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前段時間,杭州的一個師兄把他們參加“未來社區B.L.O.C.K街區創新設計競賽”的方案發給我“欣賞”了一下。很遺憾,我沒能提出啥有建設性的意見,最後他們的方案好像獲得了二等獎,在此恭喜下。
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對未來社區的一些思考,或者說是“挑毛病”。因爲未來社區的概念外延太廣,幾乎涵蓋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只能從一個建築師的視角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周之處,還請有識之士多多指正。
02
什麽是未來社區?
我非常好奇什麽是未來社區,所以查閱了《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希望找到一個比較官方的“未來社區”的定義,很遺憾,並沒有。
我只能從網上找了一個貌似比較正規的定義
“未來社區”是一項民生工程,它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包含鄰裏、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九大創新場景,
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嵌入其中,形成一個個新興城市功能單元,用科技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居住生活品質。
未來社區的三化九場景
除了上面羅列的九大場景的根目錄內容,大家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去看看子目錄的內容。各行各業對于這個文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我想:對于數據化場景的應用,互聯網企業可能會有自己的解讀,別有一番景象吧。
03
他山之石
未來社區的概念在國內雖然是首次提出,但在全球範圍內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國的實踐。比如新加坡大巴窯地區的鄰裏中心,歐美的BLOCK模式,還有最近的Quayside未來社區。
A
新加坡大巴窯地區
(鄰裏中心)
新加坡“鄰裏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源于新加坡政府1965年推行的“組屋”(HDB flats)計劃,可能是“未來社區”最早的雛形。
大巴窯地區是新加坡建國初期建設的第一批組屋,作爲新加坡第二個衛星鎮,于1964年開始被設計和建設。
6年的時間,大巴窯地區將散落的工廠、村屋和郊區養殖場整體規劃和更新爲12個鄰裏區塊,約15.6萬居民,8.5平方公裏。從原有的一房、兩房式,開始出現四、五房式的大型組屋,由此也搭建了家庭化等更豐富的居住型消費單元,是一個根據鄰區規劃概念開發的典型市鎮。
在新加坡大巴窯市鎮,放眼都是蒼翠如蓋的熱帶樹木,街道整潔,小販中心熱鬧,住宅樓高聳……
房齡50年的“舊房子”,看起來就像是最近10年的新房一樣。
原因在于政府對年久組屋的及時維修,幾乎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
過去幾十年中,組屋區不斷翻新,社區容貌升級,增加的包括綠色空間和供以人們活動的社區空間。以翻新爲目標,不只是外觀的修複,最終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歸屬感,打造出關愛居民的和諧場所。
在“再創我們的家園”(Remaking Our Heartland,簡稱ROH)計劃下,政府不僅要讓老鎮換新貌,還要興建更多社區商業項目,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B
美國波特蘭珍珠社區
(block)
BLOCK街區設計理念是國際上較先進的一種開發理念,簡單概括:就是居住和商業的集中融合.街區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豐富的商業配套和休閑配套。
BLOCK是5個單詞的縮寫:B-Business(商業)、L-Lie fallow(休閑)、O-Open(開放)、C-Crowd(人群),K-Kind(親和)。
9世紀上半葉,珍珠區建立了以制造業、貨運倉儲和鐵路場站爲支柱的工業體系,然而很快就隨著公路貨運興起與鐵路運輸的沒落而衰退,一度淪爲波特蘭市價值“窪地”、成爲低收入與犯罪的聚集地。
1999年珍珠區被納入河濱區(River District)城市更新區(Urban Renewal Area),受到一系列城市更新特殊政策照顧,以及大量私人資本的投入,一舉成爲波特蘭乃至美國城市再開發的焦點區域。如今發展成爲了一個複合功能的地標,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波特蘭的城市肌理
波特蘭的街區尺度被定義爲60米 X 60米。六十米的距離意味著普通人不到一分鍾便可走完一個街區,而車在街區裏開的速度又不會太快,給行人的步行和穿越提供了舒適的環境。
珍珠社區1994年及2011年的街區發展
波特蘭在市區進行高密度、高強度的土地開發,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利用。人口密度的提高也增強了城市的活力。在高密度的城市網格中,部分街區成爲城市公園,集會廣場,形成了緊湊、高效、並且宜居的城市空間。
街區的生長使得城市日益龐雜,功能日漸豐富。從一個街區,走過玲琅滿目的精品小店,美味的餐廳,咖啡館,廣場公園,再到下一個街區。讓人一直興趣十足,期待著下一個街口的驚喜,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出很遠。這樣的街區尺度對行人具有獨特吸引力。
正是因爲限制了城市邊界,街區式的發展規劃,帶來一系列的良性循環:城市密度提高,帶來發達的公交系統,疏解了交通壓力;城市邊界之外的農田臨近城市,新鮮果蔬食材第一時間提供給城市居民,極大促進餐飲業的發展。方便的步行和公交出行,綠色健康的生活,富有曆史文化又緊跟時代潮流的城市生活,使得波特蘭多次被評爲全美最具宜居,可持續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
C
加拿大Quayside社區
Sidewalk Toronto位于一個尚未開發的社區內,是加拿大多倫多東部濱水區聯合設計的一種新型混合利用的未來社區。
該區域位于多倫多市中心東南側,是整個北美最大的尚未開發的城市片區,占地面積超過325公頃(即800英畝),旨在通過最新的設計思路與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出以人爲本的社區,使多倫多成爲全球正在快速興起的創新型工業城市中心,並將此作爲其他社區發展可持續與經濟效益的模範。
