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雙減政策公布,很多人覺得,課外培訓機構大概要涼涼了。確實有一些不合理的機構在政策發布之後,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還有一些教育平台改變了此前的運營模式,回歸教育本質,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出現。
對“雙減”不太理解的家長可能會有一些顧慮,如果線下機構都沒了,孩子合理的學習需求,應該怎麽解決?
其實政策中也很清晰地回複到了大家的擔憂。新的“課後補習”將會在校園中進行,學校被要求會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後課程,另外,對于有學科類學習需求的家庭,學校也被允許與符合規定的社會平台合作,爲孩子們提供合理的知識提升和補充。
目前,我們正處于過渡階段,大家稍稍等待就能看到很多實際有效的後續方案了!
在這段時間裏,我們不妨去看看其他亞洲國家及地區的相似經曆,比如,韓國、日本、新加坡,還有中國香港,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他鄉的家長也需要面對焦慮,他們“雞娃”氛圍、補習班文化可不比我們少。
那麽,在面對壓力重重的教育環境和孩子渴望“減壓”的心聲,當地的教育部門以及家長是怎麽做的呢?我們從中又能得到哪些啓示?
韓國:
壓不住的地下補課鏈
我們選擇幹脆開放
可能關注韓國電影的讀者,或多或少有看到過韓國以學校爲背景的系列恐怖片,從《女高怪談》四部曲到《老師的恩惠》、《期中考試》還有突然有一天系列的《D-day》,數不清的韓國校園恐怖片,嚇得全球觀衆對韓國高校“忌憚三分”。
都說藝術來自生活,韓國導演們之所以對校園題材驚悚電影樂此不疲,並不是校園真的有阿飄,而是用藝術手法演繹韓國的高壓教育氛圍。
圖片來自unsplash
韓國升學壓力大,和韓國的經濟模式有著非常強的關聯,韓國的經濟命脈被前30家企業壟斷,其中TOP級財大氣粗的就是三星、樂天、LG等企業,他們擁有了韓國一半以上的資金和財富,剩下的其他企業則通常依靠財閥的資金、技術和市場支援。
爲了在畢業後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韓國學生卯足了勁,要進教育資源更好的學校,全國學生激烈競爭數量不多的錄取名額。
最激勵的一次考試,大概是韓國高考——大學修業能力考試。
韓國媒體就這樣形容修業考試的殘酷與激烈:
“這是一年一度決定人命運的大型活動,比死刑更殘酷,只有少數人能在高考後成爲貴族,大多數人都將淪爲平民。”
韓國高考,都是在每年十二月舉行。這一年一度的韓國高考大約有數十萬名考生參加考試,錄取率只有50%左右。
高考期間,韓國社會各界爲了保障考生能夠順利抵達考場,各個單位上班都延後一個小時,商家都是延後開業時間,就連股市開盤與收盤的時間也要順著延遲一個小時。
在考試環境上,韓國爲了保障考生考試不受任何外界的幹擾與影響,政府要求高考當天一切飛機都應該保持在三千米以上的飛行高度。在聽力考試開始後,一切汽車或火車經過考試地點附近,都禁止鳴笛。爲了避免影響學生,機場禁止任何飛機起飛與降落,就是總統出行也想方設法避開這一天。
韓國高考就進行一天,一天之內把五科全部考完,考試時間從早上八點一直持續到下午五點。除了前後考試之間的20分休息,以及中午五十分鍾的午餐時間之外,其他時間都在精疲力盡地考試。
長達九個小時的考試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場意志上的考驗。
而且,韓國高考難度也比較大,英語試卷閱讀量大,數學甚至涉及到了微積分等中國大學生在高校學習高等數學才接觸到的知識點。
韓國目前高考的試題都是依據教科書內容綜合挑選出的,覆蓋範圍也很廣,考試題目也很大。
因此,韓國高考生與家長都普遍認爲,單純依靠高中課堂學習都很難順利通過高考,必須要對學生做額外輔導。所以,韓國很多家長爲了讓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題名”,順利考上好大學,必須讓孩子上強化班與補習班,幫助孩子請家教。
這也直接刺激了韓國家教行業、課外補習班的發展。
上補習班成了韓國學習的“必修課”。在韓國當出現一大奇怪現象,在晚上十一點半之後,路上都是從補習班回家的學生。這些學生回家之後,繼續自習,學習可謂是超級用功。
根據媒體統計,韓國高中生每天都要耗費十六個小時在學習與相關活動之上。
因爲備考氛圍太過壓抑,在上個世紀80年代,韓國曾經直接取締了校外教育培訓行業。
于是,韓國的補習班開始從地上轉入地下,出現了大量“別墅補習班”和1對1家教。
從韓國的經驗來看,對課外培訓熱“一刀切”並不會給課外輔導降溫,反而促成新的培訓需求,而且費用不比原先的低。
于是,在普通家庭的強烈要求之下,2000年,韓國政府決定放開校外培訓,于是這個産業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據《韓國日報》報道,位于首爾江南區的大峙洞是著名的“韓國最高端補習班一條街”,這條街上的各種補習班多達1057家,占江南區所有補習班數量的近一半,每年創造約20萬億韓元的“補習班經濟”。而且大峙洞補習班可不是想上就能上的。每到報名季,家長們都需要通宵排隊拿號。
