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凡有華人、華僑的地方,就有廣東省籍人士;有廣東人就有操粵方言——廣州話(又稱白話)人群;有講廣州話的地區,就有粵劇、粵曲、粵樂活動,甚至會有八和會館,無遠弗屆,或許並不誇張、過分。
一、中國香港八和會館
1953 年,香港八和會館在廣東八和粵劇職業工會(八和會館)香港分會的基礎上,于香港注冊成立,爲香港粵劇工作者的團體組織。首任會長新馬師曾。香港八和會館成立後,陸續建立了屬下的普福堂(粵劇樂師會,即會館音樂部)、慎和堂(會館班政事務部)、銮輿堂(又稱武打組)、合和堂(服裝、道具)、香港八和粵劇學院等機構。
廣東本地戲班出現以來,與香港交往密切,如同一家。作爲粵劇行會的廣東八和會館,長期以來,都兼顧、代理香港粵劇界同業的諸多事務,並被視之爲理所當然。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粵劇界執行新的管理機制,1953 年,香港因應時勢變化,注冊成立香港八和會館,成爲本地粵劇工作者的團體組織,繼續履行行會職責,獨立處理有關戲行事務。據已故資深班政家黃炎回憶:20 世紀50 年代初,香港八和會館醞釀成立,新馬師曾提議香港粵劇界應該團結一致,把八和傳統、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恭請芳豔芬誠邀各名伶參加會議,在本地籌辦會館。芳姐當時在香港受到廣大觀衆擁護,老倌們亦尊重其對人對事的態度;當芳姐代祥哥進行遊說時,許多名伶如:五哥薛覺先、大哥馬師曾和歐陽儉、半日安、靓次伯、任劍輝、白雪仙、余麗珍等都響應,到芳姐家來開會,討論決定成立香港八和會館事宜。芳姐並慷慨捐出香港九龍旺角缽蘭街一個住宅單 位,作爲香港八和會館的永久會址。黃炎認爲,芳姐是香港八和會館的創館“功 臣”。衆望所歸,芳豔芬被公推爲香港八和會館永遠名譽會長,並于 1992 年 4月在香港八和會館內成立“芳豔芬堂”。香港八和會館曆任會長(主席)有:新馬師曾、關德興、何非凡、梁醒波、麥炳榮、黃炎、關海山、馬國超、汪明荃、陳劍聲。2007 年汪明荃再度當選爲第三十三屆主席,現有會員約 1000 余人。五十多年來,香港八和會館在承傳粵劇傳統,更新藝術表演手法拓展新觀衆 ,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溝通、聯絡海內外粵劇界同業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獲得認可,支持與贊許。
香港八和會館第四屆理事就職
1996 年,香港著名藝員、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女 士(前左六)到廣州,與廣東省粵劇八和聯誼會負責人合影
二、中國澳門八和會館
澳門八和會館曲藝會(簡稱澳門八和會館),2001 年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准成立。澳門八和會館成立以來,積極爲老藝人爭取福利、權益、社保,推動粵劇曲藝活動,富有成績,會員不斷增加,逐漸成爲澳門有一定影響的群衆藝術團體。
2007 年 11 月,爲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八周年暨該會成立六周年,澳門八和會館舉辦了曲藝賀升平晚會。廣東八和會館副主席小神鷹、我自強、關新,秘書長陳象雄等專程到澳門祝賀,並贈送刻有“八方和會,振興粵劇”的紀念碑。廣東八和會館副主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小神鷹與廣東花旦岑海雁和澳門唱家聯手登台助興。
