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邢曉婧 ●本報駐新加坡、德國特約記者 辛 斌 青 木 ●柳玉鵬
5日,與“6%以上”的中國GDP增速目標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另一個數字“6.8%”——媒體披露的一份預算草案顯示,2021年中國國防支出爲13553.43億元人民幣(約209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6.8%。隨著中國逐漸擺脫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國防預算增幅將略高于去年的6.6%。中國軍費曆來受到國際輿論密切關注,路透社說,相關數字被視爲中方加強軍力程度的“晴雨表”。這一次,依舊有外媒借機炒作“中國威脅論”,無視中國維護國家利益、應對外部潛在威脅的硬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尋求適度、理性軍費增長之際,美國用“行動”表明誰才是導致全球安全複雜化的主要因素。美軍印太司令部近日提交預算報告稱,要在亞洲構建針對中國的導彈網絡,以高出原計劃36%的費用在今後數年實施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
連續第六年個位數增長
“中國國防支出溫和增長。”對于中國今年軍費擬提高6.8%,路透社5日稱,這基本遵循北京適度上調的預期,將是中國軍費連續第六年個位數增長。2016年至2020年,中國國防預算增幅依次是7.6%、7%、8.1%、7.5%和6.6%。其中,去年的增幅是30年來的最低水平。美聯社5日評論稱,隨著軍事力量日趨成熟,中國已不需要在軍費上“快速擴張”,因此近年來的增幅穩步下降。德國《南德意志報》說,作爲國家“偉大複興”的一部分,中國正大力推進武裝部隊現代化。
“國防預算持續、穩定地理性增長,是基于中國有效管控住疫情、經濟得以迅速恢複。在此背景下,我們能夠繼續推動軍事現代化建設。”一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針對疫情給國防預算帶來的影響,有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必需的例行性戰備、巡邏、訓練、國防建設等任務不會因疫情沖擊而中止,與應對潛在威脅和摩擦沖突相關的開支也不會減少。
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海倫娜·萊加達看來,中國軍費增幅“既反映北京的雄心壯志,也表明它對當前國際環境的擔憂”。不少外媒5日提到中國面對的挑戰:在過去一年裏,中國在南海、台海等問題上與美國關系緊張,與印度發生了邊境爭端。《南德意志報》評論說,中國用軍事力量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其促進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正在擴大。
“面對複雜的鬥爭形勢,中國軍隊有必要加大訓練的頻度和力度,而這就意味著額外的國防支出。”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前述匿名專家表示,“國防經費並不是‘單純投入’,而是會産生‘和平紅利’,一支強大的軍隊可以有效守護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與其他國家相比,增幅不高
軍費一直是西方輿論渲染“中國威脅論”時的一個抓手。BBC5日宣稱,去年,“北京多次動用軍事力量威脅”台灣,包括頻繁派出戰機進入“台灣領空”,並開展軍事演習。彭博社則引述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亞太問題專家貝茨·吉爾的話說,中國將繼續在更先進的技術和武器上進行投資,“它知道這是未來威懾或可能打擊對手必需的”。就在前段時間,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在發布的報告中聲稱,2020年全球軍費開支再創新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國海軍擴張的推動。
然而IISS自己列舉的數據都難以佐證其觀點。美國去年的軍費爲7380億美元,幾乎是中國的4倍(1933億美元)、俄羅斯的12倍(606億美元),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0%。德國新聞電視台5日稱,2021年,美國的國防開支將達7400多億美元,創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美國經濟是呈負增長的。
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中國軍費增幅也不算高,比如韓國2021財年國防支出約447.9億美元,增長5.5%;印度2021財年國防預算約654億美元 ,小幅增長1.4%,但其中用于加強軍事現代化建設的費用比上個財年上漲19%。另外,2012年至2017年,中國國防費用占GDP平均比重約1.3%,低于美國(3.5%)、俄羅斯(4.4%)、印度(2.5%)、英國(2.0%)、法國(2.3%)等,國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低于美國、印度等。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關鍵要看這個國家奉行什麽樣的國防政策。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大會發言人張業遂4日在記者會上說。
“中美增加軍費的根本目的不同”
部分外媒將中國增加軍費與“應對美國”挂鈎,比如德新社5日稱,這是在向美國發出“強烈信號”;彭博社說,中國近年來投入數萬億元用于加強軍事現代化,希望在“2050年成爲與美國抗衡的世界級軍事力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學者的話稱,隨著美國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並試圖與盟友共同應對中國,中國的國防支出有所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宋忠平強調,雖然美國的種種做法表明它將中國視爲全面競爭的頭號對手,但“我們並沒有要跟美國人搞軍備競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軍費增長是適度且理性的,但美軍卻正以所謂“應對來自中國越來越大的安全挑戰”爲借口要求增加預算。這兩天,美軍印太司令部在向國會提交的預算報告中要求爲“太平洋威懾計劃”增加撥款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5日詳細報道稱,這項計劃的核心是沿著第一島鏈打造精確打擊導彈網絡,另外,要在第二島鏈構建一體化防空導彈能力,並部署能維持長時間戰鬥行動能力的分散型部隊。美軍印太司令部希望在2022至2027財年爲“太平洋威懾計劃”投入273億美元,該數字比此前計劃投入的預算大幅增加36%。“一旦缺乏有效且令人信服的常規威懾,中國就敢在該地區甚至全球采取擠壓美國利益的行動。印太地區的軍事力量愈發失衡,美國面對的額外風險或令對手試圖以單方面行動改變現狀。”這份預算報告這樣渲染道。日本國防白皮書顯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駐軍大約爲13.2萬人。
宋忠平表示,這是美國在按照自己的規劃進行部署,打造針對中國攻防兼備的軍事能力。不過《日本經濟新聞》認爲,落實這一計劃“困難重重”,在日本領土部署美國導彈會引發當地民衆不滿,同時,日方會顧慮中國的反應,因爲此類舉措勢必令“經濟緊密相連”的中日關系更加複雜。
另據《華盛頓時報》報道,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要“優先應對”中國後,國防部長奧斯汀4日將中國稱爲“步步緊逼的挑戰”。他在“致國防部人員備忘錄”中說,五角大樓將確保應對中國的模式,在計劃範圍內開展協調與同步工作。
“中美增加軍費的根本目的不同。”匿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是想謀求全球霸權,有時甚至爲此挑起戰爭,它要強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打擊、作戰能力;而中國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平,爲自身打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也通過派出維和部隊、護航部隊等爲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