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郁達夫在這裏呼吸到“濃的化不開”的南洋氣味的那座小城,魅力不減,風采依然。
它是古城,馬來西亞的曆史之城。
葡萄牙稱它爲Malaqa,荷蘭人、英國人稱它Malacca,獨立後又改回早先的Melaka。華人先後稱之過五嶼、滿剌加和馬六甲,英國統治時期則和槟城、新加坡一起取名爲三州府。
六百年來,它見證了馬六甲王國興盛繁華,伊斯蘭教立足傳播,大明遠洋船隊停泊設廠,華南商人移居勞作,葡萄牙人炮火攻擊,荷蘭人戰船圍城,英國人殖民經營,以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當家作主。
鄭和、韓麗寶公主、漢都亞的傳說代代相傳。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後裔承繼著祖先們的生活方式。
一本導遊書裏這樣寫道:“馬六甲處處都是曆史,街頭巷尾不經意地流淌出來,銘刻楹聯似乎要告訴人們那真實的過去,但從來未能真正說清。”
金聲橋下流水靜,荷蘭街口夕陽斜。
馬六甲紅屋廣場
至今,我仍清晰記得,幾年前我和家人曾到那裏懷古訪古,度過了難忘的三天兩夜。
一
很早開始計劃這次年終行程,目標是曆史之遊,因而特地在網上定好了老城區的僑生客棧(Baba House)。入住後,看到客棧有前廳、天井、後宅,古色古香,第一印象良好。看有匾額寫著“颍川”兩字,猜測這裏早先是個陳姓人家。
先去逛雞場街。這條街的叫法很多,殖民時期是帆船街,獨立後改名爲漢傑巴街,華人習慣叫雞場街,遊客則稱文化街或古玩街。果然,各種古玩潮玩商店很多,一般都是二層的閩南建築。門面只有一房寬,進深卻有幾倍深,據說這是因爲當年荷蘭人是按門面征稅的。街上有海南會館、福建會館等。過去三四個月了,慶祝國慶的張貼仍在。我們在一家名叫古城的餐館吃晚飯,享用馬六甲特色的雞飯飯團。
馬六甲河
再次來到了中心廣場,與其說這裏是英國風格,倒不如說是荷蘭情調。旁邊的基督教堂和山坡上的博物館,牆壁都塗成暗紅色,所以有人也稱之爲紅屋廣場。許多人力三輪車在拉客,人們在噴水池和鍾塔下照相,更有人與兩條大肥白蛇合影。
博物館已經關門,轉去看不遠的聖方濟教堂。教堂在講道,開放讓遊客聽,有人在做忏悔,教徒各個種族都有。馬六甲到處有教堂,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從這裏傳到澳門、香港,然後流入中國大陸的。
在聖保羅教堂逗留片刻。這裏是葡萄牙殖民遺址,也是馬六甲旅遊的地標。轉去山腰看一些墓地,墓碑都是英文的。下山到聖地亞哥城門,1809年是萊佛士命令給後人留下此門的。旁邊的蘇丹王宮已經關門,另一邊是獨立宣言紀念館,原來是英國人1926年所建的馬六甲俱樂部,作家毛姆曾經住過。1956年2月國父東姑從英國談判歸來,在這裏宣布將于翌年獨立的喜訊。
夜間,雞場街燈火通明,人山人海,各個酒吧前聚滿了喝啤酒、迎新年的人群。還有樂隊表演,到高潮處,人們就跟著高聲喊唱。下午顧客寥寥的小攤,這時生意火爆。我把孩子緊緊抱起,才得以走完整條街。
二
晨間散步,天色蒙蒙,慢慢品味兩邊老屋上的文字,覺得中華所有佳言美語,都被該處占盡。不過,以前這些房子的主人是數代居留的華人後裔,多數是讀不懂漢字的,更不用說字中寓意了。
走過陳氏宗祠、晨鍾勵志社、培風中學。見到印度廟,比新加坡牛車水的大得多。這裏的華人佛道滿天,隔幾步就有寺廟道觀。遠遠走到Jalan Tengkera,去海邊不能,往北又無路,只得往回走。遇到賣蘿蔔糕的華人婦女說:“這裏的人想去中國,中國人卻想來這裏。”
回來找到荷蘭街111號的陳祯祿故居,裏面的人剛好在早起焚香。陳桢祿是土生峇峇華人,不識華文,卻熱心用英文傳播中華文化,戰後更是創建馬華公會,領導全馬爭取公民權和文化教育權益。爲紀念他,荷蘭街也改名爲陳桢祿街。來之前我的畢業論文剛好寫完陳桢祿的中國觀一節,現在能實地遊訪,神交古人,的確是學人意外之樂。
