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超市采購食用油,通過企查查梳理統計顯示將近20個品牌,只有三四個企業生産的産品是國産品牌,早知道外資企業品牌侵入很大,沒想到擴張占比重這麽大。
以金龍魚爲核心的益海嘉裏集團不僅有金龍魚一個品牌,而且建立了多達16個品牌,比如“金龍魚”、“鯉魚”、“歐麗薇蘭”、“胡姬花”、“香滿園”、“海皇”、“豐苑”、“金味”、“銳龍”等,而且是高端、中端和大衆低端品牌均有布局。
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胡姬花、魯花、金龍魚、九三、多力、福臨門、紅蜻蜓、口福、元寶。然而,經過盤點,絕大多數是外資的身影,民族品牌僅有四個,分別是山東魯花、中糧福臨門、陝西長安花、恒大興安。
在采購過程選擇中,我當然選擇國産品牌,四個國産品牌中,魯花花生油價格相對高一些;中糧集團是最早把糧油外資企業和轉基因食品引到國內的,而且在下面一個地市收購一家地方面粉廠,還讓日資企業參股20%,我一直不太喜歡,就放棄了這個品牌;恒大興安是國內大資本財團恒大投資的,由于恒大事件價值觀基本上也崩潰,這個品牌也放棄了;陝西長安花,由于一直對陝西延安革命搖籃的敬仰,而且這個品牌也搞活動,最終選擇了采購長安花。
胡姬花原本是國內高端花生油品牌,最早源自1918年青島崂山一帶古法榨油匠人的傳承,建國後收歸國有,更名爲“青島植物油廠”,六十年代其生産的濃香花生油全部出口,八十年代末屢獲國家金獎品質,並參與國標的制定,1994年原屬于青島植物油廠的胡姬花和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合資,如今成爲益海嘉裏旗下核心品牌,2015年胡姬花古法榨油技藝被列入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然而昔日的古老民族品牌早已投入外資懷抱,不能不說是一大惋惜。分享到這裏,大家都明白這就是公私合營的結果,聯想到當今國企混改的政策,不知道還有多少民族品牌遭殃,今後還有多少國有資産繼續流失,只要給資本鑽空子的機會,那麽資本財團就會永遠帶著一種野性和血性的思路掠奪發展。
魯花來自山東煙台萊陽一個縣級市的民營魯花集團,前身是1983年鎮物資站,創始人孫孟經過六年的技術攻關,1992年魯花的5S物理壓榨工藝研制成功,並成爲可以和金龍魚國際巨頭叫板的國內民營糧油品牌。
多力隸屬于1986年成立的佳格食品集團,是一家台資企業,香港設有分公司,前身是美國桂格(QUAKER),與美國桂格合作密切,目前主要産品爲葵花籽油、玉米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黃磊爲品牌代言人。
2019年福臨門和魯花的銷售份額加起來僅有23.7%,遠低于金龍魚的38.4%。而其他2000多家糧油企業如同散沙,話語權更是有限,國內誰來扛起國産食用油複興大旗?真正對金龍魚構成競爭的,似乎只有中糧福臨門和魯花集團旗下魯花這兩大品牌。
中糧集團與金龍魚之間頗多交集,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在金龍魚品牌還未誕生,郭氏兄弟集團及旗下嘉裏集團(嘉裏糧油)觊觎中國大陸龐大的糧油市場已久,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外資背景很難涉足,而具有央企背景,又具有糧油業務的中糧集團成爲其不二之選,1987年,嘉裏糧油和中糧集團旗下鵬利公司分別出資51%和49%,組建了南海投資,股權結構來看,嘉裏糧油占優勢,之後,中糧集團與南海投資分別出資18.75%和81.25%成立耀合公司,鵬利公司又和中國南山股份公司分別出資80%和20%在深圳成立著名的南海油脂(金龍魚品牌由此誕生),最後南海油脂中鵬利所持股份又轉到耀合公司。中糧集團發覺1991年嘉裏糧油借助中糧叩開了中國大門,誕生了金龍魚品牌,但是中糧並沒有絕對控制權,金龍魚品牌也在嘉裏糧油手中。于是1992年中糧集團在無意中被作爲跳板之後,無奈退出,三年後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福臨門。
不過中糧與金龍魚雙方存在競合關系。根據金龍魚招股說明書披露,豐益國際目前仍控股或參股了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中糧黃海糧油工業(山東)有限公司、中糧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益海嘉裏金龍魚總裁級別高層管理人員,同時在上述這三家公司擔任董事。以最早開始的中糧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爲例,目前豐益國際仍通過香港嘉銀國際有限公司持有58.6586%的較高股份。而中糧黃海糧油工業(山東)有限公司豐益國際仍持有53.2181%的較高股份。 金龍魚、胡姬花……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食用油品牌,背後都站著一個外資品牌——豐益國際集團。而豐益國際的第一大股東,不是我們熟知的馬來西亞華人首富郭鶴年,而是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美國ADM公司至2017年已持有豐益國際24.9%的股份。從農田到餐桌,四大糧商掌控全産業鏈,左右了全球70多億人的日常生活。只要你活著,就無法逃脫全球四大巨頭,他們統治了全球七成以上的糧食貿易。四大巨頭都是美國的。
