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深圳市相關領導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深圳能否學習新加坡模式以及深圳如何學習新加坡模式成爲熱議的話題。
過去一段時間,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用地總量及來源不足,使得深圳成爲中國住房問題矛盾最爲突出的城市之一。2019年,深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居中國各經濟特區之首。常住人口約1344萬,40年來,常住人口增長約42倍。深圳現在的人均居住面積27.8平方米,還沒有達到國家和廣東省的最低標准線。不少人卡在了買不起商品房也住不進公共住房的斷層中。爲解決住房矛盾,深圳在幾年前就在內部提學習新加坡。2018年時提出的“二次房改”也備受矚目,其核心就是大幅調降商品住房比例,政策性住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占比達60%,政策房以遠低于市場價配租、配售。
深圳此時高調提學習“新加坡模式”,體現的是對過去20年以來“重市場、輕保障”的糾偏,是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通過大量公共住房的建設,讓多數人也能買得起很體面的政策房,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教育醫療資源的平等分配。針對深圳的現狀,“新加坡模式”在土地供應和祖屋建設理念上都能提供有益的借鑒。
2009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五十周年之際,新加坡《海峽時報》三位記者聯合出版了一本名爲《白衣人》的新書,回顧了該黨的發展曆程,認爲“土地社會主義”是新加坡小邦大治的一大關鍵。將大多數土地轉爲國有,一方面用這些土地爲城市化發展提供物理空間,一方面爲絕大多數國民提供公共住房,是新加坡“土地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新加坡與我國香港的基尼系數向來不分伯仲,但新加坡的“土地社會主義”政策,使其住房公共化人口與住房商品化人口達到9.3:0.7,而香港則是4.5:5.5,新加坡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希望感都要比香港人高很多。
新加坡將公共房屋作爲解決社會問題的樞紐。自1959年自治起,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就把社會重建融入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把公共住房建設作爲社會建設的重心,以此爲抓手,爲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住房、就業、教育、醫療、交通和休閑公共設施,推動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綜合治理。公共住房政策既鼓勵三代共居、增強新加坡人的家庭價值觀,又按照毗鄰原則建設便民社區、提升新加坡人的基層共同體感,還通過種族配額制讓不同種族混合居住、促進種族和諧,更是新加坡政府整合不同階層、塑造社會共識、增進國家認同的社會團結機制。當然,深圳能否將“新加坡模式”學到形神皆似,還要看配套執行能力,從土地到資金都要能跟得上。(作者是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