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賽先生
根據美聯社11月26日的報道,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稱,一對經過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已經出生,其CCR5基因得到改變,可以抵抗艾滋病毒。消息一出,舉世震驚。 11月28日,在巨大的爭議之中,賀建奎在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報告這一試驗的結果,並回答現場的問題。雖遭到現場多名同行炮轟,賀建奎依然認爲對此事感到自豪。
今天上午,《賽先生》和《知識分子》收到一封300余位華人科學家署名的聯名信。該信對于賀建奎聲稱完成首例人體胚胎的基因編輯試驗表示強烈反對,並指出在其報告和問答中發現更多問題。聯名信稱,作爲中國(華人)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有責任提出需要賀建奎本人、賀建奎團隊、整個中國科學界、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以下爲聯名信全文。
11月26日,美聯社宣稱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完成了首例人體胚胎的基因編輯試驗,並且兩名接受了基因編輯操作、攜帶CCR5基因突變的女孩露露和娜娜已經出生。我們對這種技術上高風險、醫學上不必要、充滿暗箱操作和巨大倫理爭議的研究表示無法接受和強烈反對。
11月28日,賀建奎本人在香港舉行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展示了研究數據並回答了提問。在我們看來,賀建奎提供的信息不僅沒有厘清和消解公衆的疑慮,反而進一步證實了科學共同體和全社會的擔憂和憤怒。從他的演講和問答當中,我們還發現了更多問題。
在這裏,我們作爲中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提出需要賀建奎本人、賀建奎團隊、整個中國科學界、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期待這些問題得到嚴肅和深入的調查和回應。這些問題對于我們理解賀建奎這項研究的風險、討論賀建奎及其團隊的責任、明確人類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規範整個領域的未來發展,都非常關鍵。
1. 這項研究真的是“安全”的麽?
賀建奎在演講中展示數據試圖聲稱他的這項研究很安全,因爲沒有觀察到基因編輯技術可能産生的“脫靶”效應(即錯誤編輯了本來不該被影響的基因)。但是我們注意到,這項聲明存在巨大的問題。
首先,對單個細胞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技術並不成熟,賀建奎也承認他們的測序工作充其量只能覆蓋約80%的基因組。這也就意味著他其實並沒有能力全面審查在研究中脫靶現象是否真的如他所說完全不存在。
第二,即便是這樣的並不完全的數據,賀建奎在植入的其中一個胚胎當中其實已經觀察到了脫靶效應,這個脫靶位點功能目前並不清楚,但是潛在的巨大風險是難以排除的。
最後,CCR5基因已知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比如免疫系統功能和神經發育功能。即便賀建奎只是破壞掉了CCR5基因,仍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結合這些討論,我們想問,賀建奎如何能充分證明這項研究的安全性?
2. 這項研究真的是“有效”的麽?
賀建奎研究的出發點是幫助嬰兒獲得天生的艾滋病抵抗力。他的依據是,人群中天然存在的CCR5基因突變(delta 32),確實對HIV感染有顯著的抵抗作用。但是我們注意到,在賀建奎的研究中,兩名出生的嬰兒當中,只有一個嬰兒的兩個CCR5基因副本都得到了編輯;另一個嬰兒體內,只有一份CCR5基因副本被編輯。也就是說,至少在後者體內,基因編輯從理論上就無法起到預防艾滋病的效果。與此同時,即便是前者體內,CCR5被人爲修改的方式,也和天然存在的delta 32基因突變完全不同。賀建奎有沒有證據證明這種新的、人工引入的修改方式也和天然存在的delta 32一樣具有預防艾滋病的效果?
最後,胚胎中進行的基因編輯操作,即便成功,也有可能會導致所謂的“嵌合體”嬰兒。也就是說在嬰兒體內,只有部分而非全部的細胞得到了成功編輯,而這樣的基因編輯操作也不會真正産生預防艾滋病的效果。賀建奎有沒有針對這種可能性進行數據分析?他到底是根據什麽數據,來認定這項研究的有效性的?
3. 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資金來源是什麽?
賀建奎在香港演講和回答問題環節裏,提到這項研究在前期是由南方科技大學的啓動經費支持的(雖然校方對具體用途並不知情),而後期是自己掏腰包進行的,學校和自己的公司均沒有參與。但是根據他在會議上展示的數據,這項研究的花費是非常驚人的。大量的猴子實驗、大規模的基因組測序、後期數十輪的體外受精(也就是試管嬰兒)嘗試,粗略估計至少需要數千萬人民幣甚至更多的資金投入。
我們希望知道這些資金的具體來源到底是哪裏?結束博士後訓練回國任教五六年的賀建奎個人,真的有如此巨額的財富麽?如果還有其他尚未被披露的投資方,他們是誰?他們在這個研究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這項研究有沒有仍不爲人所知的商業企圖?
