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三代人接力捐資助學,桃李遍天下。
文丨華商韬略 張香雪
97歲的陳經綸老先生,走了。
他生于中國香港,學于香港,經商于香港,並非巨富,但在捐資助學方面卻是不求回報的大手筆,早早就成爲“中國最具影響力百位慈善人物”。
他捐資建立的“陳經綸中學”,培養出了郎平這樣的世界級名人。
他來自“米業世家”,是25歲就執掌家族事業的“米業大王”,但他位于香港的辦公室卻顯得有一些擁擠,這與遍布全國各地的陳經綸中學的漂亮建築反差很大——他節衣縮食,連落在飯桌上的一粒米也不舍得丟棄,沒喝完的礦泉水也不會扔掉,文件用紙甚至是過期賬目材料的背面。
他被認爲是一個既會賺錢,又會花錢的真正有本事的人。
【中學未畢業的“米業大王”】
用現在的眼光看,陳經綸很小就成了“社會人”。
他1925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江門新會,自幼就隨父親打理家族生意。
1941年日本侵入香港,到處都是兵荒馬亂,還未中學畢業的陳經綸,被迫中斷學業進入社會,幫助父親操辦家裏的米業、建築業生意,當時他才16歲。
在這之前,他出自殷實家庭,是妥妥的“富三代”,上學之余喜歡開摩托車、騎馬、玩水上滑板,甚至是開小型飛機和遊艇。
他才藝頗多,能吹薩克斯和黑管,並擅長拍照。
那個時候他和衆多同學一樣,理想就是考上香港最好的大學,再去美國或者英國留學,然後成爲工程師或者律師——但他的理想職業是飛行員。
不過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他和他的家族命運,都被徹底改變了。
工地上的生活和學校完全不同。
但陳經綸適應得很快。
他雖然是老板的兒子,但吃苦肯幹,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穿梭在磚瓦堆和腳手架裏,並且還遠赴澳洲、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
不僅僅是力氣活,他在追求知識方面同樣也以善于鑽研著稱,在那個漢字難以錄入電腦的時代,他居然設計中文電腦打字程序,並研發出了“陳氏中英電腦打字機”。
25歲時,他的父親陳瑞祺病逝,他正式開始接掌家族生意。
雖然從小並未生活在大陸,但這不妨礙他有一顆“中國心”——作爲米業大王,他通過自己的行業支援國家建設——他是第一個從中國內地進口大米的米商,同時還鼓勵和介紹其他米商也從大陸進口大米。
這個舉動,一度讓內地大米占據了香港大米市場多達65%的份額。
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內地大米在香港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這時陳經綸又積極向內地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包括改良米質等。
談到香港回歸以及中國的未來,他說這是給中國人爭氣的一件事,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香港的成就是中國人自己幹出來的,未來中國必定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正是出自于這片赤子之心,陳經綸很早就開始在大陸捐資辦學,而且他辦的學校都已經成爲當地的名片。
【不一樣的“陳經綸中學”】
2014年3月,世界權威科學雜志《自然》(Nature)發表的一篇文章,反映了北京陳經綸中學的學生們領銜參與北京地區開展飛行項目的經曆。
這篇文章據此認爲,中國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正在越來越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
公開資料顯示,這所最早由陳經綸于1989年出資改造的知名學校,其學生參加的項目合作對象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知名機構。
這正是陳經綸希望看到的——他的學校總是以特色教育聞名。
爲了北京的這所陳經綸中學,他從香港聘請工程師參與圖紙設計,經常親自戴著安全帽進入工地考察建築品質,並且細節到了噴水池、垃圾箱的程度。
他只要來北京,往往一下飛機就來到這個學校,但是不進校長室,而是直接到工地查看工程進展。
有一次他剛要搭飛機返回香港,突然想起學校的某件事需要處理,就在距離登機只有幾個小時的情況下,打車返回工地查看處理。
這讓陳經綸中學成爲整個北京市較早具備現代化辦學條件的完全中學,也成爲“經綸教育品牌”的名片。
陳經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富豪榜500強之一,他的基金會也不是實力最強的,捐款總額甚至也不是最多的,但是在捐款數額占個人資産總額的比例方面,他是最高者之一,而基礎教育方面,他的投入同樣名列前茅。
他投身其中,並且樂此不疲。
和陳經綸交談過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只要提到他所辦的那些學校,他馬上就會變得非常興奮。
曾經有一次,有人提到位于杭州的“陳經綸少年體育運動學校”,陳經綸馬上高興地大喊:“冠軍搖籃!冠軍搖籃!”
