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由22處代表性古迹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的泉州,申遺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爲我國第56處世界遺産。
而在泉州的空氣裏,必然不可或缺的便是袅袅南音。“琵琶弦索吟不盡,一聲拍板幾聲蕭。”李白燕手握拍板,輕敲慢打,婉轉而古樸的歌聲如清泉流淌,在她的唱腔裏,有千年古韻,也有濃厚鄉音,令人無限回味……
李白燕 國家一級演員,“牡丹獎”獲得者,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全國勞動模範,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現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戲劇研究所
師承南音名家,榮摘牡丹
南音的演出形式與《宋書 樂志》所載的“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漢時建制一脈相承;南唐畫家顧闳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所描繪的樂伎的彈奏姿勢、所彈琵琶及拍板也都與如今的南音表演如出一轍;加之南音唱腔中遺留的古漢語發音,使它當之無愧爲中國音樂史的“活化石”。這種古遠音律,傳誦千年,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有閩南人的地方唱和。
李白燕與南音的結緣實屬偶然。18歲那年,她爲報考聲樂系輾轉來泉州市區備考,在練聲時被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校長吳鏡水發現,並被認爲是南音的可造之材。彼時,李白燕的高考志願是民族聲樂,此前她從未聽聞過南音。
改革開放春潮湧動,文藝演出百廢待興,泉州南音亟待一場“文藝複興”,對南音人才更是求賢若渴。李白燕聲色優美,身姿端秀,吳鏡水等人很快拍板決意讓她留下,之後她又以高分通過文化課考試,1984年,成爲該校第一屆南音班12名學生中的一員。
然而,學習南音的過程比李白燕想象的更艱難,極其講究的發音、咬字、吐字,古奧艱深的唱詞,以及千回百轉、細膩豐富的行腔韻味,讓新手上路的李白燕常覺不得其要。李白燕回憶初學南音,“一首曲子,單是前三個字,我練了3個月仍唱不好。”不像許多同學已有一定的南音基礎,爲了求藝,她只好比同學付出更多努力,趁休息時間苦練。
多年以後,李白燕想起求學生涯,感到十分幸運。當時的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南音班大師雲集,其中有蘇詩詠、莊步聯、馬香緞、黃淑瑛等名家,可謂星光熠熠。最令李白燕印象深刻的是,只給她上過一個月課的馬香緞,是唯一載入《中國音樂史》的南音表演藝術家。馬香緞執教極爲嚴謹,一首曲子教完,學生需一一練唱,她確認每個字的發音、每個音符都正確,才准下課。她對樂曲的演繹、教學的能力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身爲南音傳承人的名家風範,對李白燕的藝術生涯影響深遠。
學校的教育標准也十分嚴苛,作爲改革開放後泉州第一個專業南音班,學校對他們寄予厚望。除了南音的唱法、樂器的修習,他們還廣泛涉獵梨園戲、高甲戲、國畫、圍棋等藝術門類,白天上專業課和文化課,晚上則以演代練,通過實踐提升演唱水平。正是這樣全方位、系統的訓練,造就了李白燕紮實的基礎,也讓南音的傳承在她心裏播下種子。
2012年,李白燕經過初選,與全國78位參評選手同台競技,憑借在南音創新曲目《出塞和親》中的出色表現,最終摘得中國曲藝界最高獎——牡丹獎,第一次讓南音在中國曲藝的最高殿堂唱響,成爲福建省首位獲此殊榮的曲藝表演藝術家。夢圓牡丹獎,李白燕感恩于生逢一個南音勃興的黃金時代,名師的熏陶、全面的錘煉、改革開放後日漸頻繁的登台實踐機會,成就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比賽現場,李白燕表演南音《出塞和親》
南音知音不絕,世界共鳴
李白燕第一次走出國門,是1992年泉州市政府率團到泉州友好城市——日本沖繩縣浦添市舉行盛大的文藝演出。一曲南音唱罷,全場掌聲雷動,當泉州的南音表演者們用日語唱出“泉州和沖繩的友誼萬年長存”時,掌聲更是經久不息。李白燕第一次感受到,南音的魅力之大,竟可以跨越國界找到知音……
