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裏
注:本文有劇透
北美頒獎季已經開啓,其中大放異彩的影片,就包括華裔女導演王子逸自編自導的《別告訴她》,電影幾乎是橫掃頒獎季影評獎重磅獎項的提名。在剛剛過去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女主角奧卡菲娜(林家珍)憑借該片成爲首位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演獎的亞裔電影人。電影1月10日起于中國大陸公映。
《別告訴她》海報
奧卡菲娜成爲首位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演獎的亞裔電影人
《別告訴她》的特別之處在于,這是一部在美國拍攝、制作、公映,但講述的卻是中國故事的電影,對白以中文爲主,且電影的演員陣容都是華人。電影在北美獲得極好的評價,IMDB7.7分,爛番茄新鮮度98%,就連偏專業的Metacritic也給出了89分的高分。影片制作成本約350萬美元,不包括中國大陸市場在內,目前全球票房近2000萬美元,對于一部小投資、小制作的小衆題材喜劇,這樣的成績已算是頗爲亮眼。
Metacritic的專業評分高達89分,屬于“必看電影”系列
《別告訴她》在北美的走紅,不難讓人聯想到去年的北美爆款《摘金奇緣》。《摘金奇緣》是好萊塢制作的一部全亞裔的主流商業電影,吳恬敏、亨利·戈爾丁、楊紫瓊等亞裔演員主演。該片在北美票房高達1.74億美元,在北美愛情喜劇票房總榜裏名列前茅,其全球票房也高達2.38億美元。但《摘金奇緣》在國內上映票房遇冷,只有1149萬元人民幣票房,口碑也不理想,豆瓣6.1分,低于IMDB和Metacritic的評分。
《別告訴她》能否牆外開花牆內也香?
有文化沖突,更有著共通的愛
好萊塢制作發行(參與或主導)的以華人爲主人公的電影,其一大主題便是中國與美國的文化沖突,比如李安的《推手》《喜宴》,王穎執導的《喜福會》,去年的爆款《摘金奇緣》。《別告訴她》亦然。
電影根據導演王子逸的真實故事改編。在美國的華人碧莉(奧卡菲娜 飾)得知從小撫養自己長大的奶奶(趙淑珍 飾)不幸罹患癌症,僅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奶奶有兩個兒子,分別移居美國和日本,而奶奶則在長春生活。一直照顧奶奶的姨奶和碧莉的父輩商議後決定向奶奶隱瞞病情。
碧莉和奶奶
小時候就來美國生活、習慣了美式思維的碧莉不理解父輩們的選擇,在她看來,奶奶對自己的疾病有知情權。但碧莉的父母告訴她,向病重病人隱瞞病情,是中國的傳統,這是避免病人承擔壓力,是“善意的謊言”。
爲了跟奶奶有一場正式的告別,長輩們編織了一個謊言,以爲奶奶在日本長大的大孫子到家鄉舉辦婚禮的契機,來一次家族大團圓。這是二十多年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在長春老家的第一次大團聚。不明就裏的奶奶開心極了,可一家人卻難掩憂心忡忡。
碧莉回到長春,一直徘徊于說與不說之間。在短短的相聚時光裏,碧莉與奶奶親密無間,仿佛碧莉仍舊是昔日的小女孩。
《別告訴她》劇照
在聚焦文化差異這一龐大議題上,《別告訴她》的切入口非常輕巧——是否告訴絕症患者病情。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講究大局觀、推崇奉獻與犧牲的社會。電影中的姨奶、父母、叔叔乃至于奶奶的主治醫生,都認爲別告訴奶奶,因爲奶奶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當她遭遇絕症,家人有義務有責任爲她承擔這一份痛苦。就像電影中姑姑告訴碧莉,告訴奶奶會毀掉她的美好心情,幹嘛要讓承擔真相的痛苦,現在奶奶不知道,就跟平常人一樣。
姑姑認爲不該告訴奶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親人瀕死或突然去世,因爲家人擔心我們知道消息後會影響學業、考試、出國等等,選擇了隱瞞,直到我們的“大事”完成後,家人才說出真相。
碧莉的爺爺去世,碧莉的媽媽就沒告訴她,擔心影響碧莉學業,媽媽說,“我們這樣做對你最好”。這一回,碧莉決定留下來照顧奶奶時,媽媽又反對,她問碧莉,你留這兒能做什麽。碧莉哭著說,她關于兒時的記憶就是童年在奶奶家,爺爺帶她抓蜻蜓,可當她們去了美國,一切都消失了,就連爺爺去世她也不知道,現在房子沒了,人沒了,就連奶奶也要沒了。
碧莉哭著訴說,她在中國的家沒了,親人也沒了
