在ICO發幣,在不少人看來是板上釘釘的事,主要理由是ICO幣項目QOS白皮書公布的核心團隊中,出現了多個奧馬電器高管的名字。這一點在奧馬電器的辟謠公告中也得到證實。
奧馬電器的公告表示,據QOS項目白皮書介紹,項目核心團隊爲張哲、汪怡甯等人,其中張哲曾在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職務、汪怡甯曾在公司全資子公司錢包金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任職,張哲、汪怡甯均于今年7月辭去上述職務,張哲、汪怡甯目前在公司參股子公司數字錢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任職。公告還稱,上述人員參與QOS項目均爲其個人行爲,公司旗下控股、參股公司均未參與QOS項目。而且,董事長趙國棟擔任QOS項目的顧問也是其個人行爲,與公司無關。
社會對奧馬電器的質疑源自QOS幣價暴跌。QOS項目自稱是由注冊在新加坡的QOS基金會發起的項目。在FCoin交易第一天漲停,但之後連續兩天跌停,到第4天幣價已經暴跌85%,投資者損失慘重。一些投資者隨後在社交媒體維權表示,之所以投資QOS主要看中的正是項目方上市公司背景。
盡管奧馬電器一再撇清關系,但有投資者抛出新的質疑。QOS項目的核心團隊來自奧馬電器,而且這一項目把趙國棟旗下的錢包金服、停車錢包等作爲重要場景落地業務,似乎使得QOS與奧馬電器之間有著難以言傳的關系。
防範“爆雷”
須形成國際監管合力
盡管一年來國內及時叫停ICO起到了顯著成果,但從現實狀況看,繼續嚴厲打擊ICO,防範金融風險,避免盲目的投資者血本無歸依然任重道遠。
隨著ICO幣破發愈演愈烈,項目存在“爆雷”可能性。近期,已有藝術鏈、英雄鏈、太空鏈等多個ICO項目曝出風波,投資者大都集中在國內。
專家認爲,對經調查確定涉嫌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爲的,應盡快采取措施,不應姑息。
最近,區塊鏈自媒體大量出現,不少扮演著“韭菜收割機”的角色。除了承接項目方的廣告業務,許多自媒體還承接軟文撰寫、項目專訪、線下沙龍等,對ICO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自媒體閱讀量不到200的軟文張口開價10萬元或者多個比特幣,有的視頻專訪1分鍾1000元。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表示,一些自媒體大號存在虛假宣傳問題,誤導投資者投資虛擬貨幣,部分區塊鏈媒體甚至與發幣方聯手,利用股市操作手法“坐莊”,對虛擬貨幣采取暴漲暴跌操作“割韭菜”。北京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認爲,對這些參與ICO炒作的自媒體,要繼續堅決采取關停等措施,徹底斬斷利益鏈條。
對ICO的監管,宜探索國際合作形式。在國內政策趨嚴後,一些項目方跑到了日本、韓國、新加坡繼續發幣,有的交易平台將注冊地及服務器搬到了馬耳他等地,但吸引的仍舊主要是國內投資者。從中也可看出,ICO監管要想起到更大效果,必須堅持國際合作。只有形成國際監管合力,才能對ICO行爲做到有效防控,及時遏制“割韭菜”的“空氣幣”在國內繼續濫發,保護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