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亞洲文化嘉年華”今晚亮相國家體育場“鳥巢”。亞洲,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文明,穿越時空,交相輝映。對話,滌蕩心靈,展望未來。此時此刻,你我共享亞洲夢。
亞洲文化嘉年華·節目精粹
作爲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亞洲文化嘉年華”
15日晚亮相國家體育場“鳥巢”。
古老的絲綢之路綿延萬裏,
沿線國家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
各國文明之間交流對話、
融合互鑒的美麗畫卷緩緩展開……
來自亞洲各國的演員們
帶來具有各國特色的歌舞節目,
呈現一出多姿多彩的亞洲風情大聯歡。
青春嘉年華,共圓亞洲夢,
交響互動大合唱《我們的亞細亞》
爲亞洲文化嘉年華拉開序幕。
千人陣容、花式炫技、駿馬奔騰,
震撼歡樂的風情舞團《火之激情》,
呈現火火的亞洲。
林俊傑(新加坡)、張傑(中國)、
鄭智薰(韓國)、杜氏清花(越南)、
埃登·霍藍(以色列)攜手帶來
熱情溫暖的旋律《風與花的邊界》,
用亞洲豐富多彩的樂聲
喚醒我們的耳朵。
打擊樂表演《鼓舞飛揚 百舸競渡》
將中、朝、日、韓四國鼓等
氣勢震撼的鼓類器樂相結合,
在“亞洲加油”的呐喊助威聲中
擂響活力亞洲的青春之鼓。
穿越千年絲路,
纖纖玉手綻放盛世花雨!
從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
手姿舞蹈《絲路綻放》,
翩翩起舞,絲綢衣帶,
感受不一樣的舞蹈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後繼有人名揚四海。
大型京劇表演《盛世梨園》
盡情展現國粹文化特有的魅力,
傳唱東方,唱響世界。
激昂的歌聲、歡快的舞步、
動聽的器樂演奏完美融合,
極具亞洲特色的
盛大歌舞表演《亞洲風情》,
將亞洲各國間的友誼故事傳唱世界。
古風墨韻,氣韻生動。
武術表演《墨之韻》盡顯文化與國粹,
在鳥巢交織成一場精彩絕倫的
中國特色、亞洲風采、世界奇觀。
鼓舞飛揚,青春亞洲。
陳偉霆、張藝興等攜3500名文藝青年
以及各國留學生舞出“亞洲節拍”。
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錦,
夜空的鳥巢星光璀璨。
大型舞蹈《吉祥吉祥》,
祝願亞洲明天更美好。
更多精彩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
完整版《亞洲文化嘉年華》文藝彙演
亞洲,“太陽升起的地方”。
長江與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印度河與恒河,哺育滋養了悠遠的印度文明;
流經伊拉克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了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
作爲世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照亮了人類曆史的天空。
《亞洲 文明之光》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整編
璀璨奪目的亞洲文明
亞細亞,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地區,擁有地球上近30%的陸地面積。世界上每10人中,有6個人生活在亞洲,是多文化、多民族彙聚交融之地。
亞洲,誕生了世界最古老的陶片、瓷器。每一種文明,都爲陶器的形成與演變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迄今爲止最遠古的陶片出土于中國江西;最早的陶器上釉技術由古巴比倫人發明而來,赫梯人則造出了最早的高溫陶器;又有誰能想到蘇美爾人率先使用圓盤制陶輪,竟能在這飛速的旋轉中發現輪子的秘密。當然,必須值得一提的是,陶與火還造就了另一個世界奇迹,就是秦始皇兵馬俑,這個奇迹也成爲文明對普通勞動者最恒久的頌贊。
最早的數字、文字、天文、曆法,法典,樂譜、樂器,在亞洲發源。古印度文明發明了0至9的十進制數字,古代中國人最早使用負數,代數和三角學則由阿拉伯人創建。正是有了不同文明的不同創造,才有了數學這門學科的出現。
文字同樣使然。楔形文字記錄下了古代西亞各民族的文明信息,而漢字則在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逐步構建了博大的中華文化。不止如此,爲了商貿便利,吸取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精華的腓尼基字母由此誕生。小小的22個符號,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傳入各國不斷開枝散葉,奠定了人類文明重要的文字基石。
這裏還有著世界最早的農業定居點,留存著人類年代最久遠的城市。距今6000多年的烏爾城中,民房、店鋪、市場遍布,比黃金還貴重的青金石裝飾引人注目。點點滴滴,都代表著蘇美爾文明最爲繁榮的時期。
不得不說,亞洲先民與種子的邂逅,可以說是一切文明的開端。兩河流域最早種植小麥,長江流域最早種植水稻。隨著人工灌溉的誕生,麥種與稻種逐步普及,成爲了人類最堅實的物質保障,一步步掀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現在,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東南亞,早已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産區之一。
還有棉花的種植,絲綢的紡織,讓亞洲人從此對服飾的創造和設計,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從古代就留存下來的衆多曆史建築,更是爲我們提供機會,一睹先賢的智慧,感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
好比中國的長城——
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
