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疫情反複,確診病例的行程又成爲了家庭群每日討論的主要話題。在 3 月 13 日陝西寶雞的新增病例中,有兩位 14 歲少男少女的行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們在同一時間出入了同一家酒店。
後來,關于他們兩個的軌迹有了更多文字和圖片爆料,似乎實錘了「未成年情侶開房導致陽性」這一情況,但兩天後,微博@陝西省網絡舉報中心 對此進行了辟謠:兩個孩子爲孿生姐弟,惡意傳播謠言已爲當事人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
謠言傳播,就是比真相快
比造謠更容易的,是相信謠言。
在真相沒有出現之前,一句話、一張圖、一段聊天記錄,什麽形式的「爆料」都會引發大範圍的關注和轉發。在傳播這些爆料信息時,大家就沒有想過這可能是謠言嗎?可能……我們真的沒有想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轉化成脂肪,吃碳水你就會胖,所以減肥就要徹底戒掉碳水。
想要減肥的你,得知了碳水化合物會轉化成脂肪,有理有據,所以爲了減肥,你開始拒絕吃五谷雜糧。但減肥真的要徹底戒碳水麽?答案是否定的,因爲碳水進入體內後會分解成葡萄糖,這是身體必需的能量,攝入過量的碳水才會轉化爲脂肪。
在生活中,我們普遍認爲看到、聽到的事情是真相。可對又不完全對,才是謠言真實的模樣。
▲ 每一個真相,都會引出下一個謠言
就像上圖中展示的這樣,謠言大多是根據已經確認的情況,增加許多虛假的細節,而我們想知道的是事件的結論,而不是絕對的正確。
再加上這一事件和我們日常關系不大,「原來是老板害人啊」、「原來是媒體拿了封口費啊」,這些內容就足以成爲我們茶余飯後的談資了,即便當事人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再舉一個例子:「明天開始強制加班+公司通知」和「某地發生大地震+災害配圖」,哪個謠言更容易傳播呢?
答案當然是後者。因爲前一個謠言,看到的第一時間你就會與公司行政部門確認,而不是不經求證就傳播出去抨擊公司。
▲ 容易傳播的謠言和不易傳播的謠言
而且從生存本能上來說,我們更容易關注壞消息。「5G 會讓生活更美好」和「5G 輻射致癌」之間,後者會有更多人關注,「晚睡少活 20 年」和「早睡早起身體好」之間,前者更容易成爲熱搜。
繁忙的日常和群體生活,也讓我們也很難獨立思考。相比模棱兩可、求證緩慢的真相,一語中的、高效快速的謠言,更容易擊中我們想要獲得真相、但又不那麽在乎真相的內心。
分辨謠言,關注 5 大要點
2012 年《泰坦尼克號》在國內重映時,刪除了 Rose 裸身讓 Jack 作畫的情節,值得注意的是,1998 年本片上映時這一片段還是保留的。廣電總局對此作出了解釋:「考慮到 3D 電影的特殊性,我們擔心播放此片段時觀衆會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觀衆的頭,造成糾紛。出于建設精神文明社會的考慮,我們決定刪除此片段。」
上面這段是假新聞,它由一個名爲「豆瓣逗你妹」的網友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只是爲了好玩。
不過,這一新聞卻被微博@第一財經 轉發(已刪除),並刪去了「假新聞」的標簽,一天時間轉發就達到了兩萬余次(2012 年)。一個網友段子變成了廣電總局回應刪減問題的正式新聞,甚至傳到了《泰坦尼克號》的導演卡梅隆的耳朵裏。
▲ 時間久遠,已經找不到清晰的新聞圖片了. 圖片來自:中國網絡電視台
這個經典的國際笑話,將事實與虛構混在一起,加上權威媒體未經審核的傳播,看起來真的太真實了。不過看到一條新聞,我們依然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判斷它的真實性。
- 新聞來源:網友發言不可靠
得益于 4G、5G 通信網絡的全面普及,截止 2021 年 12 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 10 億。他們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在網絡上發表「我聽說」、「我看見」、「我知道」的言論,可想而知,這有多麽不可靠。
▲ 謠言部分截圖
比如上面提到陝西寶雞確診病例的事件,基本都是一段話、幾張圖的網友發言,並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轉發。
- 新聞內容:越離譜,越謠言
2021 年 8 月,一段來自人民日報獻給企業人的感悟出現在了大家的朋友圈。
▲ 謠言部分截圖
這個離譜的發言並不是人民日報的「按語」,但確實可以引發不少人的共鳴,從而造成了廣泛傳播,人民日報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辟謠。
近日,我們的思緒都被 MU5735 客機墜毀事件牽動,一張「人民日報金句摘抄」的內容又出現在了朋友圈。
雖然內容並無惡意,但「人間的面,見一面少一面」、「莫得啥子歲月靜好」這樣的說法,怎麽可能出自人民日報?當然,這同樣不是人民日報的金句。
▲ 圖片來自:微博@人民日報
- 新聞數據:用邏輯思考,善用搜索引擎
作爲任天堂遊戲粉絲,關注超級小桀也有兩三年時間了。最近他出了圈,原因是在遊戲水友的幫助下,他也沒能從拼多多砍下一部手機。很快,下圖就傳遍了我的各大遊戲群,但這依然是一個將真相與虛構混在一起的謠言。
