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認同,並積極參與其中。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周漢民(資料圖)
“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認同,並積極參與其中。“一帶一路”何以能從國家倡議成爲世界共識,“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至關重要,因爲“一帶一路”是大計,所以需要“共商”,我們在與世界的不斷融合中,不限國別範圍、不是實體、不搞封閉模式、不幹涉別國內政、不另起爐竈,全方位、開放性、多模式,充分滿足人的需求和充分尊重人的尊嚴,“人類命運共同體”引發了強烈共鳴;因爲“一帶一路”是大業,所以需要“共建”,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爲例,僅央企投資當地建設的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就有3000多個,既包括立體化的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也有用于輸送石油天然氣的管道項目,還有信息高速公路項目,國企一馬當先,民營企業也鼓足幹勁,據統計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有191家企業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著力令人鼓舞;因爲“一帶一路”是人類共同的成果,所以需要“共享”,面對疫情給世界帶來巨大沖擊,中國同30多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系倡議,向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7億劑疫苗。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之際,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2.9%,全球貿易增長1.7%—6.2%,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隨著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准“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的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成爲了各國共享的百花園。未來,“一帶一路”的全方位拓展,離不開中國企業“走出去”,它們才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主力軍。而“走出去”,法律風險是不可忽視的最重要風險因素之一。由于“一帶一路”沿線情況複雜多元,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國家安全、反壟斷、環境保護、勞工、稅務以及行業限制等方面的法律規定迥異,相關法律還經常因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我們需要有更完備的法制保障,爲中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由此,我在此提出如下建議:對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的談判及制定,要更全力推動。 “一帶一路”走向世界,與全球最大層面上的合作應該是法律框架內的合作。目前,除了上述“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外,中國已經和世界11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稅收協定或安排,和25個國際組織和區域稅收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與26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這些是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極爲重要的法律保障。但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雙邊投資協定和區域自貿協定應當進一步推動。建議要在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雙邊條約和相關區域的多邊公約的談判與簽署方面,采取更強而有力的行動,積極締結並且嚴格遵守有關的國際條約,爲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奠定更爲紮實的法律基礎。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法律服務體系,要更全面構建。一方面,要從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出發,從保障中國機構、企業、公民的合法權益入手,加強涉外領域立法工作,在尊重國際基本法律准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國法在解決涉外法律糾紛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強與“一帶一路”等國家雙邊或多邊的法律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法律服務網絡和體系;另一方面,要發揮好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保險機構、咨詢公司、公關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作用。尤其是在應對法律風險方面,要更積極、更主動、更自覺地爲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從近年來“一帶一路”參與企業在海外的相關法律爭議來看,有四類非常典型,一是合同爭議,二是股權爭議,三是勞資關系爭議,四是知識産權爭議。建議中國的法律界要更加重視和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深入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判例,關注各國立法、司法動態,從業務談判到盡職調查,從法治環境比較到爭議解決,爲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更強而有力的支撐。對涉外投資的相關法律知識,要更深入普及。加強涉外法律知識的全面教育和知識普及,增強企業的法律意識。建議搭建行業性或區域性的法律信息共享和大數據服務平台,會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駐華使領館以及駐華商務代辦機構定期組織投資信息交流會,提供包括專項前期研究在內的咨詢服務,及時更新外國投資和企業收購兼並需求、外國投資法律法規及民風民俗、國際商務談判習慣等有效信息,指導對外投資的法律事項。值得一提的是,企業要對國際通行的爭端解決方式有所了解,主要是以下三種:一是訴訟,但時間冗長,成本高昂;二是仲裁,中國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今天國際商事仲裁領域的承認和執行幾無障礙,因而要把仲裁作爲爭端解決的更有效手段;三是調解。2019年 8月7日,包括中國、美國、印度、韓國及多個東盟國家在內的46個國家在新加坡簽署《新加坡調解公約》,其中有相當部分國家就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何將調解作爲更爲靈活的商事爭議解決方法,建立既具有國際先進性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商事調解法律體系,尤爲重要。建議進一步深化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商事爭端解決服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以新加坡公約爲規則開展商事爭議調解,提升我國在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服務中的公信力和話語權。