Quayside plan包括一系列圍繞交通、基礎設施、住房、數字工具、可持續設施、建築和公共空間的創新。通過在Parliament Slip創建一個新的“海灣”,新公共空間以水爲中心,將所有人連接到海濱。
Sidewalk Toronto的核心是搭建一個平台,使得物質空間層面與科技數據層面能夠相互滲透並標准化,爲城市創新提供依據。
物質空間層面從建築、交通、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四個方面來創造更加靈活開放的城市空間,而科技數據層面是將這四方面串聯起來,數據感知的方式貫徹整個社區系統,收集周邊實時數據的系統,便于人們及時改善社區。
2017年10月,Sidewalk Labs和多倫多政府著手規劃Quayside的願景,希望通過科技和城市設計的創新,創造一個從根本上更加可持續、可負擔的社區。
2020年5月7日,Alphabet(谷歌)的子公司Sidewalk Labs宣布放棄多倫多水岸項目。至此,這個舉世矚目的未來城市項目宣告夭折。
從上面3個案例大家不難看到,未來社區的實踐在全球雖然是如火如荼的,但也是“螺旋上升”,並非一蹴而就的。我相信:它們也會給中國的實踐活動帶來更多啓示。
04
千城一面
根據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的整體規劃節奏,將通過三個階段逐步實施。(如下圖)
目前,已經啓動第一階段,首批 24 個未來社區試點項目已公告推出,相繼投入建設。名單如下:
其中,在杭州 7 個未來社區試點中,首個項目已落地面世。
首批24個試點項目分布情況
上城始版橋社區
西湖之江社區
錢塘新區雲帆社區
龍灣富春社區項目鄰裏中心
溫州鹿城集新未來社區
麗水蓮都靈山社區
看了這麽多城市的未來社區效果圖,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大同小異呢?在城市規劃裏最忌諱“千城一面”,而出現在本文中的未來社區,就感覺出現了這個問題。(我還在其中混雜了一張碧桂園總部的照片,毫無違和感吧)
用建築師的語彙總結下現在大多數未來社區呈現出的狀態,可以歸納爲:“垂直綠化+立體交通”。如果一個項目這麽設計是“創新”,那所有的項目都這麽設計,就一定哪裏出了問題。
我就拿垂直綠化來舉例吧。
讓人生活在公園裏的想法,本沒有錯。但公園有四季變化,有生態環境。就比如大風天會落葉,夏天會有蚊蟲叮咬。並非我們畫面中出現的這麽美輪美奂。
另外植物的生長有其特性,我不知道植物在浙江的生長情況如何,但在上海立體綠化普遍都維護的不好。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就闡述了同一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身陷“蟲”圍的國內首個第四代城市森林花園小區,目前只有10戶入住》
上面兩張圖是紐約中央公園的實景照片,是全世界非常出名的一個公園。我放這兩張圖只是爲了說明“住在公園裏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並非在高層建築的宅前屋後種幾棵樹就是住在公園裏。
可以在社區引入一個公園體系,系統的解決綠化和居住環境的問題,比如下圖。
也可以在CBD引入一個公園,讓壓抑的辦公氛圍得以舒緩。(如下圖)
解決未來社區“生態化”的問題,也許有很多的解決方案,而垂直綠化也許只是其中之一,應該因地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新加坡可比浙江熱多了)。
05
一張白紙?
在講第二個問題之前,我先說說15分鍾生活圈的話題,在《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這個文件裏也提到了。
在《上海市15分鍾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中提到
15分鍾社區生活圈
就是要讓市民在以家爲中心的15分鍾步行可達範圍內,享有較爲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構建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社區服務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社區生活圈將成爲上海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而我們在購房時經常說的成熟配套,也大致是這個意思。
據我了解,在雄安還提出了5分鍾生活圈的概念
5分鍾生活圈
指的是以居民的住宅爲起點,正常成年人步行5分鍾所及的範圍,對應600米×600米的空間尺度。
將以居民的多層次需求爲導向,以創造曆史、追求藝術爲精神追求,重點聚焦兒童與老人需求,進一步提升公共資源的精細化配置與全生命過程的人性關懷,讓人民群衆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管是5分鍾生活圈,還是15分鍾生活圈,都意味著城市的開發強度,人口密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意味著未來社區不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
我們的城市就和上圖呈現的狀態,我們的未來社區是在特定環境中的建設,既要與周邊環境發生關系,也要有自身的特色,這是一種插花式的改修建方式。
就如《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所述:
改造更新類以20世紀70—90年代老舊小區爲主體,鼓勵采取全拆重建和插花式改修建等方式,綜合政策處理難度小、居民意願高、改造需求強等因素選擇試點。
而多數未來社區呈現的狀態,也許能夠自成體系,卻無法與周遭發生呼應,更無法融入生活圈。
我覺得未來社區的開發,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如下面一組圖所演示的那樣。
如果把第一張圖當成一個未來社區的單元,
第二張圖是原來城市的肌理,
那麽未來社區的建設,就應該是第三張圖呈現的狀態。
既不違和,又自成體系。
06
結束語
我一直在思考:未來社區到底是什麽?也許一時間也不會有答案。
未來社區,是城市居住社區的升級,將賦予城市居住社區更多元的功能,居住者將享受更全面、便捷的服務。
未來社區,將使得居住環境更綠色低碳,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
未來社區的建設對于實施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升級及經濟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可能是智慧城市的運營。
而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基于對人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