其實稍加搜索,就會發現這張圖中有一些漏洞——當然了,這個圖更多是調侃,找一張梗圖的漏洞本身就很離譜,只是爲了舉個例子:直播期間,2 個小時砍價未成功是真的,有直播錄像爲證;下播 2 個小時後,主播收到無門檻購物券是真的,有主播微博截圖爲證;隔天下午收到「砍單成功」的動畫也是真的,有主播微博截圖爲證。
雖然事件有太多槽點,拼多多砍一刀成功率低也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但「6 萬人拼多多砍一部手機未成功」確實是謠言(拼多多辟謠的也是這部分)。至于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拼多多回應是「會優化活動指引、提升活動體驗」。
- 新聞形式:微信轉發可不能當新聞
如今,轉發的多條聊天記錄、論壇的匿名回複成爲了所謂「內部消息」的聚集的重點,同時,這些低成本、無門檻的內容發布,也成爲了謠言的主要來源。同樣最近 MU5735 墜毀事件中,這類來源並不可靠的謠言層出不窮。
▲ 圖片來自:微博@人民日報
一些來源不明的圖片視頻,配上一句斬釘截鐵的解釋就成了真相,著實不合理。遇到重大事件的轉發信息,我們還是要多留個心眼。
▲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圖片來自@南京網警巡查執法
- 新聞頻次:怎麽老是你?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拍一下就暈的迷魂藥、遇見就紮你的外地人、要關閉電子設備應對的宇宙射線、突如其來的 SB250 病毒……
我實在想不明白,爲什麽過段時間就會看到類似的謠言重出江湖。甚至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還會與時俱進,幻化成各種版本在網絡中生生不息。一拍就暈的「迷魂藥」,如今已經變成了「迷魂口罩」。
▲ 圖片來自:微博@stef-耳東咚咚咚
總結一下,拒絕謠言可以注意新聞的下面幾個方向:
- 來源:一個有公信力的來源,是信息准確的基礎;
- 論證:有數據、有邏輯,不帶感情色彩,才是真相的模樣;
- 篇幅:一般謠言都會追求效率,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的短爆料,八成是謠言(當然也有長篇胡說八道的);
- 內容:謠言總想搞個大新聞,觀點一般都是很顛覆的。
上面這個「迷魂口罩」,來源是一張 A4 紙,論證沒有任何邏輯,篇幅不過 200 字,內容有很顛覆,所以,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
當然,這個謠言在同年 7 月份就出現了。經@江甯公安在線 考證,這一謠言最早來源是同年 5 月的新加坡。
除了官方微博、微信公衆號等媒體平台,一些微信小程序、公衆號以及網站也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謠言。在支付寶上,我們可以看到由中央網信辦主辦「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的服務平台;在微信上,也有「騰訊較真辟謠」、「微信辟謠助手」等小程序。
像前面提到的@江甯公安在線 等各地網警,也都在努力爲我們還原事件的真相。
記住前面提到的 5 個新聞要點和 4 大關注方向,謠言不可能無懈可擊。
無法避免謠言,至少多個心眼
在提出這一選題時,主編問了我一個問題:「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大多數是不容易受騙的人,而容易受騙的人,可能並看不到這篇文章。」我思考片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你說得對」。
勁爆的內容、高效的傳播、「無傷大雅」的討論和低成本的分享,謠言來的總要比真相快很多,網絡世界的謠言幾乎無法避免。但我們也要知道,處于謠言中心的人,每一個「內部人士」的發言、每一段「事故現場」的視頻,都會對他們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負擔。
好在隨著網絡上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反轉,網友們已經越來越願意等反轉、等官方、等真相。面對無法避免的謠言,只要我們多個心眼,就能距離真相更近一步。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用一個謠言結尾,一起來找找這個謠言中有多少漏洞吧(10 分)。
參考答案:
這是一個謠言(2 分),論證如下:
- 來源:雖然挂著「人民日報」的 logo,但只是一張圖片,沒有原文引用,並通過數字生活媒體 APPSO 發出,並不可靠;(2 分)
- 論證:北京大學並沒有名爲「尚清華」的教授,淩晨 2 點睡覺有利于營養吸收也沒有任何證據;(2 分)
- 篇幅:只有幾十個字,關鍵信息缺失嚴重;(2 分)
- 內容:淩晨 2 點睡、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建設祖國,確實想搞個大新聞。(2 分)
綜上,這是一個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