本文來源:政協頭條
作者:周漢民
周漢民:一業爲主 穩紮穩打
中小企業是活躍的社會細胞,是經濟韌性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勇立潮頭、敢于創新,克服了種種挑戰與沖擊。當下,百年變局與疫情交織疊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産業變革。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中小企業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
自去年疫情發生以來,我走訪調研了170余家企業,深深感受到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蓬勃生機以及對社會責任的堅守。但調研中也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偏離主業、專業不專、盲目跟風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例如,有的未把握好專業性與多元化的度,未考慮自身規模、資金、人才的限制,一味求全、求大;有的把産品和服務分離,忽視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細致化的配套服務;有的把轉型簡單等同于轉行,未全面調研就匆匆跨行業發展,特別是盲目跟風高科技。
術業有專攻。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企業都去研究生物制藥,不需要所有的企業都去制造無人機,不需要所有的企業都去生産新能源車……不參與,並不意味著“不先進”。事實上,專業才是中小企業的立身之本。只有聚焦主業,深耕細分領域,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才能持續走向成功。
憑借某一領域耕耘或者致力于解決某一問題而極具競爭力,在細分市場占據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是近年來全球實體經濟的一大發展趨勢。例如,連續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德國永恒力公司,曾帶來進博會的室內最高展品,就是一家智能及高端裝備領域的“隱形冠軍”。
類似的企業,在德國還有不少。有統計顯示,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占了47%。這告訴我們,中小企業盡管“個頭小”,但也可以很美,也可以很強。
從國內來看,華爲起步時一心一意專攻通信設備。它之所以能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默默堅守,最終厚積薄發,在自己所處的領域裏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但在我國,這樣的企業還是太少了。特別是在一些周期長、見效慢的領域,中小企業如果不下苦功、不堅守專業、不注重創新,就很難形成領先優勢。
面對挑戰、面向未來,我國中小企業應當一步一個腳印推進發展。
第一,聚焦主業,穩紮穩打。
要堅持腳踏實地、穩中求進的發展思路,而不是追求“一夜暴富、一鳴驚人”。具體到中小企業,應該保持定力、深耕實業,注重高度、寬度、深度。
就高度而言,要抓住關鍵環節,專一、專心、專注于細分市場,如專攻某一行業的若幹産品、專門服務某類客戶、專心開拓某些區域,努力做到高水平。
就寬度而言,要利用自身特色和比較優勢,通過持續改良和創新,提供一系列名譽度好、性價比高、品質優良的産品和服務。
就深度而言,要掌握行業核心技術、材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尤其要關注重點領域、聚焦“卡脖子”技術中的急難問題,爲國家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第二,用好平台,學習借鑒。
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隨著我國制度型開放不斷推進,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會變得異常激烈。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用好全球合作平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向行業龍頭學習、向國際領先企業學習、向各類優秀企業學習。
同時,要有意識地面向世界搜集企業所處領域的最新成果,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別,形成系統調查報告,舉全球之力在競爭賽道上實現突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利用彙集全球最新産品、創新技術的進博會來學習。進博會已經連續舉辦四屆,一年比一年辦得好,今年令人感受更深。
我們參加進博會不是爲了“湊熱鬧”,而是來“看門道”。要通過進博會,真正了解到我們與世界存在哪些差距,一些領域最新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更重要的是,通過進博會這個平台,找到不同企業彼此合作的空間。學習是終身的任務,這樣的雄心壯志不是落在口上,而要落到行動中。
第三,培養人才,守正創新。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企業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多層次、全覆蓋的培訓計劃,把技術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爲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更大舞台,讓人才湧現,讓創造力湧動,讓企業成爲真正的“人才基地”和“思想庫”。
企業家要有責任、有遠見、有胸懷,瞄准“專精特新”發展方向,心無旁骛,迎難而上,並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政府也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大力引導中小企業注重專業、苦練內功,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周漢民
微信編輯:王遠
上海證券報,新華社主辦,中國證監會法定披露證券市場信息媒體,創立于1991年,是新中國第一份提供權威金融證券專業資訊的全國性財經日報,現已形成涵蓋報紙、網站、客戶端、視頻、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體財經傳媒矩陣。
追求政治品德、新聞品格、專業品位、服務品質、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體財經資訊服務商,做您的決策參謀、投資顧問、理財助手。
因爲敬業,所以專業;因爲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