有不少人與碧莉一樣,因錯過與親人的最後一面懊悔終生,或者內心總有一個空缺。矛盾的是,選擇隱瞞的家人也是出于一個善意的出發點:爲我們好,甯願之後被我們指責,也希望我們彼時能心無旁骛地完成“大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權衡利弊時權衡的是整體化的利益,而非個體的權益。
所以碧莉一開始並不理解,她甚至搬出了美國的法律,向病人隱藏病情是違法的。因爲美國是一個個人當先的社會,生命不是整體的事,而是個體的事。
有意思的是,從北美影評風向看,《別告訴她》首先觸動海外觀衆和海外華人的,倒不是電影中的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共通的情感,那就是——愛。哪怕這樣的愛充滿著中國特征,但它是可以打破區域與文化隔閡的,畢竟愛是誰都能讀得懂的語言。
爛番茄評論一覽,不少觀衆被電影打動
“別告訴她”,是家人“愛”奶奶,所以不想讓奶奶背負沉重的真相。但《別告訴她》的真正內核是,奶奶對家人的愛、付出和犧牲,而家人對于奶奶的愛卻始終有所虧欠和愧疚。就像碧莉臨走前夜,奶奶偷偷塞錢給碧莉,對碧莉說,“你全靠你自己,奶奶也幫不上什麽忙,錢不要花在交房租上,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親人們走得再遠,把奶奶留在原地,她惦記著依舊是親人的喜歡,仍想著可以爲親人做點什麽。
奶奶偷偷給碧莉紅包
所以婚禮上,大伯到台上講話,他涕泗橫流地說,最感謝的人是媽媽,“原諒我,這麽多年沒有陪在您的身旁,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你的功勞,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媽媽”。可能國內觀衆看得無感,但背井離鄉的遊子會明白這愧疚的分量。人們因爲各式各樣的原因漂泊海外,但國內的父母日漸衰老,異國他鄉並不是想回就回,父母一旦有個三長兩短也鞭長莫及,甚至趕不上最後一面。對于父母的犧牲,除了愧疚,就是愧疚。
而很多時候,外國的月亮並不總是比國內的圓。就像碧莉向媽媽抱怨道,她小時候跟家人去美國,兒時美好的記憶都消失了,她常常看到的是母親眼裏的“恐懼”,這令她困惑。海外遊子面臨著情感上的“撕扯”:背井離鄉,背負著對至愛之人的愧疚,得到的卻未必是更美好的生活,這值得嗎?
盛大的告別之後,碧莉一家要重新回到美國,出租車遠行,奶奶獨自站立的身影越來越多遠。此次離別,也不知何時再聚了。但家人們終究選擇離開,對奶奶再愧疚,奶奶還是孤老于長春。
奶奶依依不舍與兒子一家告別
因此,撇開文化沖突的點不說,《別告訴她》可以看做是遊子對家鄉一次匆匆的故地重遊,是遊子“走與不走”心路曆程的回顧,是遊子對至親無以回報的感激與無地自容的愧疚的反刍,萬般滋味在心頭。奶奶的形象,是異鄉人的共同鄉愁,電影由此也能打動國外觀衆。
因對故鄉的鄉愁,少了常見的刻板成見
《別告訴她》畢竟是一部好萊塢制作的電影,所以不可避免地,觀衆會尤其注意電影中的中國形象和華人形象。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都是偏向于負面。好萊塢電影較早的華人形象,是傅滿洲,他是個精明險惡的華人頭目,有著“整個東方民族的一切殘暴狡猾”,妄想征服西方世界。傅滿洲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排華的一種反映,傅滿洲是“黃禍論”的産物。美國派拉蒙公司從1929年開始,接連推出了十幾部傅滿洲系列電影,電影的結尾常常是傅滿洲惡有惡報被殺,在下一部電影中又詭異複活。
1960-1970年代,李小龍在好萊塢的出現,極大地扭轉了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電影中,李小龍的銀幕形象都是有情有義有勇有謀有功夫。“KUNGFU”一詞也進入了英語體系中,直到今日不少外國人說起中國,第一反應還是“KUNGFU”。
到了1990年代,李安的出現,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才慢慢“正常化”。《推手》和《喜宴》關注的都是中西文化的沖突,但李安的視角不獵奇、不耽溺于刻板印象,他以開闊溫柔的心態,試圖找尋東西方文化沖突的纾解之道。
《喜宴》劇照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市場也成了全球第二大票倉,好萊塢電影愈發注重中國市場。這樣的情境下,好萊塢大片中的華人形象越來越“刻意”地正面化。華人仍舊難以在好萊塢大片中擔綱重要角色,她們(女性居多)充當的是花瓶式的功能,角色可有可無,存在只爲討好中國市場。
