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尾,全球新冠疫情的走向有些詭異起來。
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發布一項研究成果稱,新冠病毒會來不及修複變異而自我消亡。不知道是不是受此影響,11月8日,日本政府開始重啓國門,對外國商務人員、留學生、研修生開放入境。除了日本,新加坡、韓國、泰國等國近期都紛紛放松了防疫政策。
然而,在另外一些地區,疫情再次出現反複,特別是歐洲成爲全球疫情流行的中心,全球近兩周來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新增死亡病例約一半都來自歐洲,歐洲多國防疫政策再次收緊。
在疫情爆發近2年後,全球疫情呈現怎樣的局勢?確診數是逐漸減少、還是不斷增加?病毒真的變弱了嗎?疫苗是否有足夠的防護能力?厘清這些問題,才有助于理解防疫政策的合理性。
冬季,又到了疫情波動高峰
縱觀全球日增確診病例情況,2021年與2020年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20年是處于“持續升溫”狀態,而2021年疫情以2-4個月左右的周期波動。2021年4月底,全球日增確診病例達到峰值隨後回落,6月再次達到波峰,又回落,而在近期,日增病例又出現攀升趨勢,但波峰還未來到。
歐洲是這波疫情的重災區。
11月10日,歐洲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了30萬,是其他地區的兩倍之多,而單日新增死亡人數也接近美洲的2.5倍。
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截至11月14日,英國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了3.6萬例,居于全球首位。而德、法的日增也均在1萬人以上。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22年2月中旬,歐洲將會新增50萬人死于新冠。
不止是歐洲,亞洲部分國家的疫情狀況也進入高發態勢。
韓國從11月6日到10日,危重症病例連續超過400例,10日的重症病例刷新曆史最高紀錄。危重症病例的激增也進一步導致死亡病例達到了近10個月以來的新高。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11月12日的新增死亡病例爲32人,達到峰值,較前一天增加了14例。
與韓國類似,新加坡從今年年初日均兩位數的感染,暴增到單日新增3000例左右,總病患達到二十萬人以上。目前雖然似乎出現了拐點,但仍處于前所未有的疫情高峰期。
實際上,日本研究者有關新冠病毒會自己走向消亡的判斷,至少目前全球的數據難以支持,而在相關研究上,疫情將持續波動更是主流觀點。
根據哈佛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及其團隊去年發表的研究,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疫情活動將依舊顯著,但沒有清晰的波型,並且未來的發展態勢將取決于疫苗所提供的免疫效果。
如果疫苗的免疫持續時間短于40周(10個月),疫情將在每年冬季多次爆發;而若疫苗免疫時間大于100周(25個月),疫情則將每年短暫爆發一次。
全球死亡率波動下降
好消息是,從全球範圍來看,因新冠病毒新增的死亡人數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
2021年1月20日爲每日新增死亡人數的分水嶺,當天全球新冠死亡人數達到頂峰,超過1萬8千人,在此之後,死亡人數呈現波動下降。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全球新冠病死率目前也處于低谷狀態,11月14日全球病死率的移動平均值爲1.63%,比年初的最高值下降了1.08%。
死亡率爲什麽會下降?
