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州萬州,不如合浦廉州”。
合浦作爲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就以廉州爲中心。千年古城廉州,起源于先秦時期,興盛于隋末唐初,有據可考證的曆史達2000余年,曆爲合浦郡治所在,唐宋時更成爲西南要塞,軍事重鎮,素有“海北雄藩”古之稱。廉州作爲合浦郡治所在地以及珍珠、陶瓷等對外貿易商品的産地和集散地,成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2000多年來,廉州一直是商貿發達的地方,對見證過絡繹不絕往來于南洋間的漢朝商船隊。當時的廉州珠市,與廣州花市、東莞香市、羅孚藥市,並稱爲廣東四大名市。
翻讀廉州的曆史,令人不由對它過去的輝煌肅然起敬。今天,讓我們一起踏足這千年中郡,在尋常巷陌裏尋訪那些“帆樯千百,往來如梭”的廉州往事。
1
千年古郡底蘊深
說起廉州曆史,悠久而深厚。
廉州之名,始于唐貞觀八年,合浦郡因設置府治,取地廉州,而當地東有大廉山,西有廉州江,故取“廉”而名,始稱廉州。據明崇祯本《廉州府志·建置》載:公元前214年,始皇嬴政占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隸屬象郡的廉州先民就已經在這裏繁衍生息,並開始創造了廉州的遠古文明。
古郡新貌。張國斌 攝
合浦作爲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就以廉州爲中心。據《廣東考古輯要》記載:“城西岸有阜民圩,商鋪和民居約40多家,居民約300多人。圩集南端有珍珠專賣市場,珍珠商鋪30多家,露天的珍珠攤多達40檔。”
東漢時,廉州郡治向東南拓寬,城內除府署和兵營外,有一街和兩巷,商鋪40多家,民居20多家,居民人口約400多人。至唐朝時期,以泥土堆築城牆,設東、南、西三門及護城河和瞭望哨,城內除了有縣衙、州衙、兵營、監院、市舶司等機構外,有商鋪60多家,民居40多家,居民約800多人。因合浦沿邊出海口岸衆多,對外貿易十分發達,東南亞等國客商涉海而來,以璧琉璃、琥珀、瑪瑙及香料等,換取合浦的珍珠、陶瓷、絲綢和茶葉。而廉州作爲合浦郡治所在地及珍珠、陶瓷等對外貿易商品的産地和集散地,自然“帆樯千百,往來如梭”(見清廉州知府音德賀著《珠城紀績續編》),成爲當時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文明禮儀昌盛地
古廉州曾有幸留下曆朝賢臣名將的足迹。東漢馬援、伏波將軍;唐宋的蘇轼、湯顯祖等谪官貶宦以及商賈騷人的流入,推動了廉州城的重教興學,多種文化的融合教育,使廉州成爲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海洋文化、海絲文化的交彙地,禮儀昌盛,人才輩出。
舊日廉中。
廉州書院起端于宋代,到了明清時期更呈勃然興起之勢,故今廉州城內仍有不少如“學前街”、“學宮街”、“文蔚坊”等以學文爲名的街道故迹。
味經書院。
據北海市文俗學者範翔宇介紹,明代各朝廉州府尤爲注重書院建設,其間不但修複、重建了各朝代被毀被棄的書院,還興建了一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書院,著名的有尚志書院、了齋書院、海天書院、海北書院、複初書院、龍門書院、珠瀛書院、歸德書院、石岩書院、文治書院、味經書院以及廉郡三社學等30多家書院。書院的建立,激勵了廉州弟子的向學熱情及科舉及第的收獲,也奠定了廉州作爲“東南文物昌盛一大都會”的文化基礎條件。
廉泉。
老街舊巷覓古迹