柬埔寨的吳哥窟——
印度的泰姬陵——
這四處古迹並稱爲“古代東方四大奇迹”。
亞洲燦若繁星的世界遺産,經曆久遠的歲月,其魅力令世人傾倒,其保護引世人關注。“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全世界”,面對脆弱的生態,人們開始加緊“數字敦煌”的建設,吸引更多人了解深厚的敦煌文化。通過一幅幅壁畫,一座座雕塑,欣賞亞洲文明無窮的想象力。
九層神廟,是尼泊爾杜巴廣場的標志性建築。2015年的一場大地震,讓神廟坍塌。中國人盡己所能,與尼泊爾的工程師們密切合作,爲散落四處的每一塊磚石、木料標上編號,以幫助其恢複原位。
“東方佛城”吳哥窟規模宏大,年代久遠,但是長年的風雨侵蝕給它帶來了嚴重的損毀。爲了讓它煥彩重生,37個國家更是積極參與了吳哥窟的修複工作,爲古老的文明遺迹盡自己的力量,讓吳哥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令人驚歎的創造力
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的發展,對當下的影響與聯系,其實早就悄然貯藏于我們的本性之中。文學、音樂、電影、動漫,各類文化在曆史的長河中發展出不一樣的表達形式,催生出了像泰戈爾、宮崎駿這樣的標杆性人物,造就了印度“寶萊塢”這樣的亞洲電影工廠。可以想見,亞洲文化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觑。
文明的延續,就是在對過往的藝術與發明的臨摹和再創造中,交替前進的,這種變化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印度的紗麗,越南的白色奧黛,印尼的巴迪、波斯的地毯。作爲當地的傳統象征和符號,正是在與時下潮流不斷融合和借鑒的過程中,才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印度的紗麗
△越南的奧黛
△印尼的巴迪
再以節日爲例,每年4月的潑水節,是許多東南亞國家狂歡的日子。其實最早的“潑水節”原本起源于西亞得“潑寒胡戲”,經古印度地區演變爲“宋幹節”後,又相繼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等地區,與當地文化相互交融,一直延續至今。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曾經的創造,融入有形的世界,無形的內心。東亞、西亞、南亞、中亞、東南亞、南亞次大陸,都是彼此相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是因爲它們的多元與差異,才有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文化多樣性,才能共同迎來人類文明的黎明曙光。
例如在古印度制糖法的基礎上,中國人創造了“糖霜法”,此法後傳回印度,從此,印地語的蔗糖一詞,便有了中國讀音“chini”。
唐朝士兵在撒馬爾罕傳授了造紙工藝。這種造紙術成本低廉、便于量産,而且造出來的紙質地輕軟。如今,撒馬爾罕沿襲古法造紙術正是中國漢代的棉紙。
玄奘曆經艱險前往印度求法,將畢生心血都安放于雄偉的大雁塔之中。他所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更成爲研究印度、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古代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這讓盛唐文化聲名遠播,爲更多人所知曉,由此獲得了“西羅馬,東長安”這樣流傳後世的說法。
那時,日本的奈良、京都,均仿唐長安城的規制而建,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那裏一窺長安城的面貌。
隨著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絲綢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皮毛之路先後形成,聯通亞洲銷往世界。豐富的物産和發達的貿易,促成了古代亞洲各文明間交流與對話。
2000多年來,豐饒的絲綢之路,跨越了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衆的彙集地,跨越了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宛若一條人類文明交融溝通的大動脈。
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耗時十年東征,擴展疆域至印度河流域,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明與亞洲文明的大融合。南亞次大陸的犍陀羅藝術,便是融合了古希臘、古波斯、古印度三種元素,成爲古代亞洲的經典藝術風格。
至于豐饒的阿拉伯半島,也是在香料、寶石、絲綢和瓷器的貿易推動下,在數千年間與亞洲各種文明,以及歐洲的羅馬、希臘等外部文明,頻繁交往,惠己及人。
在思想尚未開化的中世紀,阿拉伯民族開展了一場曆時二百多年的文化翻譯運動,用阿拉伯語將幾近絕迹的古羅馬與古希臘文化古籍保存了下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物理學》都在這一時期被翻譯成阿拉伯語。
今天的亞洲,擁有全世界67%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亞洲和平發展與人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亞洲穩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亞洲振興是世界發展之福。
回望曆史,亞洲價值、東方智慧穿越時光,給前路以光亮,給未來以希望。鄭重、欣賞、呵護,亞洲,正給世界與未來,擘畫“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恢弘新卷。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