據了解,澳門注冊登記的群衆性樂社、曲藝機構逾百家,正如廣州市粵劇粵曲學會會長王建勳所說:“按照人口比例統計,澳門曲藝組織是世界華人社會之最。粵劇粵曲有這樣廣泛的群衆基礎,值得引以爲榮。
三、新加坡八和會館
清朝鹹豐七年(1857 年),廣府藝人在新加坡成立了“梨園堂”——一個戲行性質的機構。首位總理爲楊穆,協理(總務)爲大福,會址在大坡豆腐街 58 號。根據 1881 年新加坡的官方統計,新加坡共有 240 名演員,其中廣府班藝人占了大部分①。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當時英國政府明令本土及屬下全球殖民地所有社團一律重新注冊,其時新加坡爲英國殖民地,自然不能例外。因中國
廣州粵劇行業早已成立了八和會館,而“梨園堂”亦由此改名爲“南洋八和會館”,遷往南天酒樓舊址。該館負責管理新加坡、馬來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職業粵劇戲班的演出事務和藝人的權益福利。
2007 年 9 月,澳門八和會館主席陸伯強、副主席黃惠然到訪廣東八和會館。
前排左起 : 關新 陸伯強 郭英偉 崔頌明 ; 後排左起 : 我自強 蔡超敏 黃惠然 陳象雄
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何大慎任新加坡八和會館總理,黃禧爲副總理,袁地、保良爲協理。會址遷往吉甯街(即克羅士街)40 號三樓。民國 26 年(1937年),南洋八和會館修改章程,正副總理改爲正副主席,協理改爲總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攻陷新加坡,八和會館被迫停頓一切會務。1945 年,日本投降,新加坡光複,八和會館複會,重新發展會務。1965 年新加坡獨立後,改稱新加坡八和會館,其管理地域僅限新加坡一地。現在會址在新加坡獅城茶錫街 20 號二樓。
新加坡八和會館除日常事務外,還定期組織紀念、慶典、赈災、籌款等演出和掃墓、祭祖等活動。會館供奉華光神像,外地到此演出或過往的粵劇藝人例必前往拜訪、進香,館務一向興旺,對粵劇在當地的發展起著很好作用。
在 20 世紀期間,曾擔任過新加坡八和會館總理或主席的,有何大慎、黃禧、新生鬼昌、莫鏡秋、李植成、邵伯君、麥少輝等人。現任主席胡桂馨。
胡桂馨女士是新加坡著名藝術工作者、優秀的粵劇演員、老師與導演,也是敦煌劇坊藝術總監。1973 年胡桂馨首創用英文字幕協助受英文教育的觀衆欣賞粵劇,積極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她除了推廣粵劇之外,還積極獻身社會工作,曾榮獲新加坡總統頒賜的公共服務星章(BBM),文化部頒賜的文化獎(新加
坡政府賜予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至高榮譽)。1998 年 10 月,胡桂馨受封爲太平紳士,是新加坡粵劇界首位獲此殊榮的藝術工作者。
胡桂馨女士曾領導敦煌劇坊走遍五大洲 23 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多項國際藝術活動,包括 1990 年、1996 年及 2004 年中國羊城國際粵劇節、東京國際戲劇節、廣東國際藝術節及歐洲國際粵劇節。2002 年,胡桂馨女士受邀于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武則天》,獲得好評。
四、馬來西亞八和會館
馬 來 西 亞 八 和 會 館 在 馬 來 西 亞 首 都 吉 隆 坡 繁 華 地 區, 會 址 是:12AJalanBrunei Utara,Off Jalan Pudu,55100 Kuala Lumpur,Malaysia.
