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獨立後不久,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大量外部人口開始受此吸引紛紛湧入新加坡,新加坡內部的出生率也長期居高不下,爲緩解如此龐大的人口壓力,新加坡以取消福利爲手段,將家庭出生人口限制在了二胎。
新加坡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很快便起到了效果,到1986年時,新加坡的出生率已經下降到1.44,創下曆史記錄上的出生率的最低點,根據人口專家的預測,按照這一趨勢,新加坡的人口將在三代人之內萎縮到當前人數的一半,即125萬的規模。
這一規模的人口顯然無法爲新加坡的長足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和內部消費市場,同時對于其治安與防務也將形成巨大的人口缺口。
而這些表面的影響如果是對新加坡的長足發展不利,那麽其潛在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則意味著新加坡在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將要供養越來越多的老人。
在此種情況下,新加坡似乎面臨了與當今我們同樣的問題,即人口老齡化加速和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爲此,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並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效果。
1987年時,即新加坡人口出生率將至最低點的第二年,新加坡副總理吳作棟正式宣布廢除單個家庭限生二胎的規定,取消了與之相對應的懲罰措施,而配套了一攬子的激勵政策。
這些政策包括住房補貼、稅收減免、優先入學權、醫療補貼、撫養津貼等,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組合拳政策,讓新加坡的家庭能夠實實在在看到多生育的好處,同時免除了其對于子女過多而産生的對于撫養的憂慮。
新加坡的這些政策很明顯是希望三胎及以上的家庭能夠成爲新加坡的社會主流,按照新加坡官方的預估,他們希望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新加坡的人口在90年代時能夠達到300萬,到21世紀時能夠穩定在400萬左右。
爲此,新加坡對于城鎮規劃、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等進行了配套設計,他們計劃在30年的時間裏修建一批家庭組合式的小公寓,這種小型公寓基本能夠安置華人傳統的三世同堂的家庭結構,他們希望能夠以免除老人遺産稅和住房補貼的形式免除人們對于養老的後顧之憂。
這種實質性的福利實際上是結合了儒家傳統的奉養高堂的品德,將傳統與激勵計劃有機結合,既符合傳統的人們思維,也符合人們對于實際福利的認知。
正是在這種以實質性福利政策爲依托的背景下,融入傳統文化,有效解除了新加坡國民對于撫養小孩和養老的雙重顧慮後,輔之以實實在在的住房、稅收、醫養等激勵措施,讓新加坡在較短的時間內扭轉了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的情況,而這一切的背後源自于立法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