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很多家庭的體育、藝術“雞娃”計劃,又要被提上日程。
我們媽媽圈曾寫過一門學科補習班沒上,帶著兒子跳街舞的深圳爸爸(戳深圳爸爸帶孩子拿了十幾個世界獎牌……),也分享爲學琴往返廣深100多次的三娃媽媽Vivian(戳5歲娃爲學琴往返廣深100多次,“跨城上課”的家長究竟在想什麽?)。
印象很深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除了時間和精力的付出,金錢也非常嚇人,比如樂器的話400-500一節班課屬于尋常,體育則更花錢,每年1-5萬是主流,如果要走冰上、水上運動,幾十到100萬都是有的。
2021年,美國LendingTree針對1000位美國家長做過調查,發現的結果更是令人震驚:
疫情下,有79%的家長曾爲了繳興趣班學費而借債;疫情時期的暑假,他們的燒錢更加瘋狂,有10%的家長表示“願意爲孩子的暑假燒錢5000美元以上”,還有73%家長說“甯願爲了孩子的暑假而借債”,因爲“疫情下孩子更需要體育和音樂來治愈他們”。
在一部最近很火的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我看到了兩位把“雞”體育、“雞”藝術作爲最大事業的媽媽。
第一集·坐標洛杉矶的媽媽靜涵
女兒茉莉6歲,喜歡花樣滑冰,媽媽請了退役的全美花滑冠軍做教練,每天花半天時間訓練,每年還參加各種比賽升級打怪,燒錢更是不計成本,每周至少1440美元打底(近1w人民幣)。媽媽的雞娃目標是,希望女兒成爲奧運冠軍,並在體育之路上學會堅毅、能夠吃苦,獲得抗挫力,未來有更多可能性。
第四集·坐標新加坡的媽媽秀玮
女兒Sasa 8歲,興趣主攻方向是鋼琴和二胡,其中鋼琴打音樂素養,二胡作爲申請新加坡青年華樂團獎學金的敲門磚,同時也希望給未來的升學加分。不同之處在于,音樂更多是媽媽的夢想,是“媽媽唯一能幫到女兒的道路”,但不是女兒最大的愛好。
看完以後不得不感歎:無論身處哪個國家,東亞媽“雞“起課外興趣來都是一樣凶猛。
不過,細看下來,這兩位媽媽的“雞娃”動機、程度其實很不一樣,對“興趣愛好重要性”的理解也不同。而導致她們不一樣的因素,歸根結底,很有可能還是童年經曆、家庭條件,以及身處的社會經濟環境。
接下來根據紀錄片簡單分析一下,劇透比較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看,一集就30分鍾左右,很快看完。
–花滑–
– Z h e n X u a n –
美國華裔家庭的體育雞娃大熱門,
如果孩子有“冠軍天賦”,
燒錢+燒時間更沒上限
衆所周知,美國爸媽熱愛“雞”體育。
還有一個不算冷的知識:美國華裔爸媽,尤其熱愛“雞”冰雪運動,諸如花樣滑冰。
剛剛過去的冬奧會中,就有好幾位傑出的花滑小將,如男單冠軍陳巍、團體賽亞軍周知方,清一色華裔移民後代,還屬于“學術體育兩開花”的天才選手,在耶魯、布朗大學讀書,幾乎是華裔爸媽雞娃成就的“天花板”。
△陳巍
華裔孩子走花滑這條路,從入門到精通要花多少錢?從精通到參賽要付出多少努力?成爲奧運冠軍,又要付出多少?