馬來西亞八和會館(603)21482382(CO)603-42918324/016-2193668馬來西亞八和會館是該國注冊粵劇行會組織。1965 年獲准登記並開始籌備,1968 年正式成立。發起人爲余後起、蔡金球、紫淩霄、蔡豔香等。
馬來西亞八和會館 1968 年 5 月 12 日舉行成立大會時,香港、新加坡前來祝賀的粵劇演員有:陳燕棠、黎家寶、紅霞女、黃超峰等,並與本地藝人一同參加慶典演出。此後,馬來西亞八和會館在每年館慶和華光先師神誕、公益慈善籌款等活動,均舉行粵劇、粵曲演出晚會。同時爲了培養後繼人才,時有舉辦粵劇、粵曲培訓活動。
1992 年 11 月,應中國廣東對外藝術交流中心和粵劇研究中心等單位的邀請,該會館及其成員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馬中粵劇藝術中心的名義組成“馬來粵劇訪穗演出團”到廣州訪問,演出了《王彥章撐渡》、《藕絲蓮》之“拗箭結拜”和“擘網巾”、《無情寶劍有情天》、《碧血寫春秋》等劇目,並到廣東粵劇院和廣東粵劇學校參觀交流。
2005 年 6 月,廣東八和會館秘書長陳象雄偕夫人蔡蘭女(粵劇演員)應邀訪問馬來西亞八和會館,與曾志偉主席會晤,賓主熱切交談。曾志偉主席稱,廣東八和會館是我們的母會,希望彼此加強聯系,密切交流。該館並捐贈馬幣1000 元,贊助《八和會館慶典紀念特刊》出版。曾志偉主席說,馬來西亞八和會館與新加坡一樣,有一百多年曆史。該館現有會員 80 人,大多師從粵劇名家桂名揚,是桂派傳人。陳象雄轉達了廣東八和會館主席吳國華、副主席曾秀琴、小神鷹、梁玉嵘等對馬來西亞同仁的問候和謝意,歡迎他們有機會到廣東八和會館聚首言歡,暢敘情懷。
先後擔任馬來西亞八和會館主席的有:余後起、蔡金球、蔡豔香、陳金順、曾志偉、司馬文郎等。
五、美國紐約(美東)八和會館
1989 年,在香港八和會館主席黃炎先生倡議、支持下,生活在美東地區的資深粵劇前輩盧海天(桂派嫡傳弟子)、譚秀珍夫婦、顧青鋒女士全力奔走,聯絡志同道合的藝人李奇峰、陳燕鳴、于峰、黃長長及商界友好殷商劉郁南先生、薛覺先弟子潘鴻超先生、薛張德頤(薛覺先遺孀)女士、關李潔貞女士、潘愛蓮女士、司徒七叔等,出錢出力,幾經艱辛,籌備成立紐約八和會館,終于如願以償,同業人士感到無比欣慰。
紐約八和會館的章程規定:本會是“旅美粵劇界人士之組織”和“非牟利機構”;宗旨爲“聯絡感情,研究粵劇藝術,增進戲劇學識,發揚互助精神”和“舉辦各種粵劇演出活動,團結戲劇曲藝團體,達成中西藝術交流之目的,爲繁榮社區文化娛樂生活作出貢獻”。還規定:“凡從事粵劇、粵曲行業中人,品行端正,自願申請加入者”以及“業余粵劇、曲藝團體成員,對粵劇有特殊愛好,具有一定水平者”均可以成爲本會會員。
紐約八和會館成立以來,秉承一貫宗旨,繁榮社區文化生活,聯絡各方人士,開展藝術交流,弘揚推動粵劇藝術,舉辦義務粵劇基本訓練以及赈災籌款、敬老義演。其中以“紀念華光先師寶誕暨籌募基金”,紐約八和會館成立十周年、十六周年、十八周年會慶,感恩敬老盛大公演等大型演出活動影響較大,演出過《紫钗記》、《燕歸人未歸》、《章台柳》、《範蠡獻西施》、《白龍關》、《獅吼記》、《關公月下釋貂蟬》、《易水送荊轲》等劇。每次重大活動,八和弟子均全力以赴,精誠合作,克服重重困難,達到可喜效果,並得到社區的認可和歡迎。
紐約八和會館首屆主席譚秀珍,她自幼愛好粵劇,12 歲入行,4 年後被白玉堂前輩賞識擔任花旦,曾先後與關德興、陳錦棠、馬師曾、羅家權、車秀英等合作過。抗戰勝利後自組日月星劇團,與盧海天攜手合作演出持續 12 年。她1957 年移居美國,全力倡議創辦紐約八和會館,被推選爲首屆主席、永遠會長。
顧青鋒自小跟隨名小武顧天吾習藝,後得鄧碧雲多方指點,曆任反串武生、小生,亦文亦武,後爲武狀元陳錦棠夫婦收爲義女,言傳身教,使藝術更上一層樓。
移居美國後從商,熱心參與創辦紐約八和會館,被推選爲該會第二屆及第三屆主席、永遠會長。
紐約八和會館第八屆主席羅鑒雄,副主席羅碧兒、鄧浩雄,第九屆主席羅碧兒。
紐約八和會館創辦人及會董
六、美國三藩市(美西)八和會館
美西八和會館成立于 1990 年,首位主席爲粵劇前輩,有“文武泰鬥”之譽的黃超武,副主席黎謙、陳豔侬。黃超武向八和弟子提出“飲水思源,切勿忘本”作爲美西八和會館的守則。