《獨立日2》中的楊穎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好萊塢的主流並不關心真正中國故事的講述。這是文化的區域性使然,就像中國人也不會專門去拍一部講述美國故事的電影,給中國的觀衆看。好萊塢講述華人故事的電影,不約而同面臨過相似的困境:因爲是華人的故事所以融資難,或者被投資方要求將主要角色替換成白人。
《摘金奇緣》的女主角曾被要求替換成白人,導演頂住壓力,拒絕提議
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別告訴她》,這些華人電影之所以立項成功,是因爲電影的導演是華人,他們或他們的父輩有豐富的中國記憶,與此同時,他們在美國的融入也自帶兩種文化的沖突,所以他們有“尋根”的沖動。同時,他們抵擋住了資方的壓力,好萊塢裏的中國故事才成爲可能。
要感謝好萊塢的這些華人創作者,他們的努力直接或間接地讓世界看到真正的華人世界。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于在美國成長、工作和生活的華裔導演來說,也很難不受整個好萊塢(乃至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一些刻板印象的影響——畢竟從政治身份來看,他們是西方人。賽義德所說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是所有的對東方了解之後的沉澱:它的肉欲、獨裁、畸形心態、不准確的習慣,以及它的落後”,可能仍舊藏在導演的思維深處。
就比如《摘金奇緣》的主人公雖成了大土豪,但土豪的重點在于“土”,粗魯、缺乏教養、品位不高。因此當瑞秋到了新加坡後,她所見的富豪住的是金碧輝煌的房子,男性有錢但呆頭呆腦、金錢至上,富太太們和千金小姐們有錢但胸大無腦、只會攀比。這是比較東方主義式的描述。
跟《摘金奇緣》對照,《別告訴她》得到更多華人觀衆的贊譽。有人說,“(這)是我在美國影院裏看過,把中國描繪得最精准的一部電影了。沒有功夫,沒有crazy rich asians,沒有理科成績超群的小孩,沒有任何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就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和兩種文化的沖撞。”
電影改編自導演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的姨奶就是導演的姨奶,而電影最後的彩蛋,奶奶也出鏡了。從她確診癌症到電影制作完成她又活了6年,仍然健在。導演似乎也在以這個彩蛋(包括碧莉學著奶奶在紐約街頭的一聲吼)含蓄說明了她的態度:她認同家人“別告訴她”的決定。
觀衆可以感受到導演對于中國一種鄉愁式的情感,這種鄉愁來自于故鄉的親人。因爲故鄉仍有所愛之人,所以導演鏡頭下的中國場景和中國人,要客觀不少。電影中,碧莉被中國的酒店經理追問,“你認爲在哪裏更好,中國還是美國?”碧莉回答,“不一樣。不一樣。”“那怎麽會不一樣呢?肯定是在美國更好一些。”碧莉再一次回答,“就是不一樣。”
這個“不一樣”就是導演的態度。不是非得要說出一個高低,有“不一樣”的理解和包容,《別告訴她》的文化格局就要比《摘金奇緣》高明不少。
但從豆瓣短評上的一些反饋可知,一部分國內觀衆對于電影中的諸多細節感到略微的不適。或許是因爲長時間沒有在中國大陸生活,導演對于一些日常場景的刻畫,還是稍顯“黯淡”——也許是電影的整個基調設置問題,可以察覺到這是外國人拍的,略微有一點點“隔”。
《別告訴她》的大部分場景都在長春拍攝。觀衆可以看到出租車拉客、外賣、老舊小區這些具有真實感的場景,但總是灰蒙蒙的天、林立但空蕩蕩的高樓、荒涼的街區,又讓人感覺到,這並不是中國一個省會城市的全部圖景;一家人一起在酒店聚完餐回去,鬧得不歡而散,碧莉走出包廂與另外一個眼神空洞的“小姐”的那一個對視,除了迎合某種想象外,這個鏡頭並沒有其他的敘事功能;除此,婚禮上的藍色基調以及墓地上一拜再拜,似乎也誇張了一些……
《別告訴她》是近年來最爲客觀呈現中國文化的好萊塢電影之一
有聲音說,《別告訴她》是另一部《喜宴》。事實上,跟《喜宴》相比,《別告訴她》還不是那種完全純熟的作品,它貴在非常真,情感真實、拍攝真誠,但也帶有一點設計感、學生氣。但無論如何,它仍是10余年來一部比較准確呈現中國文化的好萊塢電影。導演說,這部影片專門拍給“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遠走打拼、難忘故土的人”。《別告訴她》的確適合推薦給這一類觀衆,你會爲它流下淚水。
本期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