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牛早茶爲地理標志保護産品。
産品名稱:烏牛早茶
産品特性:具有抗癌、減肥、消化、除膩、提神醒腦、利尿清熱等多種作用
産品簡介:該茶通過科學管理,在陽曆2月上旬就有小量上市,到3月5日能批量供應,故創品牌商標“三·五·早”。 “三·五·早”牌烏牛早茶外型扁平光滑,肥嫩勻整,色澤嫩綠。內質嫩香高銳,滋味醇爽,葉底完整顯芽,色、香、味、形俱佳的高檔扁形名茶。該茶含氨基酸7。4%,咖啡堿3。8%,茶多酚26。6%,水浸出物46。4%。常飲該茶能起抗癌、減肥、消化、除膩、提神醒腦、利尿清熱等多種作用。
該茶在95年獲香港國際名優食品博覽會“金獎”,第二屆中國科技精品博覽會“科技創新獎”,98年獲中國國際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覽會“名茶”推薦産品,在浙江旅遊局、商業管理辦公室、鄉鎮企業局、二輕集團公司聯合舉辦的98年浙江省旅遊工藝品紀念品大獎賽中榮獲“優勝獎”,被省政府授予優質農産品“金獎”;99年被浙江省旅遊局定爲旅遊商品定點生産廠家;2000溫州市“茶山杯”名茶評比一等獎,浙江省新優旅遊商品;2002年獲國家級綠色食品使用證書,省農業博覽會金獎等多項榮譽稱號。該茶要經過細摘、精制、包裝來投放市場。銷售狀況良好,新茶一上市就有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北京等省市顧客紛至沓來,最高價每公斤達到2500元,最低價每公斤120元,産品幾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
産品曆史:二百年前,烏牛早是一叢野生茶樹,生長于永嘉縣楠溪江下遊的瓯北鎮半嶺村與烏牛鎮嶺下村之間的長夾嶺上,由瓯北鎮龍頭村金則洪老伯春節探親路經此嶺,發現後移植家園,經過幾代人的精心培育,制炒青綠茶,因采摘時間早,品質優,深受中外茶商的歡迎。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重視品種資源,組織開發。在1988年經省科委批准、農業廳主持鑒定,定名爲永嘉“烏牛早”茶。
三寸黃柑擘
産品名稱: 三寸黃柑擘
産品別名: 瓯柑
産品産地; 浙江溫州永嘉
産品特性: 略有苦味,稍酸。長期貯藏後,苦味盡消,柔軟多汁,甜美爽口。
産品成分: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有機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C
産品功效: 可以治病,有清熱生津、去痰止咳、潤肺定喘、消炎解毒等功效
産品簡介:瓯柑是珍果良藥。它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有機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比一般水果都要高。瓯柑除鮮食外,可以制成蜜餞、果酒、果汁和罐頭食品。瓯柑剛摘下時,略有苦味,稍酸。長期貯藏後,苦味盡消,柔軟多汁,甜美爽口。隨著果品貯藏技術的不斷進步,瓯柑可以貯存一年,這是其它柑桔無法做到的。瓯柑是良藥,可以治病,有清熱生津、去痰止咳、潤肺定喘、消炎解毒等功效,尤其是經過長期儲藏的瓯柑,藥用效果更佳。民間有諺:“端午瓯柑賽羚羊”。