在2003年中法文化節上,巴黎盧浮宮,李白燕身著一襲旗袍登台獻唱,觀衆凝神谛聽,台下一片安靜,幾乎連一根針落在地上都能聽見,演唱會結束後,聽衆們直呼這是“天上飛來的音樂”、“太美了”。這一偏居中國東南一隅的古老音樂在西方的藝術聖殿悠然響起,那些欲說還休的情思,低回婉轉的曲調,超越了語言、文化的隔閡獲得了聽者的共鳴,讓李白燕在感動之余,也意識到一位南音藝術傳播者的使命。
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同根同宗,文脈相承,如今南音還在台灣傳唱,是聯系兩岸同胞情感的紐帶。2012年,李白燕赴台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等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歡樂彙。台南大天後宮舉行了一場李白燕收徒儀式。依循古禮,她懷抱琵琶上座,12名台灣南音學徒們一一捧茶禮敬,李白燕則現場輕撥絲弦示範表演,她逐段教唱南音名曲,學員們一句句跟唱,現場南韻流轉,弦樂曼妙,古老的音樂響徹台灣媽祖古廟,氣氛莊嚴而感人。
這已不是李白燕第一次在台灣教授南音,早在2009年她就曾在台灣收37名南音愛好者爲學徒,這些學員最小的只有6歲,最年長的70多歲,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她逐字逐句教學員練唱,有時一個字要反複教學上百遍。當時台南水澇成災,學員上課需蹚過膝的水到天後宮,但這並沒有阻擋學員們學習的熱情。十年過去,這些台灣學徒還會與李白燕通過網絡互動,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一灣海峽,隔絕不了共同的鄉音,以及對華夏文化的歸屬感。
南音也承載著海外閩南人的故鄉記憶,清雅的管弦吹奏起的是無限的鄉愁。1998年,李白燕應邀參加新加坡藝術節“漢唐古樂賦新聲”音樂會演出,新加坡華樂團創新性地以交響樂爲李白燕伴奏南音名曲《山險峻》。謝幕時,一位老華僑激動地流下熱淚說:“在新加坡40年,沒有聽到過這麽好的南音”,令李白燕十分動容。
至今,李白燕的個人南音專輯風靡海內外,“推動南音走向世界,讓南音登上世界文化舞台,是我們一直積極努力做的”,李白燕說。
滄桑古樂薪傳,正沐春風
碧管紅牙海宇寬,幾度滄桑歌未歇。2009年,泉州南音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李白燕追憶,“自2002年起,泉州南音就開始了八年申遺的漫長征途,我兩次前往法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獻演,爲了達到最佳演出效果,我還在一個月內努力減重十斤。”
除了在台上展示南音之美,李白燕還長期任南音唱腔老師,致力于培養南音人才,讓南音後繼有人。
1991年,李白燕開始在泉州藝校任教。2003年,泉州師範學院設立了南音本科專業,首次將南音引入高校本科專業中,李白燕擔任該校南音唱腔客座教授,後又擔任研究生導師,著力南音高層次人才培養。
在南音的教習中,最基礎的發音、咬字、行腔只能靠老師的口授身傳,老師的現場教學尤爲重要。李白燕十分重視教學工作,高峰期時一周要上20節課,同時她還要承擔泉州南音團副團長以及表演任務。李白燕還撰寫了《中國泉州南音演唱教程》,填補了南音在專業演唱理論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完善了南音教學理論體系。
如今,南音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它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泉州,古城處處都有管弦之聲,全市有南音社近400個,幾乎覆蓋古城每個街道。自1989年“南音進校園”啓動,泉州已有20萬名中小學生學習和接觸南音。今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隨著泉州的“出圈”,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一古老的樂種。
作爲南音傳承人,李白燕表示,自己最大的使命就是將南音傳承下去,守護這一人類的共同精神瑰寶。她也呼籲社會加大南音保護和傳承的力度,更多地挖掘和整理南音曲譜,讓南音在時光荏苒中永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