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新加坡電視事業,作者洪榮狄原是問題少年,最終一步步成爲了新加坡廣播劇的高級公務員。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1983年年底,我進入SBC;2006年年底,我離開 Mediacorp。SBC 和 Medi- acorp 都是同個機構,即新加坡電視台,位處幽靜的加利谷山。23年過去,變化是永恒。從SBC 到 TCS 到 Mediacorp,電視台換了三個名字;當年“上山” 時,我還是個剛出茅廬的小子,而今披半頭白發,下山了。
我是個沒什麽長處的人,讀書成績很爛,運動、音樂什麽的也不行,所幸老天給我開了一扇小窗,賦予我胡思亂想和寫作的能力。我從少年時代開始,就醉心寫小說,心想如果能以寫作安身立命,那就太棒了。1983年初,我看到電視台開辦第一屆職業編劇訓練班的廣告,開心不已,豈能錯過良機。經過筆試後,我成爲班上一員。當時電視台從香港請來一批以梁立人先生爲首的電視人,計劃制作有本土色彩的華語電視劇。半年後,我踏上加利谷山,開始了我的編劇之路。
作者(前排右二)是SBC 1983年第一屆編劇班學員。
第二排:左四歐玉盛、左五當時戲劇處處長馮仲漢、左六梁立人。
我何其幸運,能夢想成真。這要感謝當時以鄭東發先生爲首的電視台管理層。那時的SBC(新加坡廣播局)是法定機構,員工屬“公務員”,有一套聘請 員工的准則。編劇這職位本須有大學文憑才能擔任,但管理層卻決定讓非大學畢業的我和另外幾名學員加入戲劇處。我心懷感恩,立定決心要寫好劇本,不負老天的眷顧。那時戲劇處剛成立,一切從無到有。拍攝一部電視劇,牽涉很廣,編劇、導演、演員、攝影、布景、燈光、道具、服飾、化妝、音效……等等,繁瑣複雜。梁立人先生從香港帶來一支專業團隊,創作由他親自領軍,制作由江龍負責,底下有編劇、監制、導演、剪輯、資料搜集等各方人馬,他們都有實戰的經驗,本地人則大多從培訓開始,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戲還是一場一場, 一集一集地拍出來了。我還記得《霧鎖南洋》的首映發布會上,觀衆看完第一集後,掌聲雷動,大家都激動不已,有人還眼眶含淚,那一幕我至今難忘。
本地劇初試啼聲,觀衆有批評,有指教,也給予肯定和支持,這讓制作得以持續,題材也更爲廣泛,有時裝、古裝、武俠、科幻、懷舊……。電視台小山坡上的一片空地,搭起了古裝和早年新加坡街道的場景,穿著古裝和舊時代衣服的演員和臨演穿梭于街道上,讓人有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我還記得拍攝《荒原》這部電視劇時,滿載黃沙的羅厘車一輛輛開來,把整條街道都鋪上黃沙,以制造中國北方沙塵滾滾的畫面,可見當時制作的認真。因制作量的增加,電視台的街景不足應用,大士影視城在上世紀90年代應運而生。這個影視城的面積有4個足球場大,容納了更多的景觀,有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建築,舊電影院、火車站、教堂、警察局、馬來村等。電視台的街景後來被火神吞噬,變成一片廢墟,大士影視城也在進入2000年後關閉,如今回想,不勝唏噓!
我在戲劇處從助理編劇開始,再成爲正式編劇。《陽光蜜糖》《少年英雄》和《鐵蝴蝶》等劇都有我的一分心血。我和創作組的夥伴們,充滿熱忱,全情投入,常常三更半夜仍留在辦公室埋頭寫劇本,聽見保安的腳步聲響起,忙熄燈屏息,免得被趕回家。每當新劇首映,看見文字化成畫面,總是激動莫名。街景、片場,成了我們最喜歡流連的地方。
當了兩年編劇後,我被擢升爲編審,工作是協助“故事人”(帶領一組編劇進行創作的領頭人)“度橋”(廣東話,意指“想”、“創作”)故事、審改編劇的劇本。《調色板》《芝麻綠豆》《鐵警雄風》和《浮沉》等劇,都由我負責編審工作。當時的“故事人”以香港人爲主,有江龍、趙志堅、程潔茵、王啓基等,我記憶最深的是江龍。他是演員出身,又是名導演,說起故事時“七情上面”,活靈活現,他或“化身”不同角色,投入劇情中,或“抽身”爲一名導演,設計鏡頭、掌控氣氛。他說戲的時候,角色、畫面仿佛就在眼前。江龍讓我深深體會要成爲一名成功的故事人,一定要先愛上自己創作的故事、設計的角色,並要掌控“講故事”的技巧,從而讓觀衆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一部故事人本身都不投入的電視劇,是無法吸引觀衆,也是注定要失敗的。後來,我成爲了“故事人”,都以此爲戒。
