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陸肖肖 北京報道
在雙碳目標下,中國企業已經切實開展了減碳的行動計劃。近日,中石化、寶豐能源、浙江能源等企業介紹了企業的減碳行動,通過減少使用高碳化石燃料和高碳電力,推動工藝升級提高轉化率,進行煤電的靈活性改造,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推進傳統業務低碳轉型升級。
在當前情況下,中國的減碳任務還比較艱巨。有專家指出,減碳要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要面臨減碳、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綠色金融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也有專家分析,我國建立一個完善的碳市場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建議在碳市場之外,通過征收碳稅來推動各行業碳排放均值的不斷下降和循環叠代。
減碳與經濟發展並行
從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我國衆多企業都摩拳擦掌,進行了新的生産規劃,生産、減碳兩不誤。但在我國當前市場環境下,要想取得立竿見影的減碳效果還面臨諸多挑戰。
9月16日,在清華五道口“碳中和經濟”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金湧指出,實現碳中和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講,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中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最大,占據全世界三分之一,是美國的兩倍。
“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仍處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經濟將在較長一段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較大上升空間,未來碳減排壓力較大。”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表示,據國際組織、科研機構測算,我國碳排放峰值將超過100億噸,而美國碳排放峰值爲57億噸,歐盟約爲44億噸。碳達峰、碳中和不是要簡單以犧牲經濟增長速度、國民財富積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爲代價,而是要實現碳減排約束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張曉慧強調,未來幾十年,綠色低碳轉型將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成爲投資、生産、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核心邏輯。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將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叠代的技術創新型。因此,中國需要按自身節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努力平衡經濟發展與降碳減排,預防和化解轉型風險,實現有序公正綠色轉型。
企業減碳行動進行時
目前,我國能源企業已經從意識到行動,實實在在地開始了減碳計劃,進行了減碳路線圖的規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馬永生在論壇上表示,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角度看,未來需要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不斷提升油氣供給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打造綠色油氣田,加大控碳減碳降碳力度,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大力提升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水平,通過節能提效、降低能耗實現減碳;通過減少並最終避免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降碳;積極開發分布式風電、光伏和地熱資源,以減少使用高碳化石燃料和高碳電力實現控碳。
據了解,面對雙碳目標,中國石化表示,將大力實施綠色潔淨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化石能源潔淨化、潔淨能源規模化、生産過程低碳化,堅定不移邁向淨零排放,引領我國能源化工行業低碳轉型進程。大力推進傳統業務低碳轉型升級,加快“油轉化”“油轉特”步伐;不斷增強綠色能源供給能力,把新能源業務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積極發展“四供兩融”業務,規劃到2025年,累計建成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混合站、5000座充換電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
寶豐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表示,寶豐作爲一家能源化工企業,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響應國家的雙碳戰略號召,在行業內提出了企業碳中和的目標,力爭用10年完成企業50%的碳中和,用20年率先在行業內實現企業碳中和。寶豐能源加大科技創新,推動工藝升級,提高轉化率,降低碳排放。在行業內一般3.3噸甲醇生産1噸乙烯,通過技術升級寶豐能源已經做到了2.7噸甲醇生産1噸乙烯,比同行業的轉化率提高了18%,實現直接性的碳減排。寶豐能源用太陽能發電替代網電,通過用綠電替代火電,減少火電用量,促進節能減排。
浙江能源天然氣集團董事長楊敬東表示,浙江能源是中國能源門類最齊全的省屬的國有企業,既有煤、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也有水、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還有核電。“3060”目標對我們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浙江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目標是“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要翻兩番,爭取達到2千萬千瓦。對傳統能源進行轉型升級,浙江能源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超低排放,進行煤電的靈活性改造,也在開展CCS(碳捕捉和儲存)的示範項目,同時開展儲能電廠的建設,對氫能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
綠色金融將爲雙碳目標助力
中國想要完成雙碳目標,就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錢從哪裏來呢?有專家指出,綠色金融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張曉慧表示,綠色金融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根據聯合國測算,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溫上升控制目標,全球需要總投資大約爲90萬億美元。我國實現碳中和同樣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據多個機構初步估算,我國實現雙碳戰略所需投資大約在150萬億——300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未來我國每年將在雙碳領域平均投資3.75萬億——7.5萬億元,大約相當于全年投資的10%左右。
張曉慧指出,如此規模的“綠色”投資,無疑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機遇,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如此巨量的資金從哪裏來?過往的經驗數據顯示,綠色金融對碳中和的資金支持比例將達到90%,而政府財政支持比例僅爲10%。發展綠色金融,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環保領域,優化全社會生産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資金上發揮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通過公共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不懈努力,綠色金融已爲我國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成爲引導資源投向綠色産業、支持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的重要金融手段。
除了綠色金融的支持外,減碳還需要進行制度上的優化。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表示,“中國碳市場的發展與完善還需要在立法(減排總量、配額發放方法)、量化、定價等多個方面有長足的進步。碳市場作爲一個全新的、定義了權限的市場,發展將存在諸多困難。建立一個完善的碳市場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靠碳市場支撐去實現2060年碳中和是非常困難的。”
鞠建東指出,碳市場之外,國際上還有一種比較普遍和成熟的做法是碳稅。碳稅主要是指對碳排放征稅,對每噸碳排放征稅,是環境政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從全球範圍來看,發達國家中的加拿大、歐盟、澳大利亞已經實施碳稅,日本已對石油、煤、天然氣征稅,新加坡已經實施,印度和南非計劃2022年實施,美國多次提出但尚未實施碳稅,英國、中國尚未實施碳稅。但現在實施的單一碳稅也有一些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中國可以考慮不同的碳稅,可以考慮累進碳稅。“我們提出了一個碳中和實現的具體經濟路徑,通過累進碳稅,來推動各行業碳排放均值的不斷下降和循環叠代,從而實現2060的碳中和,可能比碳市場的方式更爲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