病毒自身的變異,或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根據世衛組織對變異病毒的分類,在四個值得關注的變異毒株中,出現較晚的Alpha與Delta的傳染性都遠高于原始毒株。但毒性變弱了。
比如,2020年9月首次在英國被發現的Alpha,其傳播速度相比原始毒株高出40%至80%。而相比Alpha,晚兩個月被發現的Delta,其傳播率又比Alpha高約60%,根據廣東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感染了Delta毒株的患者身上攜帶的病毒,大約是原始毒株感染者病毒載量的1000倍,而且潛伏期較短。而目前在英國發現的德爾塔變異株AY.4.2,又被稱爲Delta+,其傳染性比Delta毒株又高10%至15%。
但從致死率來看,傳播速度較慢的Beta最高。
康奈爾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在今年8月公布對Beta變異毒株的研究,他們將Beta與Alpha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因Beta導致的重症風險比Alpha高出24%,發展至重症監護的風險高出49%,而死亡風險則高出57%。
相比之下,Delta的致死率在三者中最低。
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ASID)的數據,毒性較低的Alpha與Delta是擴散最廣的兩大變異毒株。Alpha是2021年上半全球最主流的變異毒株,其中歐洲的占比最大;而在5月份後,毒性更低的Delta取代Alpha的位置,在全球五大洲肆意擴散,這也可能是死亡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新冠病毒這一變異趨勢,對人類而言當然是件好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高級顧問Paul Tambyah曾在采訪中表示,多數病毒在變異時毒性會減弱,因爲只有讓更多的人感染但卻不致命,這樣病毒才能依賴宿主繼續生存。
不過,這一趨勢目前還未得到科學的驗證,因爲病死率的降低,不僅與病毒的毒性有關,更離不開疫苗的功效。
疫苗是死亡率下降的關鍵
目前,全球疫苗接種總劑數已超過73億,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數所占的百分比也達到40.5%。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1月3日發布的報告,全球疫苗不僅對新冠原始毒株有效,對于Alpha、Beta、Delta等變異毒株也同樣有效。
根據智利衛生部發布的數據,中國的滅活疫苗對于新冠病毒的預防、尤其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十分有效。截至5月16日,智利共接種科興滅活疫苗約1325萬劑次,在第二劑接種14天後,科興疫苗對重症及住院治療的有效性達到90%。
同時,在巴西的試驗中,科興疫苗對重症及住院治療病症的有效性更是達到100%。
根據科興6月1日發布的報告,疫苗有效緩解了新冠病毒在巴西塞拉納市的擴散。在該市4萬多人中,90%以上的成年人完成了疫苗接種,雖然周邊地區疫情仍然較爲嚴重,但塞拉納有症狀的病例數下降80%,住院人數下降86%,死亡人數更是下降了95%。
雖然病毒仍在不斷變異,但疫苗依舊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張文宏教授也曾表示,即使疫苗對變異病毒的防控不是百分之百,但解決方式一定是進一步擴大疫苗的接種,以此來對付病毒。
歐洲再收緊,新加坡等國”與病毒共存”面臨考驗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疫情的複雜多變,尤其是波動性反複,世界各國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今年夏天,歐洲多國實施“解封”措施,開啓“邊恢複邊防疫”的新階段,但隨著近期疫情再次嚴峻,多國防疫其實已經重新收緊,比如奧地利政府自15日起要求未接種新冠疫苗人群“非必要不得外出”。德國、法國、英國等也紛紛收緊疫情防控措施。
而在亞洲,新加坡在約85%的人口完成疫苗接種後,于10月中選擇與“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過渡到新常態生活,邊境放開,隔離政策也有所放松,確診病例的治療流程被簡化,著重通過居家康複模式來照顧無症狀或者輕症患者。與之類似,韓國也在11月1日啓動“恢複日常生活”模式,並表示將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
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便是在疫苗接種比例較高的新加坡和韓國,“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也面臨很大的考驗,近期都出現了疫情反複的情況:新加坡的每日新增病例數仍在3000人左右的高峰狀態;而韓聯社15日稱,首爾重症病床使用率已超過75%,達到政府先前所設熔斷標准,韓國可能暫停“解封”。
另外,要提醒的是,即使病毒毒性有所降低,全球的新冠死亡率目前仍然達到了1.63%,這遠高于常規性流感的死亡率。如果再考慮到病毒的傳播率極強,那麽,把新冠病毒當大號流感的說法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實際上,沒有一個國家的防疫是敢完全“躺平式”的,大部分根據疫情波動在松松緊緊,畢竟人命不是玩笑。中國的疫情防控同樣是動態的,只不過並不是“全國一刀切”的松松緊緊,而是分情況應對四種不同的狀況:無境外輸入病例關聯的本土病例,出現零星散發本土病例,單地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多地出現散發或聚集性疫情。具體而言,在還沒有出現本土病例時,保持高度警惕的指揮系統;在出現本土病例時,通過“動態清零”策略,“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從實踐來看,“動態清零”政策雖然有一定的成本,但效益更高,因爲中國這麽大的地域面積和這麽多的人口,如果全部貿然開放後再全部收縮控制,成本將會更高,對社會的心理影響也更大。
回顧中國的抗疫曆程,“動態清零”策略也得到了實踐的檢驗:我們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經濟沒有因爲這種措施和策略受到重創,老百姓的生活節奏也基本沒有被打亂。而無論是從全球疫情的狀態,還是病毒表現出來的特性,也似乎未到我們輕言改變策略的時機。
欄目主編:張陌 文字編輯:連俊翔
來源:作者:連俊翔 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