看戲容易寫戲難,劇本創作從無到有,構思一部長20、30集的電視劇耗時耗力,非想象中簡單。首先,你的構思、意念得先經過“委員會”這關。“委員會”由總裁和各部門主管組成,我們當時稱“上故事”有如打“十八銅人巷”。身爲主創的“故事人”,你得在十多雙眼睛的注視下,鼓其如簧之舌,讓頭頭們被你的故事給打動。有時上頭一句“故事不吸引人”,“老套、沒新意”,你就會像鬥敗的公雞般走出會議室。故事通過了,還得把它寫成劇本,然後,要跟監制、導演、演員溝通,有時爲了一場戲,編劇和導演會爭得面紅耳赤,劇本三易其稿是司空見慣的事,創作人員的辛苦和“委屈”非外人所能了解。可以說,每部電視劇都是故事人、編劇嘔心瀝血而來的。真正的考驗是在戲播出後,收視率和觀衆的口碑是評定一部劇成功與否的標准。每天收視成績出爐時,是大家最緊張的時候。“放榜”的布告欄前,有歡聲,也有淚水。戲收視好是要慶祝的。如果你在電視台的餐廳看見戲劇處的同事圍坐一起,歡聲笑語中吃著煮炒檔叫來的美食,那一定是某部電視劇“收視長紅”了。
戲一集集的寫,劇一部部的“出街”,“阿哥”、“阿姐”一個個的冒出頭來,我們這些默默耕耘的創作人,頭發也日複一日地變白了。
1996年是我創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那時,我已經當了幾年故事人,創作了《雌雄大盜》和《真心男兒》等劇,累積了一定的經驗。我決定改變創作方向, 寫一部以牛車水“豆腐街”爲背景的戲,劇名就叫《豆腐街》。我還記得這創作計劃提呈後,當時的總裁李焯堯先生很感興趣,很快就同意開拍。這劇“小刀鋸大樹”,不只取得很好的收視率和口碑,更打敗多部大制作,奪下當年“紅星大獎”的最佳電視劇獎項。這部劇讓我的創作能力得到肯定,上層開始把重點劇交給我負責。次年,以二戰時期爲背景的《和平的代價》再次得到肯定,獲得“紅星大獎”和“亞洲電視大獎”的最佳電視劇獎項。兩年後,另一部重點劇《出路》也在收視和口碑中雙收。
以二戰時期爲背景的《和平的代價》電視劇。
90年代也是本地電視劇的鼎盛時期。當時,除了黃金時段的電視劇外,還有制作更爲精良的電視電影,周末更推出了周末劇場。劇種百花齊放,台前幕後人才輩出。那是最美好、也最讓人懷念的年代。
2001年,媒體業迎來新局面。報業集團進軍電視廣播業,成立了“報業傳訊”,新加坡有了兩家電視台。U頻道的出現讓8頻道面對從未有過的強有力競爭。不少幕前幕後人“琵琶別抱”,跳槽去了報業傳訊,U頻道更買斷了TVB 電視劇的獨家播映權,8 頻道只能以本地劇迎戰。當時的七點黃金檔是兵家必爭之地。U頻道以港劇《真情》和台灣劇《阿城》出戰,來勢洶洶。上層把 “守 土”的任務交給了我。我策劃了一部長劇《荷蘭村》,原汁原味的新加坡故事, 你我身邊熟悉的人物,觀衆看得投入,創下了百萬收視率,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我總算沒辜負公司的信任。
《小娘惹》的兩位女主角,歐萱(左)和白薇秀(右)。
兩位男主角,戚玉武(左)和姚彣隆(右)。
三位主要演員,左起:潘玲玲、洪乙心和許美珍。
兩位實力派演員,李茵珠(前)和林梅嬌(後)。
《小娘惹》是作者較近期的作品,本頁劇照組合由新傳媒提供照片。
誰也意料不到,本地電視媒體的競爭不過昙花一現,隨著報業傳訊的結束, 本地電視又回到只此一家的時代,但競爭並沒結束,反而更爲嚴苛。新媒體的崛起,韓劇、日劇、中國劇、歐美劇的出現,讓觀衆有更多的選擇。本地電視劇市場小,資金有限,要跟財雄勢大的外來劇爭一日長短,談何容易。我決定改變創作模式,把一直沿用的港式集體創作改爲個人創作,全套劇本由我獨自完成。電視台有體制得遵守,我的新工作模式未必適合留在體制內。2006年底,我告別工作了23年的電視台,開始了我單打獨鬥的編劇生涯。單飛後,我陸續完成了《黃金路》《寶貝父女兵》《一房半廳一水缸》《小娘惹》《團圓飯》《唐山到南洋》《虎媽來了》和《118》等劇。必須說,這些劇,雖出自我的筆下,但也得到許多助力才得以和觀衆見面,比如《小娘惹》,如非當時的總裁周永強(Lucas Chow)先生大力支持,我這醞釀多年的“另類”題材也許會胎死腹中。還有監制、導演、演員等,也成就了我的許多劇作。我感激電視台對我的信任,對我不離不棄,還有同道們的盡心盡力,我才得以繼續創作到今時今日。
2019年作者爲中國版《小娘惹》修改劇本。
23年,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有幸在加利谷山上渡過。加利谷山的歲月,有著滿滿的回憶。上山下山的日子已經過去,但許多美好的記憶揮之不去,總會在不經意間浮現眼前。我感恩老天對我的眷顧,感激我在山上碰到的每一個貴人,讓我找到人生的定位。
加利谷山—— 一個讓我夢想成真,也是我永遠懷念的地方。
洪榮狄
作者簡介:
洪榮狄1983年加入新加坡廣播局(SBC)華文戲劇處,從助理編劇起步,到正式編劇、編審、劇本主創。2006年離開電視台,成爲一名自由身編劇。創作過的電視劇有《豆腐街》《出路》《荷蘭村》《虎媽來了》《和平的代價》《黃金路》《一房半廳一水缸》《118》和《小娘惹》。洪榮狄被譽爲是本地的“金牌編劇”。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爲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爲觀衆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點擊這裏,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