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作品:姚正華《紫氣倩影》81*81cm
姚正華大師靠勤奮自學成才,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姚正華大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雕刻技法日臻圓熟。在繼承傳統木雕技藝的基礎上,他大膽汲取其他藝術的精髓,賦予傳統工藝以更多的現代審美意味,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了衆多的木雕精品,設計、創作的木雕作品有屏風、壁挂、條屏、燈具等實用系列10大類200余個品種。
東陽木雕,在浙江東陽有著悠久曆史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東陽曆來是能工巧匠雲集之地,有“百工之鄉”之稱譽。被譽爲“東陽幫”的木雕建築工匠群體,其手藝祖輩相傳,形成了鮮明的精細雕刻獨特風格。
俄羅斯作家果戈理說:“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英國紳士英魯士.柯素普在《建築通史》中寫道:“民間的建築好像圍著桑樹唱出來的民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中國學者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寫道:“至今爲止,世界上真正實現過建築設計標准化的只有中國的傳統建築。”
館藏作品:徐經彬《梅蘭竹菊》83×52×4 cm
木雕《梅蘭竹菊》設計成爲張開的四面折扇,作品充滿含蓄的文人氣息。雕刻主要運用薄浮雕技法,同時借鑒國畫留白處理,使得畫面清新、細膩。背景以木仿竹簡做效果,並在表面雕刻古文字,使得作品不僅主體精細耐看,背景也在襯托畫面的同時不失看點。
館藏作品:陸光正 《取經》 56×18×68cm
東陽木雕的題材內容多爲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畫面設計與傳統的中國畫白描一脈相通,圖案裝飾豐富而有變化。《取經》即以《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的故事進行創作,選用椴木、花梨木作爲原材料。“佛國”的樓宇雕刻極爲細致,體現了多層疊雕的立體感和豐富性。
確實,當我們走遍整個浙江大地,欣賞那些曆經滄桑的老房子上留存的東陽木雕,驚歎木雕作品絕對是中國民間雕刻中的一個傳奇。過去的美好,就像消逝的美人,縱然挽斷羅裙也留不住。文明一直都在進步,傳統的韻味卻在風吹雨打中淡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以圖爲主,以史爲綱,記錄一份祖國的文化遺産,不至于使其湮滅。
東陽木雕,又稱“白木雕”,至今已有千余年曆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爲“國之瑰寶”。中國古代木雕裝飾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建築木雕工藝也有3000多年的曆史。建築木雕是依附于木結構建築的裝飾雕刻。這種裝飾雕刻是緊密結合木構架組合和構件形狀,利用木材本身質感進行雕刻加工的。
館藏作品:馮文土《秋實》80*80cm
館藏作品:黃小明《神通圖》50.5×76.5cm
作品《神通圖》從中國傳統雙面刺繡中獲得形式,從中國最脍炙人口的道家傳說“八仙”中獲得主題,采用雙面異形透空雕的綜合技法。每面四個人物的空間布局,是作品成功關鍵所在。爲此,作者對世俗的“八仙過海”傳說進行改良,使仙人從海上“著陸”山中,從而爲人物的空間布局找到了支撐。正面,張果老騎驢緩行,韓湘子倚松吹笛,呂洞賓與藍采和駕雲而行;輕轉面畫,可見曹國舅伏松而眠,鐵拐李拄拐而立,何仙姑與漢鍾離則于雲端俯視。所有人物均正反兩兩相對,充分利用對方造型獲得存在,既生動傳神地表現了主體,又讓作品堅固耐用,充分體現了神話故事中八仙的獨特魅力。
東陽木雕原材料的種類主要以香樟木松木、山白楊爲主,也有柏木、紅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雲杉、紅豆杉、台灣松木的。東陽木雕的藝術作品一般不加彩繪 ,多用本色透明清漆塗罩,以保留白木的天然本色,使人們能更好地欣賞雕工的高超技藝。東陽木雕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宋代東陽木雕已經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被廣泛應用于印染業和印刷業。至明代臻至金純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裝飾手法,並逐步發展爲木雕的著名産地。主要制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院、園林、住宅等建築的木雕裝飾。
