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10周年,新加坡金融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有哪些啓示?在“國際金融中心深調研”期間,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新加坡金管局研究院前院長白士泮。
白士泮建議,廣東可加強與國際、尤其是東盟的金融互聯互通,優化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發展。
對金融機構實行分類監管
南方日報:新加坡的政府和金融機構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改變?
白士泮:新加坡的政府和金融機構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下了許多功夫。首先,政府制定了宏觀審慎政策,比如要求逆周期監管資本,加強金融機構抵抗損失尤其是非預期損失的能力。同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預防資産泡沫,比如實施房貸限制,嚴格控制貸款和房值的比例、貸款期限和首付;限制總償債率,規定借款方每月還款總額不得超過月收入的60%。另外,政府還實行嚴格的金融監管,比如規定通過現場檢查來確保金融機構貸款的審慎性。
南方日報:應該如何平衡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
白士泮:首先要認清,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一部分,而金融監管的目的是金融發展,兩者並不一定是沖突的或對抗的。監管是金融發展的手段和基礎,金融監管應該及時“到位”,跟上創新的步伐,兼顧創新與安全。
新加坡金管局實施“風險導向”監管,對金融機構進行分類監管、差別對待——監管者給予自我管理能力強的金融機構更大的創新空間;反之,加強對自我管理差的金融機構的監管,甚至限制其業務。
同時,就産品創新的周期來說,還要“事先”少管,著重“事中”和“事後”,使監管有助于創新與安全取得平衡。實施“智慧監管”是新加坡另一項重要舉措,如制定“監管沙盒”對待數碼創新,在不確定科技創新合規性但又希望提供給科技創新一個安全真實的實驗環境的情況下,新加坡規定科技創業者事先不需向金管局批報,在可控的範圍內提供新數碼産品和服務。這種方法使損失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有利于減少試錯成本。
政府應領導金融業大方向
南方日報:新加坡有哪些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應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白士泮:政府要認清自己在金融業發展中的角色。
首先,政府要制定發展的策略,確定當地金融的服務對象以及服務地區,領導金融業的大方向但是不主導其業務發展。其次,政府要爲金融業發展建立體制,創造環境。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條例要有有效性和連貫性,降低業者的“政策風險”。政府的體制創新也要符合發展需要,比如新加坡創建了商業信托框架,爲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工具,也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最後,要避免金融壓抑,建立按市場原則處置機制,創造“公平、有序、法治、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政府還要培育金融生態系統成長,要完善硬件和軟件設施,提供人力資源。政府要使用“森林觀”來解決問題,關心“森林”的成長而不微觀細致到一棵樹,還要做到監管與發展並重。具有針對性地采取獎勵措施也是必要的。
南方日報:在吸引金融人才方面,中國或者廣東該如何借鑒新加坡的經驗?
白士泮:在吸引金融人才方面,首要是實行穩健且可持續的宏觀經濟管理,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要完善金融的基礎設施,要建立高度可信的金融從商環境和體制,以及健全和平衡的金融監管制度。同時,要積極地向國際機構推介和招攬外國金融界的專業人才,並且創造有利于外來人才工作與生活的環境,要改善居住環境、衛生醫療條件、交通設施、教育設施等。
廣東可優化供應鏈金融
南方日報:針對廣東地區制造業基礎較雄厚的特性,您對廣東金融業發展有何方向性建議?
白士泮:廣東可以加強與國際或者東盟國家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互聯互通以優化供應鏈金融,提升財務管理效率;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提高生産力,比如區塊鏈技術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應用;也可以利用地理優勢,發展國際貿易融資,提供優惠進出口貿易融資和信貸便利。
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相適應的本外幣合一的賬戶管理體系。首先,要提高自貿區內企業本外幣互換的便利,促進國際交易以人民幣定價進行結算。其次,要吸引具有國際業務會計與金融經驗的人才爲該體系的運行保駕護航。
南方日報:如何爲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引入境外長期資金,打造長效機制?
白士泮:首先,要爲大灣區的證券市場建立良好基礎條件,比如改善企業治理、提高披露水平、提升國際信用評級和增加流動性。其次,通過有效的優惠政策吸引進行長線投資的外資機構,吸引如養老金、保險金、主權財富管理基金等機構投入市場。還有,要積極鼓勵境外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風險投資機構在大灣區開展業務。
南方日報記者 張俊 龍金光
實習生 謝淑雲 發自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