《了不起的媽媽》第一集中的靜涵、茉莉母女,就正處于“從入門到精通,逐步開始參賽”的階段,我們來看看媽媽靜涵的“雞娃”風格。
茉莉上小學之前,每天絕大多數都在練花滑,靜涵全職陪伴。經常因爲女兒做不出某個動作而焦慮。
茉莉上小學之後,依然給了花滑訓練最大的時間權重——每天只上半天學,剩下半天跟著退役的全美花滑冠軍陳婷婷訓練。這位教練的風格是極爲嚴苛,人稱“滅絕師太”,任何和訓練、比賽無關的事情,在她看來都屬于阻礙。
余下的時間,茉莉還有體操課程、童星經紀公司的廣告&電視劇通告,以及國內的編程網課和其他課程。如此緊張的日程,茉莉目前在學校的成績依然時名列前茅。
陪孩子訓練,茉莉媽媽沒有只是幹坐著,而是像陪讀奧數課的海澱媽媽一樣,時刻盯著孩子的表現,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用對講機喊話糾正,還要時不時因爲孩子情緒崩潰,而不得不等待、安撫或偶爾一同崩潰。
其中有一個細節,茉莉練習一個動作的時候,怎麽也做不好,一遍一遍摔,就開始在冰面上大哭,媽媽隔著對講機安慰:“不要害怕,越怕越跳不好,你就想摔了就摔了”。
在媽媽的鼓勵下,茉莉還是不停跳,不停摔,爬起來再跳。“你練成一個動作可能需要摔上百次上千次,這個過程中,你能不能耐得住性子,一遍一遍做下來不放棄?”
訓練,只是花滑“燒時間”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大頭是比賽。花滑是一種以賽代練的體育運動,一路從低級到高級“刷”比賽,孩子的水平才會更快精進,也能讓家長和教練更精准地定位孩子在同齡人中的位置。
對于孩子,高度競爭的氣氛不僅是一種激勵,更是早早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在不停的輸贏中練出強大的內心,磨出更耐挫、能吃苦的性子,刷出更好的技能,爲未來參加專業級賽事打好鋪墊。
而片中的茉莉,別看才6歲,也已經是比賽常客。
片中呈現了2次比賽,第一次茉莉因爲有一個動作出現嚴重失誤,慘遭滑鐵盧,拿到了最低的名次,還不得不去和拿到第二名的的好朋友道賀。
回家的車上,靜涵一邊說著“這就是你真實的水平,沒關系”,一邊沒忍住,數落了茉莉,“你就是不夠努力”,再用激將法說,“你是不是不想比了?想用最後一名的成績結束賽季嗎?如果你說不想比,我聽你的”。
茉莉明顯很低落,幾次欲言又止,一句話都沒說。
第二次比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狠練”以後,帶著教練一起去參加的。這次比賽成果很讓人滿意,茉莉拿到了第二名,用銀牌給賽季畫上了句號,整個人看上去開心得發起了光,靜涵也說,“看到了茉莉觸底反彈的能力”。
△茉莉是左一,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而這兩次比賽,將只是茉莉此後花滑生涯中微不足道的賽事,靜涵說以後的夢想是“拿到奧運冠軍”,想必還有更多殘酷的訓練和賽場厮殺等著她。
而等著靜涵的,還有上限越來越高的“燒錢”——
花滑在所有美國體育運動中,本來就屬于“很燒錢”的一類。靜涵算了一筆賬:
“
1分鍾美元,每天120分鍾,每周6天,一周課程費用就是1440美元(近1萬元人民幣),這還不算每次去冰場自己訓練的場地費。凡是帶著教練出去打比賽,教練的吃住行和指導費用,都要家長承擔,算下來是體操的6倍。”
教練還不止一個,主教練爲茉莉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教練團隊——有教轉圈的,教滑行的,有專門編舞的,還有專門教冰上力量的,冰下訓練也有專職老師,每個教練輪流上。
我們坐標美國的主筆特雷西,還透露過身邊花滑媽媽的“內幕”信息:
“