4. 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的團隊成員還有誰?
在賀建奎的演講和回答問題環節中,他可能有意無意給公衆制造了一個這樣的印象:整個試驗是他主導、而且幾乎只有他深度和全程參與了,只是在過程中咨詢了幾位沒有透露姓名的中美專家。但是就像上一個問題所反映的那樣,這項研究範圍太廣、設計的相關技術和程序太多。作爲熟悉該領域的生物學家,我們粗略估計這項研究如果真的開展了,至少需要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龐大團隊,至少需要配置分子生物學家、測序專家、動物模型專家(特別是猴子相關研究)、試管嬰兒專家、法律專家、保險專家、臨床試驗專家等等專業性極強的角色。
我們想知道,賀建奎的團隊成員到底還有誰?他們受雇于誰,在哪裏開展工作,是否對這項研究的性質充分知情?
5. 基因編輯嬰兒試驗到底是在哪裏進行的?
賀建奎的演講和答問也許會給公衆這樣的錯覺:這項研究好像可以在自家的後院或者車庫裏輕松進行。但是我們知道,從早期生物學研究,到猴子模型驗證,到大規模基因測序和分析,再到人工授精和生育,這些研究環節需要一整套現代生物學研究基礎設施的支持(實驗室、儀器、人員、醫院等等)。而且這些研究基礎設施,比如能夠提供大量猴子生殖細胞、並進行顯微操作的猴子飼養基地、能夠完成艾滋病患者人工授精操作的臨床機構、能夠完成大規模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研究平台等,在中國並非隨處可見。
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賀建奎的雇主南方科技大學、倫理審查材料上提到的和美婦兒科醫院和深圳市科創委,都已經否認了參與這項研究。
我們希望知道,到底這些研究是在哪裏進行的?這項試驗的倫理審查到底是在哪個機構進行的,是否如和美婦兒科醫院所說,公開的倫理審查書是僞造的?
6. 整個事件,是不是精心策劃的公關宣傳?
在演講一開始,賀建奎就“道歉”了,說事件的泄露是他意料之外,他本來希望先在科學共同體內部進行審查之後再公布。但是我們注意到,賀建奎同時提到美聯社在數月之前已經和他們有密切聯系,賀建奎同時也在Youtube網站上提前發布了顯然是精心制作的視頻演講。種種迹象顯示,這可能根本不是意外泄密,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宣傳。
我們想知道,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場宣傳活動的目標受衆是誰,又是爲了實現什麽目標?特別是,爲什麽看起來這場宣傳利用的全部是境外媒體、全部以英文爲載體進行?賀建奎是有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科學家隱瞞什麽嗎?
7. 露露和娜娜的權利有沒有得到有效保障?
賀建奎聲稱,接受了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女孩露露和娜娜已經出生,他會用“生命的下半輩子負責她們的未來”。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聲明。作爲兩個獨立的人類個體,露露和娜娜的生命、健康、隱私、以及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是不可能被任何一個第三者用近乎兒戲的、打賭的方式“負責”的。
我們想知道,這兩個無辜的女孩,她們的權利到底將如何得到保障?如果基因編輯操作危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誰將會支付醫療、護理和精神損失的費用?賀建奎所聲稱的自掏腰包能解決這些費用麽?賀建奎聲稱要在未來18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定期檢測她們的各項指標。不斷地介入和幹擾這兩個孩子的生活,這是不是本身就是在幹擾她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
與此同時,我們也想知道,在現行的法律法規和道德約束下,有沒有任何人(包括父母),有權力替這兩個孩子作出決定,修改她們自身的遺傳物質?保證自己的基因不受其他人的操縱和修改,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種隱含的基本人權?
8. 到底有多少接受基因編輯的孩子?
得到賀建奎本人明確承認的孩子只有雙胞胎女孩露露和娜娜。但是他在回答問題中又提到還有一例可能的成功案例,正處在孕期早期階段。我們希望知道更多這個胎兒的進展情況。
同時,考慮到在露露和娜娜孕育和降生過程中充滿了不透明和暗箱操作,我們有理由質疑,賀建奎還有沒有隱瞞更多的基因編輯試驗?會不會有更多的孩子、甚至是更多的被編輯的基因,會逐漸但是“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賀建奎的研究原本是一個什麽長期規劃?在這個時間點,是不是真如他自己所說,已經暫停了?