産品曆史: 清明時節,風光一時的溫州蜜柑已在市場上銷聲匿迹了。貌不驚人的瓯柑開始粉墨登場,倍受青睐。 溫州有悠久的柑桔種植史。據三國·吳沈瑩《臨海異物志》載:“雞桔子,大如指,味甘,永甯界中有之。”三國時,溫州一帶屬于臨海郡的永甯縣,可見距今1700余年前,溫州的金桔已很著名了。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曹操曾派使者到永嘉,選取了40擔瓯柑,運回都城邺郡。 唐宋時,溫州瓯柑以質優味美,譽冠全國,成爲帝王元宵佳節分賜群臣的果品。《新唐書·地理志》載,瓯柑和甘蔗、土布、鲛革等早在唐朝就列爲朝廷貢品。元林《柑子記》載:“唐開元,天子元夕會宰執侍從,餐黃柑拜賜饋遺,號曰:傳柑。”《宋史》有“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中午罷溫州黃柑”的記載。黃柑就是瓯柑。當時都城開封街頭也有瓯柑出售。梁章矩《浪迹續談》載:“永嘉之柑,俗謂之瓯柑。其販至京師者,則謂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東坡《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詩》:‘燕南異事真堪記,三寸黃柑擘永嘉’。”梅堯臣《和沈文通學士贻溫柑桔詩》:“禹貢書厥包,未知黃柑美。競傳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見瓯柑自古聲名卓著,難怪張世南在《遊宦紀聞》中發出了“永嘉之柑爲天下冠”的感歎!直至元明清三代,瓯柑仍列爲貢品。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大兒子、永嘉太守韓彥直編著了《橘錄》(又名《永嘉橘錄》)三卷,詳細記載了溫州柑桔的品種及其性狀,總結了當時柑桔的種治、始栽、培植、去病、澆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藥等經驗,對溫州柑桔品質之優,贊譽備至。《橘錄》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柑桔學術專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際植物學界認爲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桔類園藝學的著作”。
産品典故: 元林《柑子記》載:“唐開元,天子元夕會宰執侍從,餐黃柑拜賜饋遺,號曰:傳柑。”《宋史》有“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中午罷溫州黃柑”的記載。黃柑就是瓯柑。當時都城開封街頭也有瓯柑出售。梁章矩《浪迹續談》載:“永嘉之柑,俗謂之瓯柑。其販至京師者,則謂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東坡《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詩》:‘燕南異事真堪記,三寸黃柑擘永嘉’。”梅堯臣《和沈文通學士贻溫柑桔詩》:“禹貢書厥包,未知黃柑美。競傳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見瓯柑自古聲名卓著,難怪張世南在《遊宦紀聞》中發出了“永嘉之柑爲天下冠”的感歎!直至元明清三代,瓯柑仍列爲貢品。
永嘉荊州板栗
産品名稱: 永嘉荊州板栗
産品産地:溫州
産品特性: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産品簡介:栗子經濟價值高,這與它的較高營養價值是分不開的。果實中含糖及澱粉70.1%、蛋白質10.7%、脂肪2.74%,此外尚有胡蘿蔔素、碳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梭等多種維生素。栗果生食鮮美甘甜,炖、煮可調成菜肴;帶殼的有黑沙加饴糖一炒,即成糖炒栗子,更是清脆香味,脍炙人口,永嘉山區農民有“栗炖雞”的習俗,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向爲待客上品。永嘉板栗,據初步考證,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福建入,現全縣各鄉均有分布,大多數以零星栽植,唯碧蓮、大若岩、張溪、渠口、岩頭等地,或連片或帶狀,以農栗間作。全縣目前擁有板栗種植面積約1600畝,年産析栗2000-2500擔左右,産量居于溫州全市之首。目前,主要栽培的農家品種有早稻栗、油光栗、毛栗等。