據史料記載,早在 19 世紀中葉,先後有大批廣東籍人來到美國加州,充當金礦苦力或參與興建鐵路。他們大多聚居在被稱爲“舊金山”的三藩市唐人街一帶,隨後陸續有廣東戲班前來演戲,看大戲成爲此地華人工人工余唯一的文娛活動。那時廣東戲班藝人都以能到“金山”演出爲榮,回國後都將自己的藝名冠以“金山”二字,諸如:金山和、金山貞、金山炳等伶人在藝壇出現。20世紀 30 年代末,以靓少佳、靓次伯爲首的勝壽年班來美國獻藝,分別在檀香山、三藩市、紐約等地巡回演出,曆時三年半,飲譽海外,成爲神州藝壇佳話。
新中國成立前後,基于某些政治原因,美國不發給戲班簽證,華僑亦無心觀賞大戲,相當一段時間華埠停演粵劇。1952 年,三藩市大中華戲院從香港聘請文武生沖天鳳夥拍留美花旦英麗明、文華妹、蘇州麗等演出,在舊金山演出一年多,叫好叫座,大飽戲迷眼福。此後數年,留美定居的戲班藝術組班演出,每月演出八天,也有爲當地華人做戲賀慶、賀喜。1957 年,這些藝人爲了團結行業,共聚情誼,亟須有一個共同供奉華光師傅的地方,便集資在華埠租了一個場地作爲聯誼活動場所。這個場地位于金菊園巷(JASOM COURT)十三號半,大家就稱它爲“十三號半”。首批成員有:何英蓮、蘇州麗、牡丹蘇、文華妹、黃超武、周坤玲等數十人,“十三號半”自然成爲舊金山戲人聚會的一個公會了。
隨著中美關系逐漸改善,廣東粵劇團體赴美演出不斷增加,華僑觀衆對他們的技藝大爲贊賞。中國改革開放後,廣州著名粵劇演員林小群、白超鴻和香港紅伶林少芬、豔海棠等移居美國舊金山,爲此地藝壇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爲華埠粵劇開創了一個新景象。他們以自身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批粵藝愛好者,並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授、弘揚粵劇曲藝,在舊金山華人社會有著廣泛影響。
1989 年,“十三號半”租約期滿,業界同仁希望有一個永久供奉華光師傅的地方,有一個藝人固定的組織,于是商議發起成立了八和會館。不久,在唐人街(SACRAMETO)覓得一地庫作爲新會址。1990 年,征得香港八和會館認同、支持,正式成立美西八和會館,並發動八和弟子爲慶祝華光先師寶誕隆重演出,震撼舊金山,打響了美名。
美西八和會館曆屆主席:黃超武、黃金龍、黎謙、張舞柳、白超鴻、何劍儀、何應衡、黃志明、胡美媚、蘇潔梅、白超鴻。
2004 年, 美 國 三 藩 市城市監事會向時任美西八和會館黃志明主席頒榮譽證書,以資褒獎。
一九九〇年成立美西八和會館大彙演
這是 2004 年美國三藩市政府頒發給三藩市(美西)八和會館主席黃志
明的榮譽證書。黃志明是粵劇國家一級演員馬師曾的傳人,後移居美國。
七、新西蘭八和會館
新西蘭八和會館于 2011 年 11 月 4 日在新西蘭奧克蘭市天空劇院舉行成立慶典暨盛大粵劇演出,應邀出席的有:廣東八和會館副主席我自強、理事兼宣傳部主任郭權、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廣東粵劇院一團副團長兼藝術委員會主任蔣文端一行 27 人,香港八和會館亦派出代表前往祝賀。
新西蘭八和會館會長陳霭柱先生是位熱心粵劇的華人,他經常與一班僑居新西蘭愛好粵劇的華人聚首一堂,交流學習粵劇的心得體會,組織粵曲演唱會,參與慈善團體的籌款活動,獲得當地華人和社會贊許 。
我自強代表廣東八和會館向大會宣讀賀詞:“八方和合,繁榮粵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奧克蘭總領事廖菊華向新西蘭八和會館表示熱烈祝賀,稱贊“新西蘭粵劇愛好者們積極舉辦粵劇文化交流,爲新西蘭華社提供了一個互動、交友的良好平台,爲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新西蘭多元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陳霭柱會長表示,希望日後與各地八和會館緊密聯系,促進粵劇、粵曲藝術交流,並希望在新西蘭其他城市也成立八和會館支會,把粵劇傳送到每個有華人居住的角落。陳霭柱先生原爲廣州粵劇一團擊樂師(打鑼),並可唱子、平喉,家學淵源,其父陳新爲廣東粵劇院著名擊樂師(打鑼)。
八、香港八和會館加拿大海外通信處
香港八和會館在加拿大設有海外通信處,即加拿大溫哥華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地址:434 Cloumbia Street,Vancouver,B.C. V6A 2R8,Canada.
