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華僑,作爲特定曆史時期的愛國群體,自辛亥革命至今,爲中華民族奮鬥超過百年,寫就了一部偉大的歸僑史。歸僑史既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嘹亮凱歌,也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于奉獻的精神縮影。
印尼歸僑黃書海正在閱讀《歸國華僑史料叢書》。 (受訪者供圖)
時光荏苒,老一代歸僑正走入曆史,搶救其史料尤爲迫切。7月26日,《歸國華僑史料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北京篇第三、四卷舉行首發式。該書通過講述衆多老歸僑、老僑眷的親身經曆,生動反映了歸僑僑眷獻身祖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史實,譜寫了一曲歸國華僑的赤子壯歌。
小個體見證大時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在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先達市,華僑都沉浸在熱烈喜慶的氛圍中,大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呼“從此中國人可以揚眉吐氣了”“我們再也不是海外孤兒了”……
已至耄耋之年的歸僑黃書海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在他的講述中,這一幕曆史性的場面恍如昨日重現,那種激動、亢奮之情仿佛永遠揮之不去。
黃書海祖籍廣東,出生于印尼先達市。1951年投身印尼華僑教育文化新聞事業,曾任當地華僑學校校長和華僑報社編輯記者。1954年調入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工作,參加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等重大外交活動。1963年調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主管印尼業務。1991年赴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
據黃書海回憶,先達當時被稱爲“印尼的延安”。1942年初,日軍攻占新加坡,郁達夫、巴人、胡愈之等革命知識分子流亡到蘇門答臘島,團結華僑青年組織了反法西斯同盟和華僑抗日協會,“我的幾位老師參加了華僑抗日地下組織,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我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一名華僑青年到大使館的一員,黃書海精神爲之一振。“大使館的牆外是印尼社會和華僑社會,牆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能夠來到這裏接受黨和國家的培養教育,有機會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融入到這些重大曆史事件中去,我備感幸運、倍加珍惜。”
“我們這一代歸國華僑,最感恩的一是新中國,二是共産黨。”黃書海動情地說,“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提高了海外華僑華人的地位,也改變了許多像我一樣的華僑青年的道路。上世紀50年代,我的許多同學紛紛回到祖國。新中國就像一塊‘大磁鐵’,把散落在世界各個國家的華僑華人吸引回祖(籍)國的懷抱。”
從第一卷開始,《叢書》輯錄了百余位像黃書海一樣的老歸僑,忠實記錄了他們與新中國風雨同行的一生。歸僑,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永葆愛國的初心,他們作爲時代洪流中的小個體,見證著大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小群體發揮大作用
除了歸僑的個體回憶,《叢書》還收錄了許多群體性史料,如《新四軍中的華僑兵》《親曆開國大典的一群華僑青年》《回憶41名印尼華僑小英雄光輝事迹》等。
《叢書》第四卷《星火僑魂》,將1919年五四運動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期間,對中國革命産生一定影響的已故歸僑革命先驅人物,以一人一文的形式對傳主進行較爲全面、系統的介紹。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過的地方大多人迹罕至,饑餓、疾病、疲勞,常常使得紅軍指揮員的體力達到極限。對軍情、民情、地形的不熟悉,敵人的一再圍追堵截,讓紅軍危機四伏。偵查工作充滿危險,大部分時間或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之中,或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裏潛伏,毒蛇猛獸隨處可遇。”
這是書中描繪的紅軍長征路上場景。作爲萬裏長征隊伍中的“華僑兵”,緬甸歸僑蘇靜的重要任務就是爲整個軍團探路,他爲中央紅軍繪制的路線圖達數百張之多。別人走了一遍的長征路,蘇靜要先偵查走個來回,再跟著走一遍,實際走的距離是別人的3倍。
長征隊伍中的“華僑兵”,還有菲律賓歸僑、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子芳,日本歸僑、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廖承志,新加坡歸僑、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教導師三團政委莊田等人,他們與蘇靜一樣,曆經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曆史階段,以其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精神,前赴後繼、不畏艱辛、任勞任怨,爲祖國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叢書》按照傳主本人與這一曆史時期某一事件的關聯,把其歸納爲9大類,除了萬裏長征隊伍中的“華僑兵”群像,還有歸僑黨建先驅與早期軍事人物、歸僑早期工運先驅與革命活動家、八一南昌起義中的“華僑兵”、南粵赤子農運先鋒、瓊崖蘇區“華僑兵”、閩南紅三團中“華僑兵”、八閩烽火“華僑兵”以及附錄香港海員、工運領袖等8個部分,真實地記錄了歸國華僑的英雄事迹和革命一生。
小故事凝聚大國魂
《叢書》由北京市僑聯及僑務社團和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編撰,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和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提供了部分歸僑的原始資料。
“1957年,我初中畢業後從印尼回到中國。因爲父輩曾在僑務系統工作,所以我對僑界非常關注,這套叢書也與幾位老歸僑一起醞釀已久。”發起人之一、北京離退休僑務工作者聯誼會前會長肖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歸僑在不同時期的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但他們的事迹卻鮮爲人知。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華僑華人的群體應該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有關他們的史料工作應該有人來做。”
整理歸僑史料、傳承歸僑精神極具曆史和現實意義。《叢書》第四卷《星火僑魂》副主編、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理論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認爲,中國歸僑史是一部愛國的革命與奮鬥史,編撰整理歸僑史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史料參考價值,而且在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上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收集整理歸僑史料彙編成冊,是希望通過衆多歸僑僑眷的親身經曆,展示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事實,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繼往開來,同心奮鬥,傳承和發揚華僑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巫秋玉表示。
北京市僑聯黨組書記趙宏生在《叢書》首發式上指出,爲僑撰史、爲僑立傳,不僅是爲了紀念,更重要的是將老一代歸僑的愛國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代代相傳。它不僅是一段曆史,更是一曲凱歌,每一篇都非常生動,不僅見事、見人,更見精神。
近年來,各地僑務部門、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和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一直都很重視歸僑史料的保護和搶救工作。中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所派研究人員前往廣東、福建、廣西、海南、天津、湖北、山西、吉林等省區市采訪近500位老歸僑,出版了10本歸僑采訪錄,爲歸國華僑鑄就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