9. 參與試驗的受試者是否被充分告知了研究的性質和風險?
賀建奎反複強調,他們准備了詳細的知情同意書,並且用了10分鍾(後來改口稱1小時10分鍾)和每一位受試者都認真討論了所有細節。但是我們注意到,長達20頁的知情同意書是英文形式並充滿了科學術語,在短短10分鍾、或者1小時10分鍾的時間裏,他們如何做到讓受試者真正理解這項研究的性質和風險?
同時,對于父親HIV感染(但病毒被藥物有效控制)、母親HIV陰性的情況,即便不采用風險未知的基因編輯操作,現代醫學也有數種安全有效的辦法讓他們成功並且安全地受孕,包括對精子進行清洗後做試管嬰兒。賀建奎是否明確告知受試者實際上存在這些安全有效的可選項?賀建奎在回答問題時辯稱受試者均有高學曆、並且在互聯網上搜索過很多艾滋病相關的信息,這是不是意味著他默認受試者知道這些可選項,因此並未專門對他們進行解釋?這算不算一種有意的欺騙和誤導?
10. 賀建奎開啓這項研究,他的目的是什麽?
賀建奎聲稱,他的這項研究是爲了拯救更多的、有艾滋病風險的家庭,特別是那些沒有錢做試管嬰兒的窮人家庭。但是根據我們上面的討論,大家很容易看到,在賀建奎開展的這項研究中,他並沒有在任何意義上真正幫助了露露娜娜和他們的父母,反而可能通過誤導的方式、把他們暴露在巨大的未知風險當中。露露和娜娜的父母明明有更好、更安全的辦法孕育健康的孩子,露露和娜娜明明可以用更健康的、更安全的方式開啓他們的人生。
我們不禁要問,賀建奎的研究,真的是爲了幫助他們,還是爲了把無辜的他們當成了實驗用的小白鼠、爲了滿足自己的野心,爲了潛在的巨大商業利益?
我們認爲,這些問題需要得到迅速、嚴肅、很全面的調查和回應。我們非常擔心,這項研究不光本身充滿了技術謬誤、無知自大、和暗箱操作,而且可能會開啓一個極其危險的先例。我們很容易注意到,賀建奎的研究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違反了中國監管機構關于人類胚胎研究的法律法規、突破了國際科學界關于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共識和紅線。同時,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我們甚至都無法確認賀建奎公布的所有信息是否真實、這項研究到底是在哪裏進行、由誰進行、受誰資助。因此,作爲反面榜樣,賀建奎的研究可能會釋放這樣的信號:只要一個人有野心、有資源,他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在黑暗中,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受試者,開展更多的人類基因編輯試驗,並且不會受到監管和懲罰。這會不會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會不會把整個中國變成人類基因操作的巨大試驗場,讓整個中華民族爲少數科學野心家改變世界、青史留名的欲望來買單?
在聯名信刊發之際,人類編輯組國際峰會組委會發表聲明:
在這次峰會上,我們聽到一個意外且令人深感不安的說法,即人類胚胎經過編輯和植入,導致懷孕,以及一對雙胞胎的誕生。我們建議進行獨立評估以驗證此聲明並確定所聲稱的DNA修飾是否已發生。即使修改得到驗證,該程序也是不負責任的,不符合國際規範。這一臨床試驗的缺陷包括醫學適應症不合適,研究方案設計不合理,未能達到保護研究對象福利的道德標准,以及臨床程序的制定,審查和實施缺乏透明度。
大會組委會建議,“生殖系”編輯的轉化途徑需要遵守廣泛接受的臨床研究標准,包括過去三年發表的基因組編輯指導文件中闡明的標准。這樣的途徑將需要建立臨床前證據和基因修飾的准確性的標准,臨床試驗從業者的能力評估,專業行爲的可執行的標准,以及與患者和患者倡導團體的強有力的夥伴關系。
如果各位認同這份聯名信,歡迎在留言區表達自己的意見,加入聯名,並注明自己的姓名和機構。
名單
宋曉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畢國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蔡兢 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
蔡軍 中科院基因組所
蔡緒雨 四川大學
倉春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曹罡 華中農業大學
曹麗慧 北京大學
曹鵬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曹曉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所生物學研究所
曹雄 南方醫科大學
曹瑩 同濟大學
常家瑞 浙江大學
暢君雷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陳健夫 南加州大學
陳曆明 華中科技大學
陳曆明 華中科技大學
陳莉 廣西醫科大學
陳玲玲 華中農業大學
陳淩懿 南開大學
陳敏 浙江大學
陳舌 複旦大學
陳濤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研究院
陳偉 美國匹茲堡大學
陳曉科 斯坦福大學
陳曉偉 北京大學
陳新 浙江大學
陳轶文 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陳宇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陳躍軍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谌小維 重慶腦科學協同中心
仇慎峰 亞利桑那大學
仇子龍 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崔一卉 浙江大學
戴亞 人大附中
單革 中科大
鄧初夏 澳門大學
鄧晔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
丁軍 斯坦福大學
丁軍 斯坦福大學
董紅衛 南加州大學
董偉 西南醫科大學
董一言 浙江大學醫學院
董志強 華中農業大學
樊圃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範翠英 浙江大學
範靜怡 武漢大學
範鄭曉 浙江大學
方華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方向東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費繼鋒 華南師範大學
費鵬 華中科技大學
馮翔 浙江大學
傅玉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
傅展燕 博徳研究所/MIT
高峰 天津大學
高歌 北京大學
高軍濤 清華大學
高甯 北京大學
高尚邦 華中科技大學
高正良 同濟大學醫學院
高志華 浙江大學
高志華 浙江大學醫學院
龔輝 華中科技大學
龔哲峰 浙江大學
谷岩 浙江大學
顧勇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顧宇 複旦大學
關永濤 美國Duke University
管吉松 上海科技大學
光壽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郭鋒彪 電子科技大學