在旅館吃的西式早餐,烤面包、泥腸、蛋泥,還有茶、咖啡、橙汁。坐在門口街邊桌子用餐,閑聊,吸著海邊吹來的空氣,看著百年的街道、偶爾走過的行人,很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馬六甲是博物館之城。上午我們安排逛stadthuys,即馬六甲曆史、人類學和文學博物館。從馬六甲王國到現在,這裏把馬來西亞曆史分成共七個時代,有各個時期的馬六甲地圖和城市模型。庭中有座鄭和大立像,是1991年從中國定制的,原來想放在三寶山。孩子對各種船只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標志印象深刻。太太則覺得老是戰爭、殺人,很恐怖。此外,沿山路而上,還有鄭和文化館、文學館、總督和元首館以及民主政府館。值得一提的是,馬六甲首任行政首長是華人梁宇臯。
午後,天正酷熱,我們從教堂街步行前去三寶山。這裏是曆代華人的身後安息之地。如果鄭和是馬六甲華人的共同崇拜的話,那三寶山就是華人認爲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山。前些年這裏的華人還發起一次“保山運動”,成功抵制了地産商的開發企圖。
路過馬六甲華僑抗日死難紀念碑,正面是蔣中正的題字“忠貞足式”,背面是後來的華教領袖沈慕羽的碑文。這座碑記錄的是當年華僑先爲支援祖國(中國)、後爲保衛家園(馬六甲)而犧牲獻身,慷慨悲壯,催人淚下。
三寶山下的寶山亭也叫三寶廟,並不大,其實供奉的是大伯公。有鄭和小立像,放在外庭院入門右側。側園有三寶井,也叫蘇丹井或韓麗寶井,用鐵架蓋住。傳說當年鄭和與部下、還有那遠嫁蘇丹的明朝公主韓麗寶喝過井水,後來在英國人時代已經不用。登三寶山,看了幾座墳墓,其中有鄭氏甲必丹墓,好多新近翻修。因只有我這個曆史迷一人上山,沒有看得太多,便轉回山下來,留下很多遺憾。
三
再作晨遊。我從城門遺址上山,再次登臨聖保羅教堂。遺迹只剩殘牆斷壁,正面一門三窗,側面各一門四窗,兩層樓高。這裏最早是葡萄牙人建造的天主教堂,著名的傳教士聖方濟各(或譯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此傳教。荷蘭人把教堂改爲軍用,在前面建起瞭望台,英國人則幹脆把它當作彈藥庫。
在遺址的門檻上坐了10多分鍾,天才放亮。因是陰天,雖然視野無阻,也沒有欣賞到日出。遠望馬六甲海峽,聽7點晨鍾敲響,感覺自己有點像是在百年前的新加坡福康甯山上。福康甯山早先也能俯瞰城市、遠眺大海,但現在都被高樓和填海擋住了。
馬六甲河上仿造的鄭和船隊帆船
返回河西,街上華人廟觀、會館密布。Kampong Kling清真寺是各族建築風格混合,也可自由參觀,裏面存放著一座華人擡轎。旁邊的印度廟比較小。
著名的青雲亭主供觀音,同時尊奉關公、媽祖、文昌等。裏面存有很多碑刻,有青雲亭亭主牌位,亭主都是早期華人的領袖。有錢人可以把往生祖先的神牌放在亭中。功德箱讓人隨喜捐款,用來重修青雲亭和設立三寶山基金。研究早期馬六甲,可能需要首先讀懂青雲亭這個祠廟社合一的曆史。新加坡牛車水的天福宮就是青雲亭的移植版本。青雲亭對面的香林寺爲佛總馬六甲分會所在,應是當地最大的佛寺。
因事先遊過,這天我便爲家人做起導遊,帶著再轉青雲亭、香林寺、印度廟和清真寺。漢傑巴巷還有鄭和文物博物館,據館長陳達生先生考證,這裏是當年鄭和船隊設官廠囤貨的原址。如果要了解更多峇峇土生華人的生活和往事,走回荷蘭街上還有峇峇文化館,那裏是陳笃生孫子陳齊賢的故居。
下午來到海事博物館對面的巴刹買紀念品。挑選衣物之外,還不忘買馬六甲的特産銀魚幹、魚醬、椰糖等。
夕陽余晖中,我們不得不與古城馬六甲揮手告別。
古今多少事,逝者如斯夫。
馬六甲就是馬六甲,一座曆史古城。
它不是經濟重鎮,沒有那讓人感到壓迫的商業味。它不是政治都會,沒有人爲的優越感。它也不是文化教育中心,不去刻意塑造什麽自我意識。它從曆史中緩緩走來,已經曆了太多太多。
現在的它,淡泊,甯靜,閑適,恬然,隨時光流逝,任遊人評說。
(本文作者:(新加坡)魯虎;攝影:趙甯達。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志刊發。選稿編輯:EVA 審核:韋峰 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爲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投訴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