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道二
“融合·開創·向未來”。8月30日晚上,廣州塔上滾動著的這七個字,高度概括了港科大(廣州)的辦學追求。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
廣州與港科大更像強強聯合。但這樣的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那麽抓人眼球。
就算是香港名校內地辦學,也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可你可能想錯了。
早在今年6月29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港科大(廣州)時,就引來了高規格報道。
央媒如此期待,背後必然不簡單。
作爲一所萬衆矚目的高校,港科大(廣州)頭上頂著多個“第一”的光環——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獲批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內地與香港合作大學;
- 《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發布實施後,廣州落地的第一個重大項目;
- 廣州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港澳地區的第一所合作辦學機構;
-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區的第一所高校。
然而,港科大(廣州)的意義,還不僅限于這些。
它的到來,將給廣州乃至大灣區,帶來巨大的化學反應。
港科大(廣州)橫空出世,讓廣州本科院校擴容到38所,包括本專科在內的普通高等院校增加到84所,超過武漢,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圖源:國民經略
“21世紀什麽最貴?人才。”
多年前電影裏的一句台詞,成爲今日中國城市比拼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大學,肯定是多多益善。
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3000多所高校,除了200多所成人高校,共有2759所普通高等學校,含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本科高校數量前十的城市如下: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爾濱(27所)、長春(27所)、南昌(27所)。
即使港科大(廣州)加入,廣州本科院校增加到38所,依舊是全國第5,低于其經濟地位。
如果以更頂尖的雙一流大學(147所高校)指標衡量,全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爲: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廣州(7所)、武漢(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
圖源:城市進化論
廣州雖然高居全國第4,但與武漢、成都、西安並列,並無絕對優勢。
相比武漢、成都、西安,廣州最大的優勢是高校王牌學科覆蓋全:
中大和暨大的文理醫,華工的工學,華農的農學,華師的教育,廣外的小語種,廣美和星海的藝術類,以及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在醫學方面同樣有不俗的實力。
可還不夠。細看雙一流入圍學科分布,廣州高校依然存在有待補齊的拼圖。
目前廣州雙一流建設學科與新興産業,不太容易出現産學研的聯動與融合創新。
未來風口産業格局已然清晰,聚焦于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這些也是廣州重點培育和扶持的,關乎著這座千年商都産業轉型升級的成敗。
大到國家,小到城市,其實最後拼的都是人才和産業。
而港科大核心研究領域,非常契合廣州城市的戰略定位,也摸准了未來産業發展的趨勢。
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慧城市、氣候變化、新能源……幾乎一個不少。
港科大的前沿學科有多硬核呢?
舉一個例子。國家科技獎是中國最權威、最受矚目的科研大獎,評選十分嚴格。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9年空缺。
2017年,憑著在全球最早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概念(AIE Dots),被視爲光材料研究領域的重大原創突破,港科大教授唐本忠榮獲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而在2016年,《Nature》雜志的一篇新聞報道將AIE納米粒子列爲支撐和驅動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材料體系之一。
光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隨時隨地獲取光,並控制光的行爲與功用,是很多科學家的畢生追求。
唐本忠研究的AIE Dots,仿佛微觀世界裏彩色的偵探。特別是在醫學領域的診療和成像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生物成像技術革命。
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例子。
2005年,還是港科大本科生的汪滔,代表香港參加亞太地區機器人比賽,獲得季軍。港科大爲此獎勵他後來讀研究生的高額獎學金。汪滔用獎學金的剩余部分,在香港注冊成立“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汪滔的成功不是孤例。2019年,港科大水底機械人隊參加MATE國際水底機械人大賽,擊敗了24個國家的代表隊,繼續2017年後二度奪冠。
這背後是來自港科大機器人研究院的強大技術支持。
港科大成立于1991年,比深圳大學還要晚8年,但成長速度極快。根據2022QS世界大學排名,港科大高居全球第34位。
港科大對標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斯坦福爲美國輸出了多少創業人才,不言而喻。不過與斯坦福相比,港科大有兩個明顯的短板。
斯坦福大學沿著加州一號公路,從北到南“蔓延”了幾十公裏。充足的空間讓很多學生在畢業後甚至讀書時就在學校旁邊,租房開公司、搞研發。隨著創業公司越來越多,創新生態也越來越繁榮。後來成爲了硅谷的雛形。
基于第一個特點,斯坦福大學的第二個優勢正是強大的産學研轉化能力。
香港城市空間有限,高校面積普遍偏小,即使位于遠郊的港科大也是螺蛳殼裏做道場。
此外,香港高度依賴以金融業爲代表的三産,以至于港科大很多研究成果無法就地轉化。而香港與內地機制有區別,導致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無法做到在大灣區完全自由流動。
這兩個問題,對港科大(廣州)完全不是事。
首先,廣州空間富余。此番港科大(廣州)落戶的南沙,不僅有很多發展空間,還位于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交通便利。更擁有國家自貿區和世界第4大港。
其次,別看廣州是千年商都,不但第三産業發達,第二産業同樣堪稱優秀。廣州是中國的制造業重鎮,去年工業産值位列全國第7。
更重要的是,廣州的制造業並不傳統,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遠見地搶占了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賽道,也爲眼下新能源之都的爭奪,贏得了先機。
廣州的産業結構與港科大的研究領域,有著極強的適配性,妥妥的1+1>2。
而且此次獲批的港科大(廣州)開展本科和碩博士層次教育,與香港科技大學兩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地位平等。這也意味著創新要素的流動,沒有任何制度藩籬所阻礙。
如今港科大(廣州)已開學迎新,未來有望借助在周邊孵化出一大批科技企業,不但能進一步激活廣州的科創生態,充分發揮“硅谷效應”,還能爲整個大灣區提供一個科創源頭,並探索一個可複制的産學研轉化模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港科大已經是短期崛起的名校典範,港科大(廣州)並沒完簡單複制,反而敢爲人先,做出了帶有廣州特色的創新教育舉措。
最大的亮點,在港科大(廣州),不設具體的專業,取而代之的是“樞紐”和“學域”。
港科大(廣州)4大“樞紐”,涵蓋15個“學域”,包括——
- 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 信息樞紐:人工智能、計算媒體與藝術、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
- 系統樞紐: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制造;
- 社會樞紐: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城市治理與設計。
香科大(廣州)校園夜景 攝影: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看上去有些玄妙?