級別不高的時候,孩子的比賽都限制在本州,開車幾小時也就到了。可是以後長大了,就要去別的州參加比賽,全家人和教練的餐飲機票酒店都要從家長的錢包出。有些成績特別好的孩子,一個教練不夠,得兩個教練都跟著…
而且萬一孩子“不幸”特別有天賦,一般教練不但不會免學費,只會拼命地催你的孩子多加訓練課,恨不得你天天泡在冰場裏加緊訓練……所以如果孩子有天賦,你的錢包反而空得更快。”
算下來,一個水平不錯的冰童,一年開銷要6-8萬美金以上。而美國中産家庭的收入,根據Pew研究中心2018年的數據,一個三口之家總收入是4-12萬美金左右。所以,家裏有個練花滑的娃,尤其最終目標是“專業運動員”的話,一個普通中産家庭可能還供不起,上中産家庭都可能需要勒緊褲腰帶。
2021年美國還有一個叫做LendingTree的機構,針對1000位美國家長做過調查,發現的結果更是令人震驚:疫情下,有79%的家長曾爲了繳興趣班學費而借債;疫情時期的暑假,他們的燒錢更加瘋狂,有10%的家長表示“願意爲孩子的暑假燒錢5000美元以上”,還有73%家長說“甯願爲了孩子的暑假而借債”,因爲“疫情下孩子更需要體育和音樂來治愈他們”。
在這個調查裏,之所以借錢也要“雞”體育和音樂,是因爲有87%的家長相信,自己給孩子興趣班投入的錢,會在孩子長大後被“賺回來”。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似乎沒有權威數據,不過有人曾經算過,在大學參加足球隊的專業運動員,只有1.6%走上更高水平的專業道路,更多的孩子,所學的興趣連大學都堅持不到,大多都被放棄在了半路上。
從《了不起的媽媽》片子裏來看,茉莉家目前似乎還不需要太過擔心錢。
爸爸是一家律所的合夥人,靜涵在茉莉上小學前全職陪練,上小學之後怕“自己全身心投入陪練會瘋掉”,去了一所學校做兼職中文老師,大概率是支撐得起的。
而且在茉莉媽媽看來,最糾結的不是費用,而是孩子的“時間機會成本”——孩子的可能性那麽多,花滑、編程、體操、拍廣告等等,做了這個就做不了其他的,這個時間的權重到底怎麽分配,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多探索自我?
看完上面的細節,你可能會覺得,茉莉媽媽太“虎媽”了,燒錢,燒時間,連自己的職業規劃都是先遷就孩子的訓練,如此“燃燒”自己,值得嗎?
從片子裏看,茉莉媽媽的答案是肯定的“值得”。
一個原因,是她認爲茉莉有花滑天賦,不希望浪費,“有最好的冰場,最好的教練,最好的身體條件,當然還是希望你拼盡全力試一試”;
還有個原因,她在體育“雞娃”和和諧的親子關系之間,正在努力達成一種平衡。她會在茉莉比賽失意的時候,第一時間安慰“沒關系,下次再加油”,會在茉莉受挫爆哭的時候,先鼓勵孩子“再努力最後一把”,下場後送上擁抱。甚至在奧運冠軍教練太雞血的時候,不惜和教練“對著幹”,永遠和孩子站在統一立場。
茉莉媽媽也說:“我不認爲自己是虎媽,真正的虎媽是以結果爲導向的。我希望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去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音樂–
– Z h e n X u a n –
新加坡孩子升學的“輔助技能”之一,
“卷王”媽媽說“只有這條路能幫到女兒”
如果說,在《了不起的媽媽》第一集中,靜涵是先發現了孩子的花滑天賦,正好家裏的財力足夠支持,因此加大投入支持孩子走向專業路徑,“雞”體育的目標和短期升學並不挂鈎。
那麽第四集中,新加坡媽媽秀玮,相比而言更加“卷”,“雞”音樂的目標可能更加和升學強相關——基于自己的專業優勢、經驗,先給孩子選擇了一條有助于升學,甚至有機會得到獎學金的音樂道路,再傾盡全家能力去努力支持。
先來一個背景科普。