館藏作品:吳初偉《凝春》45×53×12cm
《凝春》爲動物與花卉場景結合的木雕作品,屬東陽木雕,但其表現技法又與傳統東陽木雕有些區別。這件作品主要以高浮雕、圓雕爲表現手法,尤其主體梅花鹿群部分使用镂空圓雕最爲出彩。
作品采用焦點式取景構圖,大致可分前、中、後三層景象,前景以山石爲主再配以雲霧,中景爲作品主要表現部位,八只梅花鹿組成的鹿群中,以中間兩只較大的鹿爲主角,其余六只圍繞在側,生動活潑,或立或坐,憨態可人,如意祥和。鹿群旁樹木花草圍繞,鳥兒飛翔于空中,氛圍和諧。後景簡略以淺浮雕刻出些許草木和雲霧,襯托中景的同時與前景呼應,弱化的背景也使得空間更加深遠遼闊。 整體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點明了凝春的主題,是作者動物花鳥類作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館藏作品:吳初偉《春戀》55×48×18cm
《春戀》作品選取整木做爲原料,通過圓雕、浮雕、半圓雕、淺刻等多種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采用花鳥題材,構圖飽滿生動,中心一對鳳凰神態生動、相對和鳴,表現了春戀的主題。同時周圍三組鳥兒動靜得宜,成雙成對圍繞其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後景花卉樹木襯托著前景的鳳凰,作者將整體設計成愛心形狀,背景爲一輪圓月,起到紐帶作用,不僅讓作品的各個元素統一聯合起來,同時也寓意美好的“春戀”能夠像春天一樣絢爛多彩。
東陽地區現存明代古建築40余處,花工最多,雕刻最爲精致的是建築上的雀替,多爲深浮雕。這一時期的雕件造型粗犷奔放,布局和諧,內容豐富,雕工多樣,技術娴熟。清嘉慶、道光年間,東陽木雕進入了鼎盛時期,雕刻形式由簡入繁,由粗到精。其中故事題材作品居多,作品內涵豐富,雕刻畫面日趨複雜,結構布局和諧統一、主次分明。深浮雕多層次镂空,淺浮雕刻畫精細、層次分明。
館藏作品:馮文土 《漢宮秋月》 60×90cm
“漢宮秋月”原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爲崇明派琵琶曲。而這幅《漢宮秋月》將樂曲的神韻用木雕形象地展現出來,宮女衣飾飄逸,技藝不凡,但神情黯然,內心惆怅,琵琶女甚至試圖在掙脫宮廷的束縛,追求自由之感躍然“木”上,甚是傳神。
館藏作品:施德泉《三羊開泰》42×21×11 cm
作品《三羊開泰》刀法優美,技術純熟,寓意吉祥。在遵循古老雕刻技藝的基礎上,施德泉運用東陽木雕的技法和技藝,特別是東陽木雕平面浮雕技藝中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及線面結合的造型技巧,將界面的藝術形態和神韻用木雕語言表達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穿梭于枝桠間的小羊“脫殼而出”,一鑿一鏟間傳遞著大師對工藝的追求。
清朝末年國勢衰落,促使東陽木雕轉向商品性,工藝品、箱櫃、家具行銷海內外各地。生産也由農村走入城市工廠化生産,從業者逐漸居多。抗戰內亂時期,東陽木雕行業一度凋落,許多藝人被迫遷居香港,新加坡解放後,黨和政府把流散各地的木雕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由當時的幾十人發展到今日數千人之衆,雕刻産品也發展爲七大類三千六百多個品種。
館藏作品:徐土龍《梅蘭竹菊四君子》120×64cm
徐土龍是東陽花鳥木雕的代表性人物,擅長對花鳥題材作品的設計制作,他繼承傳統,並勇于技藝創新。他制作的花鳥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突出氣韻、結實豐富,變化多姿、以瓣肥葉厚的藝術特點,富貴大氣的四季花卉,神韻獨具,自成一家。 梅蘭竹菊人稱爲“四君子”,是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梅蘭竹菊四君子》構圖完整,錯落有致,雕工精美,准確表現了四君子“傲、幽、堅、淡”的品質特性。
館藏作品:馮文土《美女》四條屏60×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