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蘋果在新加坡的濱海灣金沙店開業首日,路人聚在一起拍照
因爲疫情原因,雖然旅行計劃可能被擱置,你也可以假裝在某個新鮮的地方度過一個夜晚。“足不出戶行天下”欄目每周帶你神遊一個新地點,讓你在舒適的家中探索各地文化。
去了新加坡十幾次,我才終于愛上它,然而一旦愛上就是深愛。少年時代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時(從那裏直飛新加坡只需不到兩小時),新加坡在我眼裏只有光鮮亮麗的外表,我認爲這就是個膚淺且物質的地方。它就是個大商場,我想,規矩太多,個性不足。但後來,隨著我不斷回到那裏,我有意摒除成見,開始注意到其他東西。很快我就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太多。
左起:星耀樟宜機場裏的彙豐銀行雨漩渦;一位顧客在以設計爲導向的生活方式商店Supermama浏覽商品
這裏有色彩柔和的19世紀臨街店鋪,整齊排列在閃閃發光的公寓樓之間。穿梭于這個城市國家時——這很簡單,多虧了運轉良好的公共交通網絡——我迷上了露天的攤販中心,這是一種規範化的街頭美食市場,只用幾美元就能讓你吃到這輩子最棒的一餐。我驚歎于這座城市的多樣性,不同民族——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集。我愈發著迷于新加坡那著名的、有時過于簡化的白手起家故事:一個漁村如何成爲了國際大都市。
曆史悠久的小印度區裏的臨街店鋪。
而如今,就像任何對著一盤香辣蟹埋頭大快朵頤,或是在暖和的下午看著集裝箱貨船駛離口岸的人一樣,我懷念那裏的生活。幸運的是,只要在廚房裏忙活一陣,讀幾本書,再花點時間看看電視,總有辦法能讓你感覺自己在獅城度過了一個晚上。
弄杯飲料
自100多年前著名的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創造了“新加坡司令”(Singapore Sling)以來,新加坡的雞尾酒界有了長足發展——盡管旅遊指南仍然鼓勵遊客花20美元買一杯普普通通的雞尾酒,顯得非常落伍。不如試試新加坡更現代的調酒師們富有想象力的創作。薩莎·維吉德薩(Sasha Wijidessa)曾是新加坡屢獲大獎的地下酒吧Operation Dagger的經理,現居哥本哈根的她想要嘗一嘗家鄉風味時,總會調一杯她自己的發明——“Annin Nai”。它由杏仁奶、桂花幹和烈酒混合而成,靈感來自她小時候吃的杏仁果凍甜點。“調制和享用這杯酒讓我充滿懷舊之情,”維吉德薩說。
左起:炒面;鄭春茂的班蘭戚風蛋糕;新加坡紅燒鴨。
做自己的小販
好吧,好吧;我們不是說你可以靠學習食譜來重現幾代人累積的美食知識。但至少你可能找到這座城市的烹饪精神,這裏人們對雞肉飯和肉骨茶(讓人恢複元氣的豬肋排湯)小攤的忠誠,就和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對球隊才會有的忠誠一樣。在做法相對簡單的食物中,《紐約時報》烹饪版推薦炒面。如果你覺得技癢,還可以做這道紅燒鴨。但要注意的是:光是看食譜就會讓你垂涎三尺。
新加坡著名美食博客ieatishootipost的作者鄭春茂(Leslie Tay)博士說,談到新加坡的融合美食,就不能不提到班蘭這種生長在東南亞的芳香植物。“它相當于我們的香草豆莢,”鄭春茂博士說。“班蘭的香氣爲我們的大部分甜點增添了一種微妙但又明顯的香味。”他告訴我,他博客上最受歡迎的食譜就是他精心研制的班蘭戚風蛋糕,這是一種口感輕盈松軟的甜點。爲了做好這種蛋糕,鄭春茂博士查閱了古老的食譜書籍,並向新加坡無數廚師和面包師取經。他說他在第30次嘗試的時候終于成功了。
一處攤販中心的食客。
或者幹脆通過間接方式享用
如果我說的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請原諒我,但任何想要感受愛上新加坡味道是何種體驗的局外人,都必須從獅城的超級粉絲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說起。這位變身環球旅行家的大廚在2018年去世前曾多次流連新加坡。但在2008年《波登不設限》(Anthony Bourdain: No Reservations)的一集節目中,你可以看到他真正領會了這座城市的魅力,因爲他了解在新加坡,吃飯是一種全民娛樂。“如果你喜歡美食,”波登一邊品嘗琳琅滿目的小販菜肴一邊說,“這裏或許就是世界上最棒的地方。”
