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是“中國手工鳥籠文化藝術之鄉”,全村114戶就有96戶人家生産鳥籠,占全村總戶數的90%以上。卡拉村的鳥籠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爲原材料,生産工藝據說已經有400多年的曆史。
如今,卡拉村全村生産的工藝鳥籠搬上互聯網出售。卡拉村采取“支部+協會+農戶”和“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生産鳥籠,並且成立丹寨卡拉鳥籠專業合作社。
産品深受雲南、湖南、上海等花鳥市場消費者的青睐,同時還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以及歐美等國家地區暢銷。每年卡拉村銷售鳥籠15萬只,年産值達650萬元。
凡好養鳥者,最講究稱心如意的鳥籠。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多有愛鳥養鳥的習俗,而鳥籠成爲必不可少的用具。目前,丹寨縣卡拉村已是現存爲數不多的古老手工編制鳥籠專業村。
因爲采用本地優質上好的楠竹爲原料,所以具有不幹裂、不變形、堅固耐用的特點。竹編工藝做工精巧、品種繁多、造型各異,或小巧玲珑,或美觀大方,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卡拉村,靠的就是傳統手工藝。別具特色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爲卡拉苗寨搭建了平台。
卡拉村鳥籠制作始于家庭生産,這是卡拉苗族人民的絕活。用竹子編制而成的手工藝品是卡拉苗族人民的絕活。鳥籠固然漂亮,要制作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最簡易的,不加任何修飾的原生態鳥籠,也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楊昌培夫妻就是典型的鳥籠制作戶,現年已經61歲的楊昌培與60歲的妻子制作鳥籠已經有20余年時間,夫婦兩人一天可以做一個鳥籠。每個鳥籠售價100元錢。夫妻兩人在農閑時就制作鳥籠,農忙時節就下地幹活。
“年紀大了,去打工沒有人要。”楊昌培的妻子告訴記者,“現在主要是靠做鳥籠來生活。”每逢趕集的時候,夫妻兩人就將鳥籠拿上街去賣。如今,夫妻兩人的兒子不學做鳥籠,現在廣東打工。
歲月在鋼鋸與竹條的磨擦聲中慢慢流淌,楊昌培夫妻已經編織鳥籠20余年時間,在這些歲月中,不知多少只鳥籠在他靈巧的手中被編織而成。
苗族人喜好養鳥。卡拉村由于山林密布,這裏的民族長期以來從事狩獵活動,因此,捕鳥、養鳥和鬥鳥也就成爲重要的集生存、娛樂爲一體的比較普遍的民間活動。
現今,隨著保護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的意識普遍增強,村民們不再狩獵和捕鳥,但養鳥和鬥鳥仍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
近年來,隨著鳥籠制作這項傳統民間手工藝在卡拉振興,卡拉村人與鳥籠碰撞出的“火花”越發燦爛。
卡拉村傳統的工藝鳥籠制作技藝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爲“中國鳥籠第一村”,成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卡拉鳥籠産品銷向了全國,銷出了國門,暢銷東南亞近10個國家。
近五年,卡拉村生産銷售鳥籠和經營農家樂的總産值就達3000余萬元,先後獲得國家、省、州、縣表彰3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