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的南端,由新加坡島和附屬的63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約爲733平方公裏。截止2020年總人口已達568萬,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其中華人以占比總人口75%的比例,遠超馬來人和印度人,成爲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地理位置
新加坡華人主要來自于福建、廣東和海南等沿海省份,又細分出大小二十多個民系。因此,閩南語、粵語、潮州話和客家話等十多種地方語言,是華人群體的常用語。複雜的方言,讓不同語系的華人之間交流困難,久而久之方言將華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團體,相互遠離。
新加坡市區
新加坡獨立之後,爲了建立華人對國家的歸屬感,政府不以籍貫和語系區分華人。1979年,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決定扭轉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共通語言。于是,以北京官話也就是現代普通話標准發音,作爲新加坡華語標准,發起了講華語運動。
李光耀
2019年,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在講華語運動40周年的活動上,公布了一組數據。經過政府40年來的努力推廣,新加坡華人家庭說華語的比例從50%降至30%,七成的華人家庭以英語爲主。那爲什麽幾十年大力推廣的華語,反而愈加衰落呢?本文將從三個主要原因爲您解讀。
原因一:英語助推經濟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是馬來半島南端的小島,資源匮乏人煙稀少。1824年淪爲英國殖民地後,英國人認爲新加坡地處交通要道、位置險要,尤其是海上貿易,新加坡是個絕佳的中轉樞紐。
于是,英國殖民東南亞時期,新加坡成爲了英國遠東地區最重要的海外港口,大量熱錢流入此地開展大建設。人煙稀少的新加坡,並沒有充足的勞力參與建設。
華人勞工
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經濟萎縮民衆生活貧苦,嚴格的海禁制度,讓以捕魚爲生的沿海百姓難以生存。爲了謀求生計遠赴南洋,大量華人勞工來到新加坡,很快這裏就成了海外華人聚集地,1865年新加坡華人比例已達到65%、成爲主體族群。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二戰之後,反殖民運動興起。1963年,馬來亞、沙巴、新加坡和砂勞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因執政理念分歧巨大,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李光耀總理在回憶錄中寫到,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讓他憂心如焚,很擔心這個連淡水都無法自足的小國,又該向何處發展。面對周圍上億的馬來人,華人爲主的新加坡勢單力薄,猶如孤懸于東南亞的一葉扁舟。
建國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時首先考慮教育語言的問題,無論使用哪一族群的母語作爲教育語言,都將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滿。華人族群自然想將漢語作爲教育語言,但新加坡華人大多說的是漢語方言,語系衆多晦澀難懂,也會讓馬來人和印度人不滿。
李光耀推廣英語教育
殖民時期英國曾在新加坡大力推廣英語教育,英語作爲中立語言是個極好的選擇,有助于各種族間團結,形成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感。最終,李光耀決定將英語作爲教育語言,並強制推行英語教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事實證明,李光耀的決定並非是數典忘祖的行爲,選擇英語也並非是討好西方,而是根據新加坡的國情做出的最優選擇。
李光耀
小國生存之道就是要與主流世界接軌,避免淪爲大國的附庸。當時主導世界的無疑是歐美,而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國際地位,都遠低于今日。
英語作爲國際語言,能爲經濟發展提供便利條件,每個人都知道只有英語才可以幫助新加坡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快速融入國際社會。2021年新加坡gdp已高達3968億美元,人均收入首次突破7萬美元。
新加坡四大經濟支柱
