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
編輯 | 子木
當地時間8月2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國慶群衆慶祝大會發表演講,就國際局勢、俄烏沖突等議題闡述了政府的觀點和立場。
在美中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俄烏沖突影響了亞太地區的安全,亞太地區將會出現更多地緣政治角力,他爲此呼籲新加坡人“現實一點”,爲地區出現問題做好准備。
近年來,對于中美之間的關系,李顯龍經常做出一些評論,在肯定中國發展的同時,也呼籲美國能夠正視,像是盡量維持“一碗水端平”的“端水大師”,
在李顯龍看來,中國的發展給自身和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中國希望在新規則制定中擁有發言權,這是合理的想法。
他還在香格裏拉對話會時提到,期待每個國家采取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既不合理也不現實,人類的多樣性正是自身力量的源泉。
作爲一直以來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李顯龍很反對西方設置的所謂“民主-非民主”二元對立。
但他也表示,“世界某些地方,明確地說包括中國,強烈認爲東方正在興起,西方正在衰落。他們認爲美國並沒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我完全不相信這種說法……如果斷定美國是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將會是一個非常輕率的結論。這是個賭注,若下錯,就需要付出代價。”
雖然有“和稀泥”之嫌,但李顯龍的觀點客觀、理性、務實,他認爲中美雙方應該保持良好溝通,這樣有助于雙方處理問題,並朝更有建設性的方向前進。
新加坡的保持平衡的外交理念,其實從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李顯龍只是將這一理念發揚光大了而已。
李顯龍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長子,1952年出生的他自幼聰穎,14歲就掌握了中文、英文、馬來文和俄文4門語言。
1971年,李顯龍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攻讀數學專業。畢業時,他在三一學院的導師力勸他留在劍橋“發展數學事業”,但他寫信婉言謝絕:
“對于世界和國家的發展,數學家能做的實在有限。個體對于英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或許無足輕重,但在新加坡,一個人的貢獻是很重要的。”
李顯龍頭腦清晰,思維缜密,一直對政治很感興趣,他矢志追隨父親的腳步踏上政壇。李光耀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曾自豪地說:“顯龍20歲時,就已很清楚 自己要做什麽。”
李顯龍對自己的政治生涯很有規劃。1978年,他在美國堪薩斯州萊文沃堡進修陸軍指揮和參謀的課程,並在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管理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
在《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中,李光耀曾百感交集地提到:
“我本來不知道他(李顯龍)到底有多像我,直到有一天我在電視上觀察他才知道。當時電視裏播李顯龍出席一個記者招待會,他做了一個小動作,把衣袖往肩上拉,這和我的動作完全一樣。”
初入政壇,爲了避嫌,李顯龍最初被安排在不敏感的部門,20世紀80年代初,李顯龍不過是政府中的一個初級部長,負責分析研究國家經濟方面的政策。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突遇經濟大蕭條,李顯龍組織近千位各行業專家和學者起草名爲《21世紀新加坡》的報告。
報告一經發表,就轟動全國,報告中不僅涉及新加坡應該如何應對當年的經濟大蕭條問題,還超前地指出了“再造新加坡”的問題。
第二年,李顯龍因此升任爲了貿易與工業部長兼國防部第二部長,成爲新加坡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1990年,38歲的李顯龍成爲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理,並繼續掌管貿工部。
在這個位置上曆練了長達14年之後,李顯龍于2004年8月12日從吳作棟手中接掌新加坡大權,走上權力頂峰,成爲新加坡第三任總理。
相比于仕途上的一帆風順,李顯龍在生活上卻連遭挫折。
在劍橋大學就讀時,李顯龍認識了馬來西亞籍的姑娘黃名揚,兩人相戀並結婚。
兩人婚後感情很好。1980年,黃名揚生下長女李修齊,一年多後,又生下兒子李毅鵬,但孩子一出生就患有白化病,視力有障礙。
在生下孩子三個星期後,黃名揚突發心髒病去世,留下僅一歲半的女兒和身患疾病、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
愛妻亡故被李顯龍視爲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在妻子的葬禮上,李顯龍深情地說:“她既是我的妻子,也是知己。死亡把我們分開。我得學會在沒有她的情況下,繼續好好活下去。”
1985年,李顯龍結識了在新加坡國防部任工程師的何晶。她曾獲總統獎學金,以工程一等榮譽學位的優異成績進入了新加坡國防部。
何晶爲人很低調,不張揚。與何晶共事過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精明強幹、思想敏銳的人。
兩人是同齡人,而且志趣相投,很快兩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何晶對前妻的兒女視如己出,精心照顧,還帶著李毅鵬四處求醫問藥。在操持家務上也井井有條,是當之無愧的賢內助。
1992年,李顯龍再遭打擊——事業如日中天的他患上淋巴癌,不斷惡化的病情幾乎摧毀了他的政治生命。
但是,生性頑強的李顯龍以非常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在與病魔抗戰期間,他對生命有了不同的看法:“你學會接受自己的能力極限。你也必須接受,一些事情的發生原來是無法預知或控制的。接受了之後,繼續過你的日子。”
病情最終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2003年,李顯龍透露,困擾他11年的癌症已經痊愈。
但想不到的是,2015年,李顯龍又被確診爲前列腺癌,還好情況並不嚴重,在手術之後基本上全面康複了。
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及實現經濟騰飛,離不開李光耀的功勞。
從小到大,李顯龍被介紹時,都被稱爲“李光耀的兒子”,但他顯然不願意活在父親神話般的“影子”之下。
他憑借自己的才幹、能力和膽識使光環褪去,爲新加坡注入新活力,交出了一張輝煌的經濟成績單,成就了自我的實現。
作爲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多以強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社會和國內公衆面前,精明幹練,強硬不妥協。
在他之後的領導人,無論是之後的吳作棟和李顯龍都顯得要親民得多。但唯一不變的,是居安思危的治國理念。
新加坡有“星洲”之稱,自然資源匮乏,就連淡水都需要從鄰國進口,而且人才短缺和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國家。
但新加坡能在不利的大國地緣政治中不倒的生存術就是“平衡”。
自李光耀時代以來,新加坡就一直在大國博弈中間尋找平衡點,無論是當年的美蘇,還是如今的中美,這是政治智慧的體現。
“站隊”從來都不是新加坡的外交必選項,而是選擇在大國之間閃轉騰挪。
就如這次李顯龍在國慶群衆大會全國電視演說中講的那樣,如果亞太地區出現更多地緣政治角力,一些國家會選邊站,但新加坡將會盡最大的努力避免被卷入大國的敵對關系。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人必須保持團結”,面對越來越複雜、不穩定的外部環境,李顯龍呼籲新加坡人捍衛自身的利益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