港科大(廣州)副校長吳景深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
“如同航空樞紐集結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樣,學術樞紐面向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把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集結起來,在學術、業界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做項目的形式,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對于設立“樞紐”和“學域”的原因,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認爲:
目前人類社會遇到的挑戰,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學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顯見。在傳統學術架構下,條條框框太多,影響著學科交叉合作的有效性。“用‘樞紐’和‘學域’取代傳統的‘學院’和‘學系’學術架構,可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發展,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項創舉。”
無論是港科大(廣州)的這項教育創新,還是港科大(廣州)落戶南沙,都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
香科大(廣州)校園 攝影: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廣州將把港科大(廣州)的建設發展作爲關鍵抓手,持續引進港澳及境外一流教學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在全面打造高等教育開放試驗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還有一大批名校,正在來廣州的路上。
除了港科大(廣州),還有同樣聞名遐迩的國科大分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此外,近年清華、北大、西安電子科大、中央財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名校先後來廣州設立新校區或研究院。
名校荟萃,既是廣州的誠意,也是這些名校對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信心。
除了引進來,廣州還積極自我造血。
2021年4月獲批的廣州交通大學,旨在助力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
廣州是中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無論是航空、高鐵還是航運,在中國均處于領先水平,建設一所以交通爲主方向的大學,又將是一次産學研聯動的絕妙配合。
更爲不易的是,除了引進來、自我造血,廣州還鼓勵高校走出去。
在三級財政模式下,廣州一直在承擔支援粵東西北的重任。不像中西部那些強省會,借助支配地位發揮虹吸效應使其飛速擴張。
廣州對省內兄弟城市的扶持,不止財政,同樣還有高等教育資源。珠海高校的異軍突起就很能說明問題。
珠海原來沒有一所名校。後來通過合作辦學、引進辦學的方式,如今坐擁10所大學。而這一切華麗轉身,始于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的帶頭效應。
廣東在教育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振興,實現地市本科高校(校區)全覆蓋。
廣州不僅是省內老大哥,也是教育實力最強的城市,于是責無旁貸再次扛起大任。
目前,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陸續建成啓用,廣州幫助汕尾、揭陽、陽江、清遠4市實現本科高校“零的突破”。
大學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源頭,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文化和創新之源,大學多、大學好的城市,自然而言就容易成爲思想活躍、創新頻繁的科技之城、活力之城。
更進一步地,當地企業、校辦企業乃至外來的企業還可以和學校結合,形成從科研到産業轉化的完整生態,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開始,港科大(廣州)開學,或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照這個勢頭,廣州會越來越有硅谷範兒。其實硅谷除了産學研融合,還有外溢效應。
大洋彼岸,始于斯坦福大學的創新之源,順著美國一號公路形成硅谷,進而外溢到整個舊金山灣區。
現在廣州發生的一切,是否與當年的硅谷有著驚人的耦合?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不僅廣州越來越有硅谷的感覺,粵港澳大灣區也會越來越有舊金山灣區當年冉冉升起的模樣。
更難能可貴的是,廣州依舊挂念更大範圍的教育資源外溢,要帶動粵東西北的廣大地區。
所以,瘋狂造大學,不只是廣州一座城市的夢想,更是這座城市的責任與使命。而廣州的責任與使命,又關乎十幾座城市的夢想。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這所大學正式開學,不設院系!》澎湃新聞
2.《教育部支持廣州,又一項國家級利好!央媒頭條報道!》城市戰爭
3.《中國最強省會,正在拼命建大學》國民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