據說在遊泳界有個說法,即“中國遊泳看浙江,浙江遊泳看杭州,杭州遊泳看陳經綸”——這是冠軍搖籃,也是中國遊泳的“黃埔軍校”。
所以只要陳經綸到達杭州,第一件事就是要去這所學校,看看學生和教學設施是否完備。
對于自己家鄉新會的陳經綸中學,做過建築行業的他更是親自設計——圖書館造型設計成了“墨水瓶”狀,校園中的草坪實際上是一幅中國地圖,10米跳台被設計成了三角形船帆,寓意“直挂雲帆濟滄海”。
值得一提的是,他捐資建的學校,並不是建完就完事了——有些學校建成後,他甚至還承擔了辦學經費和日常開支。
有一次他到廣東某地捐資建學,原計劃捐資20萬,但看到當地學校條件差、經濟也比較緊張,捐資金額直接變成了200萬。
他爲什麽如此熱心教育?
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在外經商過程時看到有些國家能夠在二戰後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爲大力發展教育,所以也認爲教育和科技是讓家鄉乃至國家發展起來的必由之路。
但另一方面,陳經綸辦學,也是家族傳統。
【爲民建鄉,爲國樹人】
陳經綸的祖父陳澄波最早是一個農民,適逢亂世滯留湖南時,新會老家的人吃豆渣度日,在窮怕了之後先是在佛山做雜工,第一年的薪水只有每月2元,後來到香港後在米店繼續打工,以待人熱情且善于經營成爲掌櫃長達7年。
後來,他開始自己做大米生意,與同鄉合辦米店,家境逐漸殷實起來,生意甚至做到了越南,除了在老家置辦30多畝田産外,還在澳門和香港置業。
在香港站穩腳跟後,陳澄波開始幫助親友,其中就包括開辦夜校掃盲、普及教育。
到了陳經綸之父陳瑞祺這一輩,他經過十多年打拼後,成爲“香港米王”,不但入股“東亞銀行”,還購置了兩艘輪船,往來于越南和香港之間,並在澳門、廣州、越南購置大量地産,其中在澳門就購置了幾十處商鋪。
生意做大的同時,他也幫助老弱,接濟窮人,並從1919年就開始辦教育,到了上世紀30年代左右,陳瑞祺在自己的老家新會,修建了多達20所學校,在校學生超過4000人,均免費就讀。
陳瑞祺爲這些學校每年支出超過5萬港幣。
陳瑞祺臨終前,叮囑自己的兒子要爲家鄉做善事。
陳經綸不負所托。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受到沖擊的情況下,陳經綸通過從香港寄錢的形式,支付家鄉兩所小學的教師工資、辦公費及其他開支,讓學生免費上學。
待改革開放國門一開,陳經綸就趕回多年未回且條件很差的家鄉——房間裏沒有空調、蚊子很多,政府請他吃飯時蒸的饅頭又黃又硬——這是一個落後的地方。
但他決定做點什麽,以促成一些改變。
1982年,陳經綸捐建了老家新會的僑聯大廈和一個輪渡碼頭,還爲四川遭遇水災的災民捐款10萬元人民幣。
1983年,他又捐建了變電站,以及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
後來他的捐贈又擴大到了馬路、醫院、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
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人肥,肥層皮,大家肥,才算肥”。
從他的祖父陳澄波開始算起,再到陳經綸,三代人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時間跨度長達100多年。其中陳經綸從改革開放以來,捐資助學金額超過1億港元,而且從未要求任何回報。
爲民建鄉,爲國樹人。
但在國家榮譽之外,說到底,在自己的世界裏,他不但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個孝心滿懷的人。
作爲兒子,一年365天除了出差之外,陳經綸每天上班前都要給母親請安,半個世紀,天天不辍。
這就是陳經綸,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實業家。
在小家裏,他對父母一片孝心,而對家鄉和祖國這個“大家”裏,他有一顆赤子丹心。
這讓他在中國大地上刻下了名字——以他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也有人說,他的一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俯仰天地間,是個好人。
陳經綸先生一路走好。
【參考資料】
[1]《陳經綸:情懷鄉邦,澤被鄉裏》源流 成勇
[2]《讓祖國下一代“滿腹經綸”》中國統一戰線 張潤生
[3]《陳經綸傳》史學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