産品曆史:南朝梁代名醫陶弘景說,“栗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這是一點不差的,宋代蘇轼更極口贊道:“果中栗最有益。”板栗,俗稱栗子,又名大栗、栗樹,爲山毛榉科栗屬植物,落葉喬木,樹高達20米,胸徑1米,冠幅8-10米,樹壽長達數百年。栗原産我國遼甯以西,向有“幹果之王”之稱,素爲世人珍重,主要在于它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我國板栗聞名天下,在國際市場上有“中國甜栗”之稱,早在公元一世紀時就是遠銷西方的出口商品。板栗爲喜光樹,宜選開闊向陽的山地丘陵栽植,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幹旱貧瘠的土壤均能生長,適應能力強,極易存活,全國各省均有栽培。栗與棗、柿並稱“鐵杆莊稼”、“木本糧食”。
茶山楊梅
産品名稱:茶山楊梅
産品季節:6月下旬
産品類別: 早梅”、“流水頭”、“香山梅”、“高炭梅”、“萬年青”、“園眼梅”、“土梅””丁岙梅”等。
産品特性: 肉質細軟,酸甜適中,口感極好,豔有光澤
産品成分: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
産品功效: 楊梅性平,止渴,生津止咳,助消化,通氣清肺,利尿排毒
産品簡介: 茶山楊梅主栽品種有丁岙梅,流水大,賈宅早等十多個,其中丁岙梅最佳,産量高,果形大呈圓形,色紫黑鮮豔有光澤,蒂綠色,帶帶柄采摘,故有“紅盤綠蒂”之妙稱。核小肉厚汁多,甜酸適口,肉脆爽口,風味濃,享譽海內外。丁岙梅是我省珍貴楊梅品種之一。曾被評爲省名特優水果, 1997 年在全國第五次楊梅科研協研討會上,品質評比名列全國第一。正因爲這美味,楊梅一度成爲農村物物交換中受歡迎的果品。
産品曆史; 茶山栽培楊梅曆史悠久,因品質優異名聞遐迩。據記載,茶山楊梅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栽培曆史。清光緒八年(1882年)《永嘉縣志》載:”舊志士産楊梅,今出茶山者,味尤勝”,茶山楊梅在一百多年前已聞名遐迩。楊梅樹自嫁接之後三四年才開始結果,十年後才能進入盛果期。
永嘉早香柚
永嘉早香柚又名永嘉香抛,系當地土柚實生變異,由浙江永嘉縣農業局選種獲得。其主要特點:樹勢健壯,樹冠圓頭形,枝梢粗壯,內膛枝梢生長均勻;果實梨形,單果重1000~1500克,果面光滑,果色橙黃;果肉乳白色,肉質脆嫩化渣,糖多酸少,可溶性固形物11%~13%;果實9月下旬成熟,少核或無核。五是早結果,豐産、穩産,生産上宜適量發展。
永嘉的早香柚系柚中佳品,果形猶似園蒲瓜,皮薄呈橙黃色,果肉脆嫩多汁,香甜爽口少籽。
楠溪香魚
香魚,是楠溪江一種奇特、名貴的淡水魚,體長15到20厘米,一條重約二、三兩至半斤左右。
楠溪江盛産香魚,聞名已久。早在明朝萬曆年間,楠溪江就産有香魚。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香魚“長三四寸,味佳而無腥,生清流惟十月時有,與樂産少異”。《雁蕩山志》又載:“凡蕩水所入處皆有之,蕩水西流永楠溪,則自楓林、檔溪、下潭、古廟潭諸處亦有之。”香魚俗稱“溪鯉”亦叫瓜魚,隸屬鲑形目胡爪魚亞目,香魚而得名。香魚體長而側扁,頭小咀尖,體披細鱗,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色,魚肉細嫩多脂,味鮮且有香味,爲上等食用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素有“淡水魚之王”的美譽。
