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
恰逢南洋中學建校125周年華誕
南洋校慶典禮
于10月16日舉行
▲ 10月16日上午,南洋中學舉行建校125周年慶典
▲ 王聖春等現任學校領導和南洋老校長們合影留念
▲ 徐彙教育黨工委書記姚黎紅(左二)和嘉賓代表交流
▲ 南洋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聖春在慶典上作主題演講
▲ 南洋中學現任黨政班子校慶合影留念
這一天,上海有很多喜事、紀念和慶典!如1964年和2003年的這一天,分別是我國第一棵原子彈試爆成功和首次實現載人航天(楊利偉成爲我國首位進入太空探索的航天員);東華大學和華東師大同天舉行了七十華誕慶典。同日,神舟十三號騰飛!
▲ 中國紡織工業人才的搖籃東華大學同日慶祝七十周年華誕
如果大家把這些盛世景象告知南洋中學的創始人王培孫,這位中國近現代卓越的愛國教育家應該是倍感欣慰的。校慶日發布了他的文集,彰顯了老校長的教育主張和對于國家發展的殷切希望。在他的主張和希望裏,有一個明顯具有時代痕迹的願景——實業救國。彼時上海,有識之士也在行動即以民族資本興辦實業,希望青年人才能夠經世濟民。
1896年即南洋立校這一年,上海誕生中國第一家針織廠——上海雲章襪衫廠由杭州商人吳季英創辦(廠址爲現虹口區的西安路78號)。主要設備有德國和英國制造的襪機和吊機,主打汗衫和襪子,聘請德國人主持技術和設備方面的事務。
▲ 上海最早的針織設備運行于1896年,南洋中學于此年創立
1902年吳季英病故,其後人繼續投資、擴展地基、增加設備,並改名景綸衫襪廠,以生産內衣爲主。1908年其生産的汗衫開始出口東南亞,是第一批出口的國産針織品。而後,以景綸衫襪廠、上海機器織布局爲代表的民族企業和南洋中學接洽,希望能夠合作培養企業管理、對外貿易和行業技術方面人才,企業提供見習機會。
王培孫校長欣然接受了上海紡織界的提議,在課程裏增加了實業和機械原理的內容;同時邀請紡織界頭面人物來學校演講,實施學子見習計劃。他的務實理念,和新中國第一代教育方針(教育與社會實踐和勞動生産相結合)相當吻合。後來,南洋中學相繼出現了好幾位積極影響中國紡織業發展的優秀校友代表,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代表:
1.
高敬基
▲ 南洋中學高敬基校友的大學畢業證書,現收藏于東華大學博物館
高敬基(1902-1982),浙江湖州雙林鎮人。1919年在南洋中學期間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同年秋季入學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現爲南通大學)。1923年成爲上海物華綢廠技師,後任美亞綢廠副總經理。1936年,上海37家工廠組成中國南洋商業考察團,他被推舉爲團長,曆時100多天,途徑馬尼拉、雅加達、新加坡、曼谷等市場,所到之處均舉辦國貨展覽會,深受僑胞歡迎。抗戰期間他拒絕汪僞政權拉攏,出走重慶任光大瓷業公司總經理,先後建立泸州和曲靖兩個瓷器廠以實業報國。日本投降後他回到上海,負責接收日僞在華東蠶絲公司所屬各廠。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1951年參加上海工商界赴朝慰問團,遇到了同爲南洋校友的巴金,一起上前線慰問志願軍指戰員。1956年,他任上海國際貿易公私合營公司副董事長。此後,還募捐創辦了雙林鎮圖書館。
2.
李培智
▲ 李培智,南洋中學1943屆校友,中國泰鬥級紡織印染專家
南洋中學1943屆校友,1923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47年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他投考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建國後任上海第六印染廠技術員、染色車間主任、計劃科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並由紡織工業部抽調去西安,參與我國自行設計的西北第一印染廠的籌建。
1960年調往陝西省紡織科學研究所任染化研究室主任,1974年調往蘇州棉布印染廠(現蘇州印染總廠)任總工程師,1986年參與深圳特區建設,1991年退休後仍然在蘇州擔任外銷紡織産品的國際化標准顧問工作。他解決了染色原料對棉布的侵蝕問題、對其他紡織材料的脆化問題、以及印染效果的持久性問題(俗稱不褪色)。他精通英語、德語、俄語和日語,爲行業文獻翻譯及國際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自己的專業論文也被多國翻譯,引起國際印染界的關注。
3.
宋芬迪
▲ 宋芬迪,南洋中學1952屆校友、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即現東華大學,爲上海著名紡織機械設備專家
1934年11月出生于浙江德清縣新市鎮,父親是綢莊店員。1949年從南洋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預科班,1952年9月升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紡織機械系。1956年8月畢業分配在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設計科工作,從此開始他獻身紡機設計、研究與開發的曆程。他從事紡紗機改進工作時,會征求一線操作者和勞模的意見,如從黃寶妹、裔式娟和楊富珍等傑出紡織勞模及其團隊經驗中,獲取真知灼見並形成科研突破點,不久就形成新生産力,取得明顯經濟效益。他聚焦環錠細紗機牽伸機械和新型紡紗機械研究,爲上海的紡織行業贏得了國際聲譽。
2002年起,他任上海市紡織機械研究所技術顧問,重點指導噴氣紡紗機的研究與開發。宋芬迪1985年被評爲上海市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1989年獲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
4.
