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彙點訊 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安徽省科學技術廳聯合印發《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以“五大行動”爲引領,旨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方案有何亮點?江蘇在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有哪些先行探索?
國家戰略需求牽引,培育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
記者注意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動”放在《方案》首要位置,其中第一條就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該行動緊貼國家戰略需要,是落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該區域發揮更大穩經濟、提信心的必要手段。”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志表示。
《方案》強調,要打造示範引領創新平台、建設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協同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
江蘇先行探路,始于“足迹”,落于足下。近日,揚州市政府與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全面深化合作協議,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揚州)服務中心,合作建設專業研究所、發展企業聯合創新中心,聯合設立“揭榜挂帥”産業科創資金,聯合以“撥投結合”導入重大科創項目。
“揚州同省産研院的合作不僅是雙方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戰略開端,更是我省實施‘蘇中崛起’乃至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又一重要成果。”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楊小平介紹說,揚州主動承接省産研院各類創新資源,能更加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打造長三角産業科創高地。
高能級創新平台紮根江蘇,其集聚效應也正在顯現。8月28日,中國科技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科研中心正式開工,計劃5年內引進400名高水平人才,打造面向化學、生物醫學、機械電子、量子、信息等學科,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複合型科研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倪瑞表示,研究院將和蘇州醫工所和蘇州納米所密切合作,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共同推進,同時推進科研成果的産業化,推動地方産業經濟發展。
“江蘇是長三角地區高校數量最多、科研院所也相對集中的省份。創新要素齊備,這是我們的優勢和基礎。”李榮志說。
深度融合産業創新鏈,打造活力生態系統
如何促進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方案》提出數個舉措,例如加大科技聯合攻關協同力度、推動重點産業基礎高級化、打造配套産業技術創新平台、推廣科技成果惠民技術等。
潮湧千帆競,先行正當時。今年8月,工信部公示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任務入圍名單,江蘇産研院和長三角國創中心聯合創新中心共建企業——蘇州博思得電氣有限公司和體系內SIOUX研究所、蘇州醫工所聯合申報“高頻陡脈沖腦膠質瘤治療系統”項目入圍。
《方案》還指出,要營造更高效、開放、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要構建多主體協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深化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開放共享等。
江蘇水韻蘇米産業研究院研究的水稻“甯9044”和“甯9053”兼具優良的食味品質和早熟、灌漿快、高産等特點,適合在江蘇沿江、蘇南、上海周邊及安徽沿江單季晚粳稻區種植。江蘇水韻蘇米産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組建了“含山大米”全産業鏈發展的複合型科技特派團,與安徽省含山縣開展了跨專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全方位技術服務。
科技成果走出去,優質資源彙進來。江蘇諾貝爾塑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塑料管材公司,新産品需要研究特定PVC塑料管材的配方並提升性能。公司通過蘇州市研發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大儀網”)聯系到上海電力大學,獲得了科研儀器設備、專家技術團隊、專業化技術服務等科技資源,形成高性能PVC-0管量産化的改進工藝成型方法,完成了PVC-0管的開發和制備。目前,公司已成爲中國移動、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浙江聯通等單位的設備供應商。
“作爲創新載體,江蘇的制造産業鏈是完整的,完全有能力實現區域自循環。”李榮志說,營造創新生態系統,江蘇有“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曆盡千難萬險”四千四萬精神的積澱,也有蘇大強的樸實和奉獻。
融入全球創新合作,治理體系一體化
《方案》提出協同構建全球創新網絡。要構建多樣化國際科技合作渠道,共建共引高水平開放創新合作平台,並推進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5月,昆山高新區的“昆高新芯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設”項目獲首個蘇州市級海外離岸創新中心新建項目立項。海外離岸創新中心通過孵化海外科技項目、轉化海外科技成果、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在人才培養與交流、技術研發與合作、資本服務對接、企業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撐。據了解,至2022年末,蘇州將建設10家在岸創業基地,全球布局建設50家海外離岸創新中心。
此外,蘇州深時數字地球研究中心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旨在建立全球地球科學家共建共享的科研平台與基礎設施,有望成爲科技部批准啓動的首批國際大科學計劃。2021年12月,“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啓動了首個數字化科研基礎設施——Deep-time.org平台的建設工作,現已進入首輪國際測試階段,建設目標爲深時地球科學家的“一站式在線科研平台”。
《方案》還聚焦于加強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強調建立科研誠信協同機制、建立科技數據治理機制、建立健全跟蹤評估與區域研究機制,全面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此次由滬蘇浙皖共同研究出台的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方案求解了發展最大約數,是在科學分析各自優勢基礎上進行的差異化、目標性規劃,是以合作協同爲最大共贏的合作。此外,方案還搭建了共同體的四梁八柱,5個行動說清楚了共同體要素,也描繪清楚了具體行動方向。”李榮志說。
《方案》出台後,下一步,江蘇該如何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李榮志指出,一體化不是一樣化,首先要“靠”上去,要把共同體建設納入全省大盤子裏考慮,研究好政策,分析好差異,尋找好切口。然後“沉”下去,要切實轉變服務理念,樹立企業爲核心的創新理念,構建全省科技服務社會組織體系。最重要的是“闖”進去,要大膽嘗試,通過設立先行試點改革區來推動政策試驗和行動變革,建立負面清單和免責清單,解放大家的思想包袱。
交彙點記者 張宣 實習生 孫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