加拿大溫哥華振聲藝術研究社 604-6849681(CO)
主席梁兆基 604-7810603 George Leung(據香港八和會館資料)
加拿大有相當數量講廣州話的華人、華僑,有來自廣東、香港、澳門等地的粵劇、粵曲、粵樂專業人士,還有爲數衆多的粵劇業余發燒友、愛好者。二十多年來,這些對中華文化傳統執著追求的人士,先後在溫哥華、多倫多等地,舉辦了藝術培訓學院和各種類型的樂社、曲藝團體,彙聚有志之士,活躍海外華人生活,切磋交流藝術,普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極其寶貴的貢獻。
溫哥華“白雪梅粵劇藝術學院”,由著名粵劇演員白駒榮女兒白雪梅于 20世紀 90 年代創辦,先後培養了 300 多位粵劇、粵曲和音樂人才,公演 100 多場。學院購置了一定規模的新院址,教學設備一應俱全,堪稱嶺南文化在異國土地上的“奇葩”。
加拿大卡城“黎佩儀藝術學院”。黎佩儀原爲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員,移民加拿大卡城後,于 1993 年創辦了“黎佩儀藝術學院”,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卡城舉辦了數十場不同類型的演出,爲卡城公園基金會籌款,在卡城大學公演,爲卡城中華文化中心千禧義演等,將中國粵劇文化帶入加拿大主流社會。一位香港移民在卡城聽到黎佩儀演唱後感慨地說:“在北美大地,嶺南水鄉的音韻還是
那麽情深一片,挑起陣陣鄉思。”
第九屆歐洲粵劇大彙演紀念冊
九、歐洲粵劇研究會聯合總會
20 世紀 90 年代前,廣東粵劇在被稱爲西方文化搖籃的歐洲是空白的。一位自嘲爲“傻老”的彭溢威先生,憑著一股熱情傻勁, 1992 年創立了“法國廣東粵劇社”,之後又說服了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瑞士和法國粵劇票友聯盟,在 1994 年創辦了跨國性組織“歐洲粵劇研究會聯合總會”,每年輪流舉辦一屆“歐洲粵劇大彙演”。發起人彭溢威被大會推舉爲總會會長。1996 年,歐洲粵劇總會由前巴黎市長、法國友人飛龍先生率領歐洲粵劇團 60 人,遠涉重洋赴廣州參加“羊城國際粵劇節”,引起轟動。新加坡敦煌劇坊粵劇團,中國廣州、香港,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粵劇專業人士和票友紛紛參加歐洲粵劇總會一年一度的活動,從而使“歐洲粵劇大彙演”在短短幾年間,從歐洲沖上國際大舞台,成爲世界業余粵劇界知名大型活動。
歐洲粵劇研究會聯合總會會長:彭溢威
永遠名譽會長:飛龍(前巴黎市長)
名譽會長:黃健成 文俱武 陳靜娴 鄧路明 鄧錦華 駱永森 何福基 徐健民
荷蘭分會會長:葉植三(兼總會秘書長)
英國分會會長:廖英凡(兼總會監事長)
瑞士分會會長:林世楫
德國分會會長:文雪影
比利時分會會長:甘靜華
①廣東省戲劇家協會編印《粵劇資料彙編》,第 5 頁。
(來源:廣州文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