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教育發展的目標: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爲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
《教育家》雜志繼2019年進行“省域教育現代化”專題策劃報道後,于2020年再次開啓“市域教育現代化”重大專題報道,2021年持續推進專題報道,展現城市前沿的教育理念,探尋城市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繼濟南、甯波後,《教育家》推出廣州市的教育現代化解讀。
江海穿行的城市,總有一種開放的氣魄和寬容的胸懷,讓更多人願意爲它駐足停留。廣州,就是這樣的城市。
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海邊眺望廣州,又會生發怎樣的感慨?
三月的廣州,木棉花和三角梅開得絢爛。隨著如織的人流,行走在廣州不同口音雜混的大街小巷,才知城市的包容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親切和隨和。廣州有屬于自己的“城市美學”,其不僅體現在現代的高樓大廈,更體現在巷陌人家似曾相識的煙火生活。在薄霧籠罩的清晨,珠江上的貨輪在眼前緩緩行駛,船尾的水痕越蕩越開,一夜沉靜後的城市又開始喧囂起來。而在夜晚,當燈光點亮珠江,城市的繁華和美好從岸旁的萬家燈火裏透出來,那是一種溫暖和友好的氣息。在高樓林立處和一個個城市社區裏,不同類型的學校掩映其中,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這裏拔節生長。教育讓生命無限延伸,同時也給這座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在廣州經濟發展煥發持續活力的背後,是無數人對這座城市選擇的結果,而在培養“人”的教育領域,廣州有著開創性實踐。廣州教育在與各種社會關系的互動中,其行動導向非常清晰,城市發展到哪裏,教育就先布局到哪裏。爲了更好地發揮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廣州的基礎教育在城市發展中始終保持先行一步,如科學布局城市教育空間、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實施城鄉聯動集團化辦學等,在服務人口集聚和引導人口聚集兩條路徑上最大化彰顯教育功能。
“十三五”期間,廣州秉持“爲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推動各項教育事業取得了新成就,被評爲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11個區均成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廣州對教育的認知和行動,在于其以前瞻性的眼光系統審視和思考城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並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充分汲取城市曆史上形成的優良教育傳統和文化精髓,以及國際和國內好的、領先的教育經驗,動態協調城市各類學校的相互關系,使教育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更爲緊密,並能互爲支撐、同頻共振。
站在新的節點上,廣州教育面向未來,科學規劃,在理念變革、制度創新、方法技術創新等方面努力探索,正在用包容而開放的精神,推進城市教育現代化建設。
一座城如何讓選擇它的人安心?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常住人口超1500萬的廣州,便會體會到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人來到廣州,他們工作、生活在城市的空間裏,給城市文化和教育帶來了廣泛影響。尤其是教育,如何適應城市因人口流動帶來的變化,以及城市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廣州教育用一種寬廣而包容的教育觀,肩負起了超大城市的教育責任。
那麽,一座城如何讓選擇它的人安心?廣州教育用實際行動做好了诠釋。
廣州作爲千年商都,商業發達,民營企業、家庭作坊遍布,廣州的教育理念比較開放,對孩子的教育相對寬松,廣州並非是偏智育而輕素養培養的城市,分數不是唯一的指標。人們對教育普遍有這樣的觀點:人生並非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條路,考不上大學還可以做生意,人生有多條路可選擇。民衆對教育豁達的態度,使廣州教育相對從容、平和。但近幾年,隨著“雙子星”深圳教育的加速度,給廣州教育也帶來了影響,這考驗著廣州教育的定力。
整個采訪過程,記者明顯感受到“五育並舉”在廣州不是口頭上的宣傳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樹成樹,讓花成花”的教育觀,深刻地影響著城市教育生態,正是這種對孩子成長的寬容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體現了廣州教育深層次的包容。
廣州教育的包容,還體現在對來穗隨遷子女大度的接納。廣州對于人的到來,是敞開大門的,選擇廣州的人群多樣,除了國內其他地區人員,還有許多港澳及外籍人員,解決這些人員子女讀書的事,成爲廣州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工程。
廣州規劃建設和審批設立了各種類型的教育機構,並加大城市基礎教育學校改擴建力度,使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權益得到保障。數據顯示,2020年廣州解決符合條件的來穗人員隨遷子女就讀義務教育初始年級的比例達81%。廣州教育局局長陳爽對來穗隨遷子女入學有著這樣懇切的話語,“廣州的隨遷子女在我們義務教育150多萬在校生中占比達40%,只要辦了居住證,就能在廣州上學。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太重要了,父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們希望把孩子留在父母身邊生活學習”。
一座城的發展,不能僅盯著冷冰冰的數據,而是要溫暖活生生的人。廣州對人的包容,在教育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選擇一座城市是有期待的,其中對教育的期待是重要因素,廣州教育用公平、溫情和包容,給予了選擇這座城市的人一種安穩。
一座城市能容得下多少所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提出“老城市新活力”,老城廣州正用實際行動講述新故事。廣州在建設最優城市系統的方法論層面,沉澱了豐富的城市發展基礎理論和實踐經驗,也爲我國的城市發展提供了現實參照。
廣州的城市形態特征,從個人到社會秩序所凸顯的也是一種寬厚的包容和開放的流動,多種不同産業集群彙集于此,使城市發展在專業化基礎上更加多元化。但不可忽視的是,盡管廣州GDP城市排名全國第四,産業體系較爲完備,同樣也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夠、科技創新能力和領軍人才不足的問題。
隨著廣州“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戰略目標的提出,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新體系的整體提升,已成爲當下廣州城市發展的核心。在這個城市發展背景下,大學作爲知識、資源、要素充分流動的場域,科研創新與生産活動在這裏湧動,經濟增長的現實問題研究和前沿領域研究在這裏互爲關照、不再狀若鴻溝,青春的生命在這裏飛揚……大學強化了技術共享、産業匹配和知識學習的本地化需求,同時也能提高城市的創新創造水平,助力城市發展,這或是廣州加快大學建設步伐的重要原因。