除楠溪江外,香魚在我國閩南、台灣及湖北興山縣也有出産。相傳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時,品嘗到香魚味後,贊不絕口,即封爲貢品,年年進貢朝廷。台灣省台北市郊新店溪的旅遊觀光勝地碧潭也出産香魚。據說,台灣這種香魚是當年“國姓爺”鄭成功率兵驅荷寇、開發台灣時從閩南引入放養的,後人懷念鄭成功,稱比魚爲“國姓魚”。清時某君詩雲:“春水新添新店溪,溪流 綠下玻璃,香魚上釣剛三寸,鬥酒雙柑雲聽鹂。”
楠溪江兩岸漁民捕香魚,一般是駕竹排、驅鸬鹚捉魚。一條竹排,七八只鸬鹚可捕10余千克。“蒼茫 沙咀鸬鹚眼,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濕雨後,一蓬煙火炊漁船。”宋代林逋的詩,生動地刻劃出水上漁家的意趣。有時農家傍晚來客,主人背上魚簍,拿個網兜下溪,一會兒就摸得一、二斤鮮魚,就象至菜園摘豆角那樣方便。
做香魚菜肴,宜清炖白燒。楠溪江畔的農婦焙制香魚有一套好方法,先把魚背剖開,放在鐵絲匾或竹篾上,用文火細煙慢慢熏焙,直至燒成金黃色取出,這就是海內外聞名香魚幹如煮面燒粉幹或湯時,掰碎放入一些,再撒點蔥藥、姜末,則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
清代詩人壬士稹寫了首七絕<<漁家>>:“楠溪江都是釣人居,柳陌清溪一帶疏,好是日斜風雨後,半江紅樹賣香魚。”深 秋楠溪香魚上市,忙煞了那些來楠溪江的遊客與鄰近飲食店主人,他們都去爭購活鮮鮮的香魚。如在花辰月夕、瓦屋紙窗下,以濃郁的村醪和清蒸一盤風味獨特的香魚,“他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懷”,別有一番樂趣。
溫州彩石鑲嵌
溫州彩石鑲嵌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溫州彩石鑲嵌系石雕和木雕相結合工藝美術。光緒八年(1882),永嘉老藝人潘阿明開始用青田彩石片鑲嵌在紅木和花梨木上,以後,藝人不斷革新創造,除作挂鏡、小屏工藝品外,還增加對聯、挂屏、立地屏風、箱拒等。民國9年(1920)銷往南洋群島一帶,還參加日本東京國際展覽會。建國後,溫州藝雕廠老藝人王培珍、吳振德等人創作《中國古代八大發明家》彩石鑲嵌,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金繼銳創作《樂壽元疆》(彩石地插屏),送新加坡亞大地區傅覽會展出。( 溫州)
永嘉田魚
永嘉田魚生長水稻田裏,是一種形似鯉魚,味勝鲫魚,鱗如鲋魚,色若金魚的魚。
永嘉稻田養魚有著悠久的曆史。據楠溪民間傳說,三國吳時楠溪先祖就已利用稻田養魚,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永嘉還是我國稻田養魚的發源地之一。
田魚是鯉魚的一個地方性養殖品種,因爲習慣于稻田中生活,故俗稱“田魚”。田魚經過長期在稻田中養殖,較普通鯉魚性呆馴,不愛跳躍,不易逃逸,是稻田養殖的理想優良魚種。
田魚從體色上可分爲紅田魚、烏田魚、白田魚和花田魚(又稱火柴頭)等;從鱗片上可分爲大鱗田魚和細鱗田魚兩種。永嘉田魚具有食性雜,適應性廣,繁殖力強,成活率高,生長迅速,肉質細嫩鮮美和營養豐富等優點。田魚還屬藥用魚類,它的肉有利尿、消腫等藥效。
田魚作爲雜食性、廣食性魚類,對飼料適應範圍廣,對其他生活條件要求也不嚴格,即使水淺,露出半個魚背在水面上,它也能以腹貼泥,用兩個胸鳍在田面“爬行”自如。
田魚生長較快,當年魚苗最大個體可達500克。田魚的肉味鮮美,且大魚小魚其肉味均好,50-100克重的魚就可達食用規格,所以很符合在稻田養殖短周期的小規格食用魚的要求,其色、香、味倶佳,向爲待客之佳肴。
稻田養魚好處頗多。田魚能吃掉害蟲,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長發育,促進水稻的鬀分蘖。一般說,養魚的比不養魚的稻田可以增收稻谷一成左右。稻盛稻花多,田魚得到豐盛的飼料,長得特別肥壯。所以楠溪人常說:“稻田養魚魚養稻,稻谷增産魚豐收。”
永嘉田魚又因其體色五彩多姿,成了一種理想的觀賞魚種,不少楠溪人把田魚移殖到家庭的魚缸和池塘飼養,用來美化和點綴家園環境。
