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工作小組成員佘兆輝說,小組平常會通過社區活動向居民傳達與水獺相處的知識,如民衆在遛狗時若遇上水獺,應將狗牽牢。
一對成年水獺每年一胎可産一到六只幼崽,家庭擴大速度受食物和棲息地等自然因素影響。在新加坡,水獺的數量也受城市環境因素所限制。此外,水獺極具領地意識,對空間的競爭和自然死亡都遏制了數量增長。公園局不排除未來在必要時給水獺絕育,以控制數量。
水獺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區,國家公園局截至今年8月,已接到超過300起關于水獺出沒的反饋。當局采取管理措施,避免水獺與人之間發生沖突。
針對公園局的水獺管理方式,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傑豪星期一(10月17日)在臉書貼文說:“這麽做不單是爲了照顧水獺,同時也可緩解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時可能産生的沖突,包括水獺闖入私宅水池的情況。”
公園局告訴《聯合早報》,水獺的新棲息地必須靠近水源、遠離人群,最重要的是要讓它們能夠在大自然中覓食,這樣才能有效阻止它們重返住宅區。
當局上星期就把在實裏達住宅區築巢的六只水獺遷移到自然保護區,其中三只是幼崽。
本地目前有約170只水獺,和2019年的約80只相比呈翻倍增長。國家公園局多管齊下遏止水獺數量增加趨勢,必要時要它們“搬家”,把它們遷移到自然區,甚至是爲它們絕育。
遷移和監測工作有獸醫參與,以確保水獺健康和安全。
必要時或做絕育
公園局說,170只水獺分屬17個家族,分別常見于濱海灣蓄水池、新加坡河、加冷河和碧山—宏茂橋公園等。
不過當局提醒,水獺對于生態平衡很重要,周遭能看見這些動物對許多人來說也是獨特和愉快的體驗。因此,當局會繼續妥善管理水獺,提供有利于水獺和人類共處的環境。民衆則應該和水獺保持距離,避免餵食,尤其是在成年水獺帶著寶寶時,要格外警惕。
爲了維持生態平衡,公園局從社區和科學角度管理包括水獺在內的野生動物問題。當局同水獺工作小組合作,研究本地水獺的數量、分布和移動趨向,也鼓勵水獺出沒熱點附近的民居增加防護措施,包括實裏達、武吉知馬和亞曆山大水道等住宅區。
除了協助居民實施防護措施,公園局與水獺工作小組也監測少數在住宅區築巢的水獺,必要時將它們遷移到自然區。在住宅區造窩的通常是從大家族脫離的兩三只成年水獺。
水獺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區,國家公園局截至今年8月,已接到超過300起關于水獺出沒的反饋。當局采取管理措施,避免水獺與人之間發生沖突。
水獺闖入民居通常都是爲了覓食,因此爲了阻止它們闖水池抓魚,當局建議有關屋主增加屏障,包括在籬笆上增置金屬絲網、遮蓋大門底部的縫隙,或在魚池上方置放金屬格柵或遮板,不讓水獺有機可乘。當食物不再那麽容易取得,水獺就會轉到自然保護區、水道、花園和公園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