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3日電(記者鄧楠)初秋,位于武漢新洲區的一片總面積3000余畝的桃園基地裏,正是桃膠采收加工的時節,基地負責人曹桂園戴著草帽,用手翻動著正在晾曬的桃膠。
桃樹流膠,桃膠因爲含有膳食纖維在食品行業頗受歡迎。“溫度越高,天氣越幹燥,流出的桃膠越不易被空氣腐蝕氧化,質量也越好。”曹桂園說,今年夏天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培育出了顆顆飽滿晶瑩的桃膠。
農戶在桃園裏采摘桃膠。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采摘工人是來自周邊村莊的農戶,加工工人多爲當地村民,連日來,基地的加工車間一刻不停地運轉。曹桂園算了算,6月至今,基地加工的桃膠數量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一批批桃膠被銷往全國各地,或遠銷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
如今的豐收景象,與今年34歲的“新農人”曹桂園的努力分不開。
6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撂荒多年的崗地。“年輕人都出門務工了,留下的人也不願意耕種地勢高、取水難的崗地,大片的田地荒廢,村集體的收入也是年年吃緊。”新洲區三店街道黨工委委員何建軍說。
農戶眼裏不好種的崗地,卻適合耐旱怕澇的桃樹生長。2012年,原本在街道經營水果店的曹桂園選擇開辟桃園,“種田的人都知道‘桃三李四’,一棵桃樹種三年才能結實,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曹桂園說。
豐收時節的桃園基地。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種桃初期,她幾乎整日泡在田間。爲了給桃樹施肥養料、維持田間運轉,她將經營水果店的收入拿來墊付。最初選擇引入的品種,一度因爲沒有根據地形調整種植方案,存活率始終不高。“還有一年遇上大雨,損失了幾十畝的桃樹。”
桃林結果,逐漸掌握種植規律的曹桂園琢磨起新的富農之道。“3月桃花盛開,舉辦桃花節吸引遊客。5月桃樹結果,開發采摘體驗服務。到了6月,桃膠流出來,既能加工售賣還能開發農副産品。”她說。
算著農時豐富産業,曹桂園說幹就幹。近5年時間裏,育苗基地、種植基地初步形成規模;桃膠粗加工廠與桃産品食品加工廠投入使用;桃産業綜合服務區裏,特色農家樂迎來一批批鄉村旅遊的遊客,農副産品展銷會不定時舉行。
曹桂園在桃園裏。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一棵三五年的桃樹,能流出7兩到1斤的桃膠。桃膠剛采回來時外表有黑紅色的色彩沉澱,經過晾曬、色選,根據質量分級,再把表面的樹皮、灰塵清理幹淨,細細打磨,才達到最基本的售賣標准。”這些粗加工桃膠的經驗,都是曹桂園跟著技術員不斷研究學來的。
因爲加工技藝成熟,産品質量上乘,曹桂園依托桃園基地成立的武漢宋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在全國各地收購原始桃膠,吸納農戶爲産業工人進行加工,設立“扶貧車間”,引入色選機、打磨機、分裝機等機械設備提高加工效率。
如今,僅基地自采的桃膠年産量就達120萬斤,通過加工桃膠售賣獲得的年收入約3500萬元,産業規模效應初現,輻射帶動周邊2萬人次就業。同時,公司還爲當地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桃苗、農藥、化肥等,通過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服務提高種植成活率,以産業興農。
“敢想敢做,決定好了方向就紮根下去,堅持到底。”曹桂園說,“我相信,每個‘新農人’都有這樣的特質,才能在鄉村這片廣闊的舞台上發揮才幹。”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