那麽,一座城市到底容得下多少所大學?廣州給出了答案。
從廣州高等教育數據來看,目前有83所大學,在校大學生達138萬余人,是全國大學在校生最多的城市。
廣州建設大學的步伐豪邁,創造出了衆人眼裏的“廣州速度”。
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廣州投入經費超過130億,該校“在地國際化”突破了傳統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正爲我國高等教育更加開放的國際化辦學涉水蹚路;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共10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地南沙區,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和廣州交通大學正在籌建。
高等教育服務能力的持續增強,使廣州人才培養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大大提升了城市人才培養力度和專業勞動力儲備,也促進了許多具有創新性、專業性的人力和智力資本,在廣州城市多樣性、包容性中茁壯成長。人的創造力爲廣州城市科技創新注入了強動力和活力,促使勞動者在跨領域、産業集群內的知識和專業技術匹配共享,以及交叉學習成爲可能。
廣州對建設大學有著自己的定位和解讀。廣州從城市經濟發展的深遠格局,從大學精神儒雅城市人文氣質,從資源要素流動和創新互動的城市活力等方面出發,重新定義大學對城市的影響,給城市建設大學賦予了新的內涵起點。
一座城市如何做好與世界的聯動?
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前沿,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和最早的開放港口,也是“經濟要塞”,在我國對外開放整體格局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廣州教育根植于城市開放的文化,對新思想和新理念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隨著城市教育現代化元素不斷豐富,廣州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著時代性的應然追求和理性認知。
那麽,一座城市如何做好與世界的聯動?廣州教育用開放給出了注解。
廣州教育對外開放立足于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國際地位與影響力。近年來,在推進對外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廣州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拓展,教育國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的目標提上了日程,廣州教育借勢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在國際一流教育和人才培養上,行動有力。
在高等教育領域,廣州正積極探索內地高校與港澳地區高校進行學分互認,並在聯合培養人才方面試水前行。如廣州醫科大學與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合作開展本科護理學專業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廣州大學與澳門大學合作開展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選拔優秀學生赴澳門大學進行專題研修。
在與灣區教育領域多形式合作的同時,廣州並沒有局限于眼前的成績,而是把目光看得長遠,正借助粵港澳三地之力,依托協同發展優勢,吸引全球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來穗辦學,並加快步伐完善學科覆蓋廣度,提升人才培養及科研創新水平。
在職業教育領域,廣州制定印發了《加快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工作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中職教育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爲廣州職業教育走出國門提供了政策支撐。
在灣區,廣州不僅牽頭成立了職業教育聯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智庫平台等,還與香港、澳門在職業教育領域深度合作,共建實訓場所和技能大賽基地,共同培養冠軍技能人才。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與港鐵學院開展訂單培養專業人才,雙方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與教材,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等。
職業教育在國際辦學的情境下,有著豐富的“行爲創新型”廣州實踐。廣州有5所高職院校獲批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如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建立“中新海外研習基地”,廣州旅遊商貿職業學校在葡萄牙設立中餐烹饪工作室和中華茶藝工作室海外職業教育工作站等,廣州職教對外開放取得了系列國際合作交流成果。
在基礎教育領域,廣州多措並舉推動穗港澳師生交流,深度參與“粵港澳姊妹學校締結計劃”,形成了長期穩定的穗港澳姊妹學校交流機制。廣州還引入英、美、新加坡等國家優質學校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合作辦學,建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國際化特色民辦學校、開設國際課程的民辦非學曆培訓機構在廣州尋常可見。目前,廣州已基本形成較爲完善、開放的基礎教育國際化教育體系。
城市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發生地,這裏彙集了生産要素、教育、文化和一系列創造性活動,這些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緊密相連形成了龐大而複雜的城市系統。爲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更好地彰顯文化價值,追求更優質的教育,汲取更豐富的世界城市治理經驗,形成科學合理的社會融入和流動性,濡染千年文化底蘊的廣州,在堅守城市文脈的基礎上,“開放”理所當然成爲其現代城市建設的典型特征,這是城市化進程的選擇,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建立在悠久嶺南文化基礎上的教育,塑造了廣州這座老城的人文精神。如果有人問廣州教育的具體特征是什麽,廣州教育人一定會給出集體回答:廣州教育很包容。
海納百川的包容是最大的開放,這是廣州城市價值觀的充分體現,也是城市創新的動力源。
如對廣州的特質進行闡述,堅守、包容、開放仍然是凸顯的三個關鍵詞。堅守,是一座城對曆史文脈的情感和態度;包容,是一座城對往來者的尊重和在意;開放,是一座城對世界的吸引和對創新的追求。廣州,四季花團錦簇,有著詩意的浪漫情懷;廣州,商貿流通景象繁榮,有著理性的思考和遵循。廣州教育在這樣的城市風貌裏,生發出的意象是生動的。
廣州,正在爲滿足人民對教育的期待,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高質量教育新體系,向星辰大海出發。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