在這座千年古城內,西門江穿城而過,老街舊巷、小橋流水是老人們抹不去的記憶;年青人更以著名音樂人蕭全那首朗朗上口的《廉州往事》爲傲。“千州萬州,不如合浦廉州”這一古舊話,更讓合浦人自豪了幾代。
東坡亭。
海角亭。
說起廉州古迹,除了西門江、舊橋頭、東坡亭、海角亭、漢墓外,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已經遺忘或正在遺忘的老街舊巷,如頭甲社、二甲社、三甲社、沙路溝、上柴欄、下柴欄、大豬欄、漚狗巷、欽州巷、興賢裏、玑屯街、婁行街、大北街、小北街、沙街尾、石橋街、康樂街、西華街、中山路、阜民路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小街巷,這份現代城市忙碌背後的悠閑,雖已漸漸湮沒在歲月中,但對于大部分廉州人來說,猶讓他們倍感親切。
舊巷名。
每一條廉州老街巷的名稱,都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反映了古廉州的地理、交通、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民俗等狀況,可說是廉州曆史文化的象征,它承載著過去,記憶著生活,也傳達著市井文化,在現代繁華中默默地訴說著“老廉州”遠逝的歲月。
時間流轉,當年的石板路面已磨得斑斓凹凸,許多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巷如今也門可羅雀,但正是它們的清冷和樸素,反而令人滋生出懷舊的情緒。
隨意行走于那悠長的小街舊巷,都會讓人對這古老而充滿人情的古城著迷;風情獨特的建築,千百年間的故事,在吳侬軟語般的廉州話中娓娓道來,猶如一種文化的熏陶。在這裏,睇舊戲,聽故仔,煩囂的心靈也因那一段段的“廉州往事”而得以放松。
古寺名刹東山寺。
引以爲豪的過往
“以前廉州非常富裕,不比廣州差。西門江知道吧,那裏有許多碼頭,你是沒機會看到那繁榮場景了,當年,上四府、下四府的人都來廉州街謀生呢。”說到廉州往昔,合浦廉州還珠廣場一群休閑的老伯十分自豪。
老人們告訴記者,那時各地來往的貨物都是經西門江上下,五湖四海特別是欽廉高雷四屬來此經商謀生的人每天絡繹不絕,所以在西門江江岸兩邊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墟市。據《廉州志》有關記載,宋元明清時期,交通都以水運爲主,而廉州憑借南流江水上航運能力,發展並維持了其作爲粵桂兩省物資集散地和南北交通重要樞紐的地位,使廉州“蘇杭洋雜、海味藥材等貿易居八屬之首”。
老人們口中的廉州古城街區,大多緊傍西門江而建,最出名的、現今也還算熱鬧的就是中山路和阜民路了。舊稱承宣街、隨考街的中山路,曆來爲合浦各州、府、路、縣衙門官府所在;而阜民路舊稱阜民圩或阜民坊,又稱圩地街或崩壩口。明清兩朝至民國時期,均爲廉州的商業中心和中外貿易的物資集散地,經營蘇杭布匹、京果海味、藥材山貨、糖餅煙酒、爆竹紙品、農資農具等,還有染織、木器、縫衣、碾米、醬料等手工作坊,各地特別是現在的浦北、靈山、博白、玉林等地的農副産品,如黃麻、大豆、蔗糖、花生、生豬、三鳥、桐油、牛皮、土布、藍靛、生姜、元肉等,均由南流江、武利江、張黃江運抵廉州西門江,在阜民路集散,再外銷廣州灣(今湛江)、海南島、廣州、香港、澳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海防、河內、西貢等地。當時西門江的沿岸燈火通明,江上帆樯如林,艇舟穿梭,猶如十裏秦淮。
老街區的深宅故院。
商號林立繁華地
廉州,自古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據《廣東省志·廉州紀事》記載:“唐宋以來,夙稱繁富,前永明期間,甲科尤盛。”乾隆《廉州府志》又稱:“各國夷商無不航海梯山源源而來,……實爲邊海第一繁庶地。”兩千多年來,廉州一直是商貿發達的地方,見證過絡繹不絕往來于南洋間的漢朝商船隊。當時的廉州珠市與廣州花市、東莞香市、羅孚藥市並稱爲廣東四大名市。難怪許多廉州人說起廉州往事時,是那樣的自豪和驕傲。