和中國非常不一樣,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是從小學3年級開始的,到高中爲止總共有4次,目的是一次次把適合做學術的孩子篩出來,把最優質的精英教育資源給到最合適的學生。
緊張程度和競爭激烈程度,不亞于中國的中考高考。可能還更甚,孩子們從小學3年級開始,就要面臨未來命運的分叉口,相當殘酷。
片中秀玮的女兒Sasa,現在8歲,馬上要面臨第一次教育分流——GEP天才教育計劃,相當于一次選拔天才兒童進少年班的考試,小學三年級學生可以自願報名,考試內容是英語和數學,最終全國的通過率大約在1%。選出來的這些天才兒童,有特別的名校升學通道,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秀玮希望盡最大努力,給女兒鋪一條音樂和學術兼顧的道路:一邊找私教補習GEP考試,一邊讓女兒學習鋼琴、二胡,並希望女兒借助競爭沒有那麽激烈的二胡,在10歲時通過新加坡青年華樂團的考核,並拿到能cover學習費用的獎學金,而這些興趣上的成績,將會對未來的升學起到加成作用。
所有的興趣裏,爲什麽是音樂?其實和秀玮自己的經曆和夢想有關。
她4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初三時考入福州藝術師範學校,非常熱愛音樂,覺得音樂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後來曾短暫實現自己的夢想,得到了華樂團的工作,這是她最喜歡的工作。她希望女兒能從小感受到音樂的美,能捕捉到美好的聲音,和音樂相伴終生,一直保持積極狀態。
而在音樂大領域中,鋼琴是音樂素養的基礎,自己又能親自教孩子;而二胡要作爲升學敲門磚的主攻方向。
“我從小相伴音樂長大,只知道這條路,藝術教育是唯一能幫到女兒的路,沒有退路,要一直走下去。”
所以在片中,練習占據了秀玮和女兒晚間時光的絕大部分。每晚練完鋼琴,還要花1.5小時候練二胡。期間夾雜著孩子彈錯的音,以及母女間的拉鋸戰——
“你在彈什麽?10遍以後爲什麽還在錯?”
“如果你不希望我生氣,你自己彈好。不要講話,go。”
當女兒Sasa彈到崩潰,大哭著想去找外婆,秀玮選擇了摔門而出,並把女兒鎖在屋子裏,不讓她出去。
這樣的爭吵已經是家常便飯,秀玮和很多一心雞娃的家長一樣:“她怎麽可能知道我現在的苦心?我小時候也是,只知道生病、下大雨都要去學琴,爲什麽要學,不知道,直到等長大以後才知道,父母這樣做是對的。”
對于“音樂升學”,紀錄片工作人員問女兒Sasa,“你覺得你能考進嗎?”,她說:“媽媽就是逼我考進,我不懂,那不是我的夢想”。
爲了全力支持爲女兒規劃的音樂道路,秀玮的生活非常忙碌辛苦。
平日,由自己的父母帶孩子上下學、去興趣班。新加坡的小學只上半天課,下午和晚上全都是課外活動時間,除了鋼琴和二胡,Sasa還有武術課、民族舞蹈課,以及國內的作文網課,學術、興趣全面開花。Sasa還曾經在練武術的時候,摔掉了半顆牙。
周末,母女在一起的時間更少。
爲了賺更多錢,支持女兒的課外學習,秀玮在家開了一個鋼琴補習班,從早到晚時間全都是排滿的,連吃飯都要見縫插針。
她教70個學生,初級收費1小時200元,中高級300-400元,如此滿的日程也帶來了高出全職工作4倍的收入,占了全家收入的大部分,也在新加坡家庭中屬于中等偏上水平(2021年,新加坡家庭收入中位數是9520新元,而秀玮每個月的教育支出是2000新元)。
每逢超級忙碌的周末,女兒Sasa就被全天交給外公外婆和朋友,參加興趣活動,或者出去玩。
媽媽的辛苦,Sasa全都看在眼裏,也吐露了孩子最真實的愛:“媽媽很累很辛苦,早上和晚上都沒有和媽媽相處的時間,禮拜天她又要上課。我見到媽媽會直接沖上去抱她,我不懂,就是愛她。”
如此孤注一擲的音樂雞娃道路,Sasa的二胡獎學金面試怎麽樣?
