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之 ○編輯 邱江
環保企業易主潮仍在延續。3月18日,國祯環保披露,中節能將以14.75億元受讓公司約1億股股權及另外約4198萬股表決權,成爲公司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成爲公司實際控制人。就在一周前,國務院國資委剛剛拿下碧水源實控權。
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近10家民營環保企業被國資接盤,包括東江環保、東方園林、碧水源、萬潤科技、清新環境、中金環境、錦江環境、寶馨科技等。另外,還有多家環保企業引入國資背景投資方作爲戰略投資者,如興源環境、蒙草生態等。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就民營環保企業出讓控制權的原因來看,多爲“缺錢”,頗有“斷臂求生”的意味;作爲接盤方的國資,除了面對戰略轉型升級並看好環保行業前景、享受政策優惠外,對企業本身的質地頗爲重視。
“缺錢”成易主主因
“2018年是一個分水嶺,降杠杆之後,‘缺錢’成爲許多民營上市公司面臨的難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上證報采訪時稱。
“缺錢”的直接原因,總體而言是因部分環保企業主營業務的強墊資特性,融資壓力加大。其中,以碧水源、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爲典型代表,因PPP模式的影響,資金緊張。2014年以來,部分水環境和園林景觀環保企業,過于激進或者選擇了與自身不匹配的商業模式,重度參與PPP項目,2018年隨著相關文件的出台,進入強監管周期,這些企業資産負債率過高的問題便凸顯出來。
在此背景下,尋找有經濟實力的國資“搭把手”,成爲這些民營環保企業的最佳選擇。
以碧水源爲例,公司2018年年報表示,PPP入庫風險、地方政府履約能力、是否具備融資能力等,使PPP業務發展趨勢具有一定不確定性,且隨著近兩年公司PPP項目的增多,公司負債率有所上升。
同時,碧水源坦言,隨著公司業務規模與類型的擴大與增多,以及國家宏觀形勢變化特別是對地方債務規模的控制和降杠杆等融資政策調控,公司的應收賬款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控股股東文劍平持股7.17億股,其中質押6.04億股,股權質押比例高達84%。
事實上,早在2019年1月碧水源便有了易主的意圖。當時,公司擬將控制權出讓給四川省國資委旗下的投資平台川投集團,但無果而終。2019年6月,碧水源作價28.69億元出讓10.18%的股權,中國城鄉成爲公司第二大股東。2020年3月,中國城鄉以接受表決權委托及現金認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新股的方式,對碧水源的持股比例增至23.95%,成爲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成爲公司實控人。
同樣因爲PPP項目成爲行業明星的東方園林,也于2019年8月正式易主,成爲朝陽區國資中心下屬首家A股上市公司。
“國資+民企”打造産業新版圖
那麽,哪些公司能夠被國資“相中”?國資接盤對企業後續發展而言,效果如何?
“大部分國資喜歡並購以市政特許經營爲主要業務的重資産型公司,如以汙水廠、垃圾焚燒廠等投資運營業務爲主的環保企業,這樣能夠保障其投資的基本安全。”薛濤分析道:“當然,這些標的稀缺,作爲上市公司更是鳳毛麟角,所以退而求其次,國資也喜歡並購運營較爲規範、有一定基礎的上市公司。”
如浙江省屬國有企業浙能集團以16.34億元收購錦江環境(新加坡上市公司)29.79%股權;中節能並購最早的汙水特許經營類上市公司國祯環保;廣東省國資委收購危廢處置龍頭東江環保;四川國潤收購環保巨頭清新環境,均是看中標的企業本身的市場地位及發展前景。
而對于並購之後的效果如何,薛濤坦言:“並購只是一個逗號,並不是一個句號,目前對這一問題下定論還爲時過早。”
在他看來,國資接盤只是第一步,對民企而言,解決了生存問題,意識到發展速度和資源配置須協調;對國資而言,特許經營類重資産型的並購相對風險可控,但長期來看,能否適應市場競爭,做好戰略定位、組織管理、激勵機制,以及風險控制和創新之間的平衡,真正占領甚至拓展市場還有待考察。能否做好這一點,也正是國企探索混合所有制面臨的挑戰之一。
以東方園林爲例,在朝陽區國資委接盤後,強力輸血,改頭換面,目前企業處于全面止損狀態,原有的商業模式基本停止,改以危廢處置業務爲主,並在2019年第三、四季度實現扭虧,但是業務規模萎縮嚴重,下一步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再看2018年被廣東省國資委接盤的東江環保,減少了項目的擴張,集中在大灣區等優勢地區,同時在抓管理和避免運營風險方面更加謹慎,發展更加穩健,直接體現出國資的避險風格,匹配了危廢領域下一階段嚴監管下的主要趨勢。
新時代證券研報認爲,民企擁抱“國資”,同時具有民企及國企的屬性,二者或將協同互補,成爲未來較強的競爭力。中泰證券同樣認爲,國資入場後,環保市場的格局或許有所改變,但後續如何演變,還需觀察國資入場後企業的整合情況。
“未來産業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在他看來,在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格局下,應當落實企業平等競爭的理念,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