2007年,中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爲59%,創下新高,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數目雖然僅僅占全國食用油加工企業的6.2%,但是産值和利潤分別占到46.8%和56.3%。在十大食用油加工企業中,年産量達到150萬噸以上的有3家,分別是“益海”、“嘉裏”、“中糧”,前2家企業就有外資背景,且同屬一個集團,即馬來西亞豐益國際,“嘉裏”生産金龍魚、胡姬花、花旗食用油等品牌,而且“益海”也有參股生産魯花等品牌。最早的食用油加工企業都是內資企業,集中在豆類、花生和菜籽油加工,並且都是鄉鎮企業起家,多數地處偏遠。“這些鄉鎮企業起家後不少投靠外資去了”,國內企業設備陳舊,銷售能力不足,信貸跟不上,再加上外資企業在稅收上長期享受超國民待遇,內資和外資不能一碗水端平,在漫長的競爭過程中外資節節完勝。
外資形成原料買方壟斷:“外資看重的是中國的需求市場,食用油的利潤也比較高” 。外資企業之間雖然不是一張皮,但如果市場集中後很容易形成默契,中國最終會喪失食用油的定價權,遭遇外資的價格操控,甚至在油脂原料市場中構成買方壟斷。“中國是由農民供應油料的,如果買方形成壟斷壓價,農民就賺不了錢,這肯定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即使是在發達國家農業都是被嚴格保護的,油脂也是一個農業概念,不會輕易放任外資壟斷,而且國外不少國家都對農業進行大幅補貼。
益海集團已在東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建立了完善的糧油業務網絡。益海嘉裏集團自90年代以來,先後在深圳、青島、天津、秦皇島、連雲港、營口、廣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張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漢、嶽陽、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資設立了40多家工廠和20多家貿易公司,成爲國際知名的糧油加工、貿易商。在大力發展油脂、油料加工項目的基礎上,該集團又全面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後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向著多品種經營和多元化發展。早在2005年,益海集團便開始將投資方向轉向其他農産品加工領域,在黑龍江投資益海米業。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負責集團東北業務開展。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已與黑龍江益海糧油和黑龍江龍糧儲備公司合作,建設大型收儲基地;開展水稻、玉米等國內外貿易;組建物流公司,貫通運輸通道;建設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優質水稻大豆主産區建立大型糧食加工基地。
山東魯花集團,2013年僅憑花生油這個單一産品,魯花集團銷售額就已經超過百億元。“金龍魚”爲新加坡嘉裏及豐益國際。“福臨門”和“金龍魚”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他們背後巨人內部的大手筆資本運作、産業調整等方面。魯花處在這兩者的夾縫之中,維持著中國食用油市場的微妙平衡。
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及中國戰略糧油儲備和民族品牌的戰略性發展,是擺在政府和具有民族責任感的企業家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和應該擔當的民族大任,給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實業品牌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金融體系的政策支持,並創造良好的條件提高國際競爭力,是國家金融機構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