沙崗粉幹
沙崗地處楠溪江中遊的一片廣闊沙丘地帶,位于楓林鎮的西北,在這片沙灘上有新坊、镬爐、兆潭、東岸莊、徐家灣等村莊,統稱爲沙崗。制作粉幹成爲當地傳統的家庭副業,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了。一代代沙崗人肩挑自己生産的粉幹走村串戶,用賺得微薄的錢或食物來養家糊口的同時,沙崗粉幹也隨之馳譽溫州各地 。由于沙崗粉幹細如紗線,潔白軟韌,快熟耐煮,湯清不渾,燒之有料(發水好),食之有味,很受楠溪群衆歡迎。
沙崗粉幹所以能別具特色,原因很多。除了在原料上取上等白米(每100千克稻谷碾米60千克爲度),在加工制作工藝上也與別處不同,如改燥磨爲水磨,改蒸粉爲煮粉(做成大塊粉球,俗稱粉果,在滾水中燒煮),水質又好。燒至半熟後不用臼舂搗,而用水礁反複撚搗,直到搗透。因此,粉團粘韌,壓出後細如紗線。
永嘉紅柿
永嘉紅柿是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的特産。永嘉東臯紅柿,汁多味甜,風味別具,無墊牙之狀、吐核之煩;用它制成的柿餅,幹而不硬,軟而不爛,柿霜粉多,油嫩爽口,早就稱譽溫州市場。
東臯無核紅柿栽培曆史悠久,已200余年了,東臯全鄉11個村,村村盛産紅柿。目前全鄉擁有8000多株結果紅柿,年産量爲40余萬斤。永嘉縣東臯鄉素以柿鄉著稱,每逢金秋季節,柿子熟了,前山後坡,柿林密布,紅柿垂枝,如霞似火,懸金挂彩,令人陶醉。
永嘉紅柿,品種繁多,有蓋柿、牛心柿、蒸餅柿、八月紅、長奶柿等,但以東臯無核長奶柿爲最佳。北宋孔平仲在《詠無核紅柿》詩中說:“林中有丹果,壓枝一何稠。爲柿已經美,嗟爾骨亦柔。……荊筐載超市,價廉良易求。剖心無所有,入口頗相投。”道盡無核紅柿的妙處。紅柿怎麽會成無核的呢?據當地老農說,這是不斷的選種、改良、嫁接的結果。據《花鏡》載:“大凡柿接過三次,則核全無矣。”
東臯無核紅柿,個大肉厚,一千克公七八個,株産在200~250千克之間。該鄉的大山底村,有一株柿王,年産量達500千克以上。東臯無核紅柿,汁多味甜,風味別具,無墊牙之狀、吐核之煩;用它制成的柿餅,幹而不硬,軟而不爛,柿霜粉多,油嫩爽口,早就稱譽溫州市場。有人說:“ 吃了東臯無核柿,吃別的紅柿就無味了。”東臯核紅柿系遲熟品種,一般在霜降至立冬采摘上柿。當地群衆逢年過節,或男婚女嫁,常以柿餅泡茶來款待客人。
楠溪素面
産品名稱:楠溪素面
産品産地:溫州
産品特性:晶瑩柔滑,口感極好
産品簡介:楠溪素面煮出來看似和普通的面條無甚區別,但它做的過程可是不一般。素面做好之後,必須在太陽下暴曬幾天。這個時候,白色的素面挂滿了村前院後。纖絲翻飛,素面飄飄的場面很是賞心悅目,堪稱楠溪一景。
産品曆史:溫州人對素面並不陌生。溫州各地均有生産,不過論其品質之優,首推永嘉楠溪素面。 楠溪素面,其成品常被交疊成“8”字形,因此又稱“8”字面。制作素面是楠溪兩岸村民曆代傳統的家庭副業,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曆史。在南宋末年,永嘉民族英雄陳虞之在曆時三載芙蓉南崖紮寨抗元時,就曾用“白紙代素面晾在竹竿上”而計退圍攻的元軍,成爲古今美談。這說明那時候,楠溪素面就已經非常普及了。 楠溪素面,細如銀絲,潔白柔韌。素面燒法簡便,男女老少皆會,先配好湯料,等水燒開後再下面,煮沸即熟。然而不可久煮,不然的話會燒成糊狀而索然無味了。素面熟時晶瑩柔滑,口感極好。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素面本身已經攙雜了鹽而呈鹹性,故在煮食時無需再放鹽,這與粉幹的燒法不同。 楠溪沿江居民曆來將素面視爲食中上品,常將素面招待客人。在永嘉農村,過去人們走親訪友時常以素面相贈。在婦女坐月子時,做外婆的免不了要提上一長筒籃交疊成“8”字形的素面,俗稱爲“長壽面”,以討吉利。而媒人在說媒成功之後,常會美滋滋地去新娘家喝“素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