趙一肩 蔣光鼐
南洋中學還有一位文武雙全的校友趙一肩,和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蔣光鼐是畢生的摯友。趙一肩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是十九路軍的一位少將旅長;蔣光鼐是十九路軍的前敵總指揮,都親臨火線,直接率部和日本侵略軍殊死較量。南洋校友趙一肩文筆精煉、落墨有神,戰鬥檄文就出自他的手筆。如他起草的《告淞滬民衆書》這樣表示:“甯爲玉碎而榮死,不爲瓦全而偷生!絕不使日兵在中國土地及淞滬萬國俱瞻的範圍,擾及我安居,損及我一草一木。否則,軍人殉國本分內事。此事此志,可以昭世界而信神明!”
他還創作《十九路軍對日戰歌》,歌詞慷慨:“拿起你的槍,快快走前方。和這惡虎狼,拼命的戰一場。我們受虧已不少,今天和他算總賬。沖過去!沖過去!炮彈兒,飛過來,莫回避!我們肝腦塗地也願意。只要報國仇,出了這口氣!”
在最後打贏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將士們的戰備條件很艱苦,包括缺醫少藥和缺少冬裝,他們的抗戰得到了南洋校友和社會各界支援。這是一場家門口的反侵略戰役,對南洋學子來說是心靈上的洗禮,他們接觸了抗日將士和中國共産黨組織,了解了蔣介石政府的對外鬥爭妥協性和對內鎮壓革命力量的反動性。1941年,南洋中學黨組織成型後,一方面組織骨幹、動員民衆支持新四軍,另一方面就組織棉布、藥品等緊缺貨源通過秘密渠道支援抗日根據地,最後迎來了抗戰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可惜的是,抗日英雄趙一肩校友沒能等到新中國的曙光,病逝于1946年的上海,遺願是衣被天下、居有所安和民以食爲天。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抗日戰友蔣光鼐完成了從將軍到部長的轉變。
1952年8月7日,蔣光鼐被毛澤東主席任命爲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任職長達15年(直到他去世)。毛主席當年強調說:“糧食、棉花、煤油,這是幾十年來入口貨的大宗,中國的外彙主要買這些東西。只有這三種東西靠自己,經濟問題才能徹底解決!”可見解決億萬人民的穿衣問題,已成爲新中國的國家意志和人民領袖的殷切希望。從此,南洋學子更關注紡織業的前景了。
10月16日,東華大學和南洋中學同時舉行校慶典禮。東華大學,是在蔣光鼐任紡織工業部部長時打下了全面發展的基礎。時爲華東紡織工學院,這就是新中國紡織工業、紡織機械設備科研和紡織對外貿易等人才的搖籃。
▲ 周文骞,南洋中學1948屆校友,後入滬江大學;參與滬江大學地下黨工作,迎接了上海解放。解放初期,在上海市學聯工作;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去杭州,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浙江省文聯副主席。90歲高齡的他爲晚報夜光杯撰稿,回憶鬥爭歲月。
除了從高中如南洋中學招收應屆生,還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直接從紡織行業勞模和骨幹中招收學員,但學制和學分一樣嚴格要求。其中,就有建國初期的全國勞模黃寶妹。
▲ 1958年黃寶妹在布拉格參加世界青年大會時的留影
黃寶妹當選全國勞模時,上海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社科院原院長王榮華教授還是一名紅領巾。他在最新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推出的《衣被天下上海紡織》一書的序言中說:“想當年,黃寶妹剛滿22歲,就當上了勞動模範。記得淮海路照相館的大櫥窗裏陳列著她的大幅照片,迎來了一片贊揚聲,甚至還迎來了不少求愛信。”但黃寶妹始終保持著共産黨員的初心和工人階級的本色,在多次獲得殊榮的背景下依然響應黨的號召——做有文化的勞模,成爲了東華大學的校友。
百年風華,90歲高齡的黃寶妹同志榮獲黨內最高榮譽即七一勳章。今年9月1日,南洋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聖春請到了黃寶妹奶奶來學校,親授新學期開學第一課。
▲ 主講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的全國勞模、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寶妹(中)在南洋中學留影
▲ 作者(右)出席南洋中學校慶系列主題活動中和學子代表合影留念
她親切地告訴同學們自己的奮鬥理想:讓每一個辛勤耕作的農民都有衣服穿,因爲農民解決我們的“飽”(糧食)、作爲紡織工人就要解決他們的“溫”(棉布);然後,根據經濟條件的進步讓全國人民都有好衣服穿,有各種各樣滿足自己需求的豐富選擇;同時,接續奮鬥讓新中國成爲世界紡織強國。她還向南洋學子介紹了自己在大學期間的不懈努力和進取,囑咐晚輩們一定要攀登科學的高峰,這是引領未來發展的國家核心競爭力。這講話也深深感動了我!
▲ 黃寶妹在家中接待南洋中學校友莊文聰和天平德育圈小記者葉紫辰
我告訴黃寶妹奶奶:中國紡織史冊和上海地方志中有兩位黃奶奶,即元朝的黃道婆和新中國的全國勞模、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寶妹;她們都是爲中華民族贏得世界尊敬的紡織英雄,皆因衣被天下而聞名于世。正逢百年風華,偉大的祖國正從古典紡織強國曆經近代的磨難,複興爲現代化世界紡織強國。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勝利騰飛,三位宇航英雄身著東華大學團隊研制原創的高科技宇航服——太空華服而征服了宇宙星辰!
▲ 東華大學團隊爲宇航員打造太空華服
這足以告慰所有的南洋先賢、東華前輩和民族英雄蔣光鼐、趙一肩。這中華民族的未來,更期待如今南洋學子接續奮鬥!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泠一(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圖 片 | 采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梁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