片尾給出了答案:沒有通過。接下來爲了集中精力練習二胡,母女決定不參加GEP考試,繼續留在當前的小學讀書。看起來,這條音樂道路,秀玮還是會堅定決心帶女兒走下去。
每一集的片尾,會有媽媽和孩子互訴衷腸的時間,看了以後很是耐人尋味。
秀玮很難過地哭著說:“媽媽覺得很對不起你,因爲練琴的事情,太嚴格,壓力太大,會打你,陪伴的時間也太少。每次因爲練不好,你被老師罵的時候,我就特別愧疚,我明明都會,爲什麽沒有時間陪你練琴。媽媽超級愛你,很爲你驕傲。”
而Sasa則是小心翼翼:“我想對媽媽說,你能同意我的選擇嗎?有時候我不想上這個課,因爲感覺很累,媽媽就會說再試試吧。”
同樣是興趣雞娃
– Z h e n X u a n –
爲什麽有的媽媽這麽“虎”?
很多看完這兩集紀錄片的網友,會很不理解,批評媽媽們爲什麽這麽雞血,甚至到了“逼迫孩子、不近人情的程度”。
我剛開始也會覺得有點不適,但讀了耶魯教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之後,對每個媽媽的教養方式選擇,有了更深刻的共情——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開心快樂成長,都很關心孩子,但他們最終做出的教育選擇,其實和所處社會的經濟環境,以及人與人經濟不平等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在一個孩子不需要太努力,當個藍領也能獲得較高地位,辍學的收入只比醫生、律師低一點點的社會,父母可以承擔得起寬松養育的後果,不用雞血也能讓孩子有不錯的生活。所以父母會坦然、放任孩子,不願意學習就可以不學,興趣班也可以隨時放棄,最大程度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
但是,在新加坡、中國這樣的社會,教育和努力能獲得更大回報,而教育程度低的人生活會很艱難,即使偶爾需要打孩子、逼迫孩子,父母也有很強的動機去雞娃。
根據這個思路,也許你會理解靜涵和秀玮的不同——
靜涵的家庭經濟優越,實力基礎更加牢固,即便茉莉沒能堅持走到專業運動員的道路,退路是依然有的。所以你會看到,靜涵會更加松弛,情緒暴走的時間更少,會給女兒更多的理解,“我對孩子在什麽時間要做到什麽,我完全沒有限制,就希望你盡力去做。要做一個很努力的人,不努力,連輸的資格都沒有”。
而秀玮,在新加坡這個高度競爭的國家,憑借自己一己之力紮下了根,努力買下了政府的房子,拼命工作掙來了全家賴以生存的收入。加上新加坡存在了40年的教育分流,如果去選擇快樂教育,不給女兒拼出個穩妥一點的敲門磚,孩子的未來發展很可能會更加受限。
所以,她的雞娃動機更強,雞娃失敗的風險更高,退路更少,她會選擇一邊專制督促,一邊找各種機會給孩子講道理,將“努力”的價值觀內化給孩子。
這就是她們的不同。而我在看片以後也想說,身處不同經濟環境,背負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片子裏的每個媽媽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理解的“最好”的途徑,爭取把手裏的“牌”打出最好的結果,是真的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這些孩子。那麽小的年齡,背負著媽媽的期望,甚至不情願中繼承著媽媽的夢想,每天在奔波中學習、訓練,付出了極大努力。
對媽媽的愛,卻永遠不摻雜任何功利:“因爲她就是我的媽媽,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