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新/文圖
二月初七下午,久雨初晴,春陽燦爛,萬裏無雲。驅車過崗台大橋,欲拜谒城南青山街前之千佛窯。
往昔過南山,多次見峪之東岸有石窟佛廟,未知曆史淵源,久欲親訪,一探究底。
進溝約五六裏,見一橋,過橋即鄭家溝口千佛爺廟矣。有三座石窟,在河岸懸崖上,左右稍小,中間寬敝。
崖畔,新立有二棟石碑,一棟爲複建集資功德碑,一棟爲古碑複原,知此廟稱三教石窟廟,原供奉釋儒道三教之祖師,應有祖師(玉皇大帝)、孔子、如來佛之神位。
儒釋道在元明時期能三教合一固然與佛道世俗化不無關系,更應是得益于中華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細細一想,無論是儒家的存其心,養其性,還是道家的清靜無爲、坐忘守一,與佛家定而後發慧、大而後能容,它們共同之處在于,都倡導修身從修心開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只是稱呼不同,本質一致。
大約明清時代的碑文說,河南府盧氏縣履中裏義士尚武,字守賢,在此塑釋儒道三聖像,又出資購買四畝多地,以廟産租稅資養僧人開支雲雲。明清時代的履中裏就是橫澗一代的範圍。
但村民傳說有二,此廟一說爲一拉達的道士所建,曾參與朱棣修建武當金頂,回盧後又組織修建千佛爺廟。另一說爲澗西村李炳,幼時隨舅舅販豬,夜宿鄭家溝口河汃,其舅半夜聞人語,把豬看好,不讓跑失,以免都堂怪罪。舅舅知有神靈看顧,外甥將來要發達,遂將李炳送城裏一心主正讀書,後果高中狀元,任職大理寺正卿,相當于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
李炳是個忠直之臣,眼裏不容沙子。當時宦官爲害,他直言上奏,彈劾閹宦擅權、濫征稅賦的惡行,卻被明神宗疏遠,便解職歸裏,隱居于故鄉盤龍山下。不久,被起用爲南京大理寺卿,兼理刑部,執掌審谳刑獄。李炳謹慎理獄,明察秋毫,盡力國事,日理萬機,他創建宮中尊經閣,使道義與法制並重,卻終因一貫與貪官汙吏和竊據大權的宦官鬥爭而遭陷害,被屈殺在任上。
此後多年裏,正直之臣聯名上書爲李炳辨冤,其女兒赴宮阙陳情,至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李炳始得昭雪,歸葬于盧氏縣文峪澗西盤龍山上。
今日千佛窯,均供奉諸佛,不見道教諸神,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也沒有孔子之位。這是一憾,後宜供奉,補齊三教之數。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是這裏的廟會。均非佛教諸神生日,而道教的五嶽之中嶽山神,後土娘娘,系是日生日,按當天廟會論,還是個道教廟會呢!
三殿諸佛,依依拜過,己是金烏西墜,太陽銜山了,我才依依不舍,告別了千佛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