想通過專業眼光了解這座城市的烹饪遺産,可以觀看Netflix上《街頭美食:亞洲》(Street Food: Asia)講述新加坡的一集。這集節目講述了小販們的生活,隨著年輕一代遠離小販行業,他們努力保護面臨失傳的家族秘方,中間還穿插了對誘人的小販菜肴的描述。
左起:《情牽拉面店》、《消失的膠卷》和《父母不在家》的劇照。
通過電影觀看這座城市
從電視轉到電影——但先暫時停在美食一會兒——時報電視評論人麥克·黑爾(Mike Hale)推薦新加坡導演邱金海(Eric Khoo)執導的《情牽拉面茶》(Ramen Shop)。片中一個年輕人去尋找家傳的肉骨茶食譜。在這個過程中,影片探討了身份認同與美食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二戰期間日本占領新加坡的曆史。不過,影評人本·肯尼斯伯格(Ben Kenigsberg)表示,這部電影說到底主要講的還是美食:“它只需要你的胃口。”
談到新加坡在電影中的作用,就不能不提到《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這部根據凱文·關(Kevin Kwan)的小說改編的大片描繪了新加坡最頂層1%的群體。但是,雖然電影很有趣,但它並沒能捕捉到新加坡大多數人的生活。因此,黑爾提到了小成本的戛納獲獎影片《爸媽不在家》(Ilo Ilo),它講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個新加坡中産家庭和爲他們工作的菲律賓女傭的故事。《紐約時報》中國記者、現居新加坡的本地人黃瑞黎也認爲,這部電影可能是傳達這座城市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
“我離開新加坡已經10年了,新加坡電影總是讓我有回家的感覺,”她說。“我喜歡那些90年代的場景,因爲它讓我想起童年時的新加坡。”除了《爸媽不在家》,她還推薦《消失的膠卷》(Shirkers),這是一個女人尋找消失的電影膠片的真實故事。
濱海灣花園的雲霧林穹頂。
了解(真實的)新加坡故事
在新加坡享受時光——無論是親臨其境還是間接體驗——一部分魅力在于更細致地了解這個城邦國家的曆史。這意味著要超越既定的“新加坡故事”——它只是描繪出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的美麗表象。劉敬賢(Sonny Liew)令人拍案叫絕的漫畫《漫畫之王》(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很好地介紹了新加坡迅速崛起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因素——地理、殖民主義、一黨制。它講述了虛構的漫畫家陳福財從殖民時代到今天的故事,描繪了這個獨立國家的起源故事,遠遠比政府長期以來的敘述更爲複雜。作家和漫畫家劉敬賢熟練地在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進行切換,每一種都是在致敬不同的漫畫大師,提供了看似複雜的政治分析、未被挖掘的曆史和各個時代的城市交通快照。書中的場景引人入勝,感覺好像不但穿越了大洲,還穿越了時代。
左起:濱海灣金沙購物廣場;Symphony Loo的酒吧經理在調制雞尾酒;濱海灣花園的擎天樹
參加虛擬觀光團
要想與城市脈搏保持同步,散步是最好的辦法。若要退而求其次,那就試試虛擬觀光吧,就像Everyday Tour Company的P·S·楊(音)每周五在線上舉辦的那種。雖然楊女士的城市觀光路線大致是基于《摘金奇緣》,她說,你不必是這部電影的粉絲(甚至不需要看過它)也能欣賞新加坡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