金融業、制造業、旅遊業和國際航運,助力新加坡成爲一個外貿驅動型,並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的發達經濟體。今日的新加坡,已然成爲世界城市發展的標杆。
原因二:華語三十難立
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是新加坡三大主要民族,而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分別是這三大民族的母語。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始終將教育平等和語言平等,視作民族平等最重要的內容。強制推行英語教育的同時,也要保證各民族母語的培養和發展。
新加坡街頭
1966年,新加坡獨立後的第二年,政府正式推出雙語教育政策。政策規定,學校以英語作爲第一語文、民族母語作爲第二語文,形成以英語爲主母語爲輔的雙語教學模式。嚴格履行語言平等的宗旨,關懷各民族母語情感,尊重語言文化傳承,並始終強調四大官方語言平等的地位。
八十年代新加坡學生
從實際情況來看,雙語政策不僅維護了民族平等,還促進了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但英語作爲新加坡經濟繁榮最重要的工具,強勢地位碾壓三大母語。
現代新加坡課堂
在中小學教育中,母語逐漸淪爲一門普通學科。以英語爲主的雙語政策,雖然卓有成效,卻難以改變母語教育的衰落。占據總人口四分之三的華人,在母語文化上的需求,自然成爲政府關注的重點。
爲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民族特性和華人文化認同感。1979年,李光耀政府發起講華語運動,並帶頭喊出:華人當講華語的口號。
華語宣傳標語
一夜之間、新加坡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推廣華語的標語遍布大街小巷,廣播電台禁播方言節目,港台影視劇也必須改用普通話配音才能播出。新加坡各大中文電視台也改用普通話,播報新聞和娛樂節目。
講華語運動
說了一輩子潮州話的老人,發現自己喜歡的潮州劇和地方戲曲通通消失不見,到處都是字正腔圓的華語節目。民衆的內心是拒絕的,華人對于方言的執著與華語運動形成對抗,各種爭議甚囂塵上。
華語推廣會長 林少芬(右)
2009年,廣告才女林少芬,擔任新加坡華語推廣理事會會長。據她描述,自1979年起,方言、華語、英語開啓三十年之爭。
第一個十年,偏重于用華語取代方言,讓普通話成爲華人共同語言。方言與華語在此消彼長中展開無形較量,很多說了一輩子方言的華人,並不願意從頭學說普通話。
華語推廣標語
第二個十年,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說方言的華人有所減少,但華語人群並沒有實質性的增加。政府做出調整,口號也從:多說華語,少說方言,變成:學習華語,認識文化。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高速發展,英語使用率越來越高,華人對于普通話的學習積極性卻沒有提升。
九十年代的新加坡
時間來到第三個十年,新一代年輕華人幾乎全盤英文教育,華語人群出現斷層。如今,講華語運動依然在推廣,卻難以改變華語與新加坡華人漸行漸遠的趨勢。
新世紀華語推廣形式
李光耀總理曾說: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華校生,兩個兒媳都能說流利的華語,結果七個孫輩中只有一個孫女會說華語。作爲華語運動的發起者,這番話說的並不輕松,也映襯出新加坡華語三十難立的現實。
原因三:漢語難學
1979年,李光耀大力推廣華語,從民族角度來看,華人群體可以共通語言增進團結。從經濟角度,他認爲新加坡是出口貿易型經濟主要依靠歐美和日本市場。
新加坡夜景
隨著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崛起,世界經濟增長的核心也會逐漸轉移到亞洲。會華語、同種族,有助于新加坡華人在中國爭取生意開拓商機。
新加坡華語就是中國漢語,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曆史,賦予了漢語深厚的底蘊。通俗點說漢語很複雜很難學,常用漢字就多達幾千個,多音字、生僻字、語境不同的一句話意思也不同。新加坡現代教育幾乎是純英語教學,華語學校少之又少,在英語作爲日常用語的大環境下,華語日常使用率很低。
漢語文化
沒有日常使用的語言環境,華人學習華語就更難了。如同中國學生學英語一樣,即便考試取得高分,也很難用英語日常交流。新加坡學生也是相似,華語考試滿分和華語流暢交流是兩回事。
年輕一代新加坡華人,認爲世界正處在動態平衡之中,要想不被淘汰學習英語要比華語更有利。現實的確如此,無論是教育還是經濟,新加坡華語總是排在英語之後,相比于中文內容,歐美影視劇和音樂更能在新加坡流暢傳播。
新加坡夜景
今天,雙語政策已推出半世紀有余,華語運動也推廣了四十多年。雖然,成果有限、但政府對華語教育的支持,也培養出許多精通英漢雙語的優質人才,活躍在東西方經濟體中、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