郭家松 南方醫科大學
郭宜平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郭增才 清華大學
韓春 康奈爾大學
韓俊海 東南大學
韓冷 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韓芸耘 華中科技大學
郝沛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何傑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何凱雯 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
何苗 複旦大學
何順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何西淼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胡海岚 浙江大學
黃成 斯坦福大學
黃銳 重慶大學
霍毅欣 北京理工大學
紀志梁 廈門大學
賈大 四川大學
賈海波 華中科技大學
賈宏博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
賈潔敏 西湖大學
賈曉甯 浙江大學
賈怡昌 清華大學
江漫 華中科技大學
姜海 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
蔣興鵬 華中師範大學
蔣爭凡 北京大學
金衛林 上海交通大學
金新春 蘇州大學
金鑫 哈佛大學
阚顯照 安徽師範大學
康建勝 鄭大一附院
康利軍 浙江大學
柯江濱 中山大學
蘭峰 首都醫科大學
李安安 華中科技大學
李勃興 中山大學
李博 中山大學
李澄宇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李川昀 北京大學
李浩洪 華中科技大學
李磊 青島大學
李磊 上海科技大學
李璐 中山大學
李楠 麻省理工學院
李芃芃 波士頓兒童醫院
李乾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李相堯 浙江大學醫學院
李翔 昆士蘭腦神經研究所
李寅青 清華大學
李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李毓龍 北京大學
李園園 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李子福 華中科技大學
梁斌 昆明動物所
梁承志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梁妃學 南方醫科大學
梁晗 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梁藝藍 浙江大學
梁智鋒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梁中潔 蘇州大學
劉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劉博 哈爾濱工業大學
劉赤 陸軍軍醫大學
劉丹倩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劉漢軍 中山大學
劉浩然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劉會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劉劍峰 華中科技大學
劉斯佳 廣西醫科大學
劉文斌 溫州大學
劉琰 北京大學
劉彥梅 華南師範大學
劉怿君 浙江大學
劉媛媛 廣西醫科大學
劉澤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劉智 華中科技大學
龍承祖 紐約大學醫學院
盧國棟 廣西醫科大學
盧俊梅 複旦大學
盧群偉 華中科技大學
盧榮文 NIH
盧濤 成都醫學院
陸劍 北京大學
羅歡 北京大學
羅銳邦 香港大學
羅述金 北京大學
羅文琴 賓西法尼亞大學
呂江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馬朝林 南昌大學
馬歡 浙江大學
馬軍 華中科技大學
馬明紅 賓西法尼亞大學
馬全紅 蘇州大學
馬爽爽 浙江大學
孟博 華東師範大學
苗露 浙江大學
倪哲一 浙江大學
甯康 華中科技大學
牛北方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歐竑宇 上海交通大學
潘秉興 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
潘娜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彭勃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彭廣敦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彭吉雲 南昌大學
錢琨浔 貝勒醫學院
錢樂琛 哈佛大學
任超然 暨南大學
邵志勇 複旦大學
沈承勇 浙江大學
沈慧 美國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沈力 美國Rutgers University
沈偉 上海科技大學
沈逸 浙江大學
沈吟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盛能印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師蕾 暨南大學
史鵬 浙江大學
四川大學 雷鵬
宋森 清華大學
宋曉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宋欣東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宋豔 北京大學
蘇志熙 複旦大學
孫秉貴 浙江大學醫學院
孫文智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孫向東 廣州醫科大學
孫英麗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覃桂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譚國鶴 廣西醫科大學
譚晗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譚韬 昆明理工大學
唐愛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唐華 NIH
師蕾 暨南大學
唐珣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唐亞平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唐亞平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陶豔梅 杭州師範大學生研院
田夢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田偉 華中科技大學