據合浦史料記載,北宋元祐年,廉州古城已成規模,有阜民圩、裏巷、承宣街、還珠街、武安街、文會巷、武營巷、青雲裏、黃泥城、興賢裏、南屯、北閘、東圩、東屯、永濟坊等多條街巷。清道光年間,增加玑屯街、衛民街、十字街、頭甲社、欽州巷等街道。民國19年,廉州古街區共有較大街巷近百條。街區騎樓風貌連片保存較爲完整的有阜民路、中山路和上街等騎樓建築群。
站在西門江邊,放眼望去,處處可見沿江而建的古舊民宅建築。進入阜民路,緊湊而有序排列的騎樓街上,不時可見斑駁脫落的飛檐、镂空窗花、古樸的屋脊、雕梁畫棟和老商號招牌。對于這條商業街的曆史,附近的老街坊告訴記者,當時許多店東在開張前夕,都紛紛邀請書法名家爲商號題寫店名,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緒園”,舊廣州六榕寺住持、書法大家鐵禅和尚題寫的“怡棧”“佑生”,廉州清末貢生許甘譜先生題的“廉芳”“南華”“一品香”,乾體學者蘇健今先生的“國強酒樓”信源餅家”等。而店面門額的裝飾也十分講究,除了雕梁畫棟外,許多商號請當地民間藝人用糖灰堆塑上浮雕,有“百鳥歸巢”“漁樵耕讀”“松鶴延年”“富春江”等彩繪圖案,使得當時的阜民路商業街,其繁華在廉州衆多古街巷中一枝獨秀。
雕龍畫鳳的朱檐。
此外,還有一些專業市場分布在廉州古城的街巷裏,如缸瓦街專營缸瓦,簍行街專賣竹篾制品,槟榔街專賣槟榔等,都是以商品作街名流傳至今的。每逢墟日,來自周邊的民衆趁墟的盛況,令人難以忘懷。
花樓。
小橋流水老記憶
曆經風雨滄桑,朝代更叠,已逾千年的廉州古城,小街巷內不少建築斑駁哀敗,有些已被現代建築同化。
采訪中,老街坊們無不感慨:“以前的廉州街,印象最深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猶如江南水鄉的風景。”可惜,當年的繞城河道已演變成如今的商業步行街,不少古建築也已“破敗”。可惜之余,古城裏許多“守舊”的居民還是一如既往地在小街巷裏過著他們的“小日子”。在這些居民的記憶中,狹窄悠長的小巷、濕潤的石條路、爬滿苔藓的青磚牆、半開的木制小窗、古樸的街面……才讓他們感覺最具生活氣息,也體味了鄰裏鄉親的親和及人間百態。
雕欄玉砌依然在。
爲保護和發展廉州古城曆史文化,讓昔日名城重煥輝煌。記者了解到,日前,合浦縣已規劃《廉州古城阜民路、中山路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實施方案,首期規劃面積達236畝,開發區範圍以西門江爲核心,縱向涵蓋上新橋、惠愛橋、還珠橋,橫向至阜民路,東至西華路、上街段等。以“一心一軸兩帶”爲空間結構,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旅遊項目爲目標,以“絲路起合浦、一江兩廣情”爲特色,從民俗、建築、景觀、節慶活動、飲食文化等方面打造河東廣東、河西廣西的兩廣風情特色旅遊項目區。並以惠愛橋爲景觀中心,以南珠文化、海洋文化、漢唐文化爲主題,挖掘利用廉州古城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打造具有古廉州傳統文化特色、又具現代有機生長的城市休閑旅遊核心景觀街區。
惠愛橋。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爲羅偉拍攝。
執行總編 | 蔣偉全
審核 | 李維維
網絡編輯 |周方舟
校對 | 李潇榕
轉載本公衆號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