童小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汪國華 哈爾濱工業大學
汪浩 浙江大學
汪強虎 南京醫科大學
汪世溶 北京理工大學
王成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王大勇 東南大學
王海天 香港中文大學
王皓毅 中科院動物所
王繼華 浙江大學
王俊盈 浙江大學
王開宇 Janelia
王朗 浙江大學
王立銘 浙江大學
王立平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王立平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王良 浙江大學醫學院
王烈成 安徽醫科大學
王路鵬 NIH
王杉 哈佛大學
王婷婷 喬治城大學
王玮文 中科院心理所
王文元 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
王小勤 清華大學
王曉東 浙江大學醫學院
王曉群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王意翔 耶魯大學
王穎 廈門大學
王征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魏朝亮 深圳大學
魏星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溫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吳浩 美國Emory university
吳建永 喬治城大學
吳強 上海交通大學
伍龍軍 梅奧診所醫學院
夏昆 中南大學
肖弦 西湖大學
謝丹 四川大學
謝志 中山大學
辛秋紅 浙江大學
邢毅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 & 賓夕法尼亞大學(CHOP & Penn)
熊博 華中科技大學
熊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徐承啓 華中科技大學
徐富強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徐華泰 中科院神經所
徐佳敏 華東師範大學
徐敏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徐楠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徐甯龍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徐素宏 浙江大學
徐岩 北京科技大學
徐璎 蘇州大學
徐貞仲 浙江大學
許均瑜 浙江大學
薛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薛宇 華中科技大學
嚴文穎 蘇州大學
楊帆 浙江大學
楊黃河 杜克大學
楊輝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楊劍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
楊文 上海科技大學
楊曉飛 西安交通大學
楊雪瑞 清華大學
楊揚 上海科技大學
楊振綱 複旦大學
姚紅傑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姚金晶 卡爾加裏大學
葉海虹 首都醫科大學
葉志強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易莉 北京大學
魚亮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禹永春 複旦大學
袁凱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袁文 哈佛大學
苑克鑫 清華大學醫學院
占成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張勃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張超 浙江大學
張冬雷 華中科技大學
張二荃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張福建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張洪鈞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張傑 廈門大學醫學院
張京鍾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張昆林 中科院心理所
張力烨 上海科技大學
張玲 同濟大學醫學院
張玲 同濟大學醫學院
張珞穎 華中科技大學
張佩景 華中科技大學
張銳 中山大學
張思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張炜 河北醫科大學
張文清 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
張學工 清華大學
張雪寒 複旦大學
張翼 北京優樂複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張翼鳳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張勇 內華達大學
張勇 同濟大學
張治華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趙春傑 東南大學
趙方慶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趙經緯 浙江大學
鄭小琪 上海師範大學
鍾治晖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周安琪 浙江大學
周慶華 暨南大學
周濤 上海科技大學
周偉 華中科技大學
周嚴 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
周藝 陸軍軍醫大學
周煜東 浙江大學
朱斌 華中科技大學
朱冰梅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朱峰 浙江大學藥學院
朱英傑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朱正剛 浙江大學
卓彥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鄒成鋼 雲南大學
鄒春林 廣西醫科大學
鄒燕 上海科技大學
左永春 內蒙古大學
左志向 中山大學
曾文文 清華大學
楊競 北京大學
胡菁華,梅奧醫學中心
張南鄞,賓州州立大學
曲宜波,暨南大學
張曉昌,芝加哥大學
陸绮,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
解雲禮,複旦大學
張勇,北京大學
賽吉拉夫,蘇州大學
李岩,生物物理研究所
施蘊渝 中國科技大學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