《紐約時報》把“企業化規模”的補習班叫做“韓國教育體系的支柱”,就是高考補習班也成爲支撐韓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
據韓國教育部統計,2018年韓國學生人均補習費用刷新曆史紀錄,其中初中生的人均費用首次超過了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06元),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屬于最高水平。
日本:
告別寬松教育
增加學校授課時間和知識面
規範私塾不制造教育焦慮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推行義務教育,日本的義務教育主要分爲公立和私立兩種。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又開始推行寬松教育,在寬松教育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開始“躺平”,尤其是當他們目睹勤勞的父親也失業,大量年輕人不願奮鬥,陷入“學習又能如何”的頹廢想法中。
而且,寬松教育也讓學生層次變得越來越兩極化!
無論是區屬還是市屬,公立學校不需要考試,只要住在學區內就可免試入學。但是私立學校,不僅學費高出公立學校幾倍,還須通過入學考試,而且越好的私立小學門檻越高。
從課程內容看,好的私立小學一般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英文,且課程內容多而實。公立小學,直到三年級才開設“國際交流”課,內容也非常簡單。在國語、數學、社會、理科等其他學科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教學內容也存在巨大差距。
上課時長也不一樣。公立學校一般15點放學,私立小學要到17點左右,且留有各種家庭作業。
小學6年下來,公立小學與私立小學學生的整體競爭力已相距甚遠。
加之日本自1995年開始推廣“中高一貫制教育”,許多好的初中與好的高中被綁在一起。
因此,爲了進入好大學,日本孩子從“小升初”開始就得拼。因爲如果沒能升入好的初中,就意味著將與好的高中無緣,也難以考入名牌大學。
上私立小學——考重點私立初中——直升重點私立高中——進入重點大學,就成了許多日本家長培育下一代精英的進擊之路。
但私立學校一路讀下來,高昂學費是一般家庭難以支撐的。當然,公立小學的孩子家長,也不會因爲沒走私立這條路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投資。
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另一條強化之路——私塾。
私塾,其實和中國的培訓機構是一個概念。和我們有些不同的是,我們的培訓機構大多不需要招生考試,進來分層教學就行,日本的私塾,爲了提高自己的重點學校升學率,都會進行招生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私塾。
一個日本小學生爲了考取一所重點中學就像要面對高考一樣每天拼命學習,接受各種考試,這些對孩子身心的蹂躏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日本的學校和機構也很喜歡給家長布置作業。
私塾的老師僅負責傳授知識、組織考試並配發答案,至于具體題目的講解、孩子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都要全程靠家長。
如果沒有學霸家長,機構會爲你推薦1對1輔導老師,也就是上完私塾需要另請家教,當然費用也不菲。
雖然私塾能學很多東西,但並不是所有公立學校的孩子都能考上,即使考上了,也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負擔高昂的培訓費。
因此,日本坊間對于教育培訓投資有許多類似的看法:“慶應、早稻田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家長一定能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沒有那方面才能的話,孩子也別抱那個希望了。”
在規範私塾的政策方面,日本也做過不少努力,和我們很相似。
看到社會的嚴重分層,2008年開始,日本又開始脫離寬松教育。通過進行新教改,日本學校開始增加授課時間,高度重視數理化、英語和編程教育,同時還對高等學校的招考進行了改革,不再 “一考定生死”,也不再只有一座“獨木橋”,形成了考試方法多樣化、評價尺度多元化的大學招生制度。
同時,日本也通過一系列法規規範“私塾”的經營,如不得誤導宣傳、從業者資格需嚴格調查等。日本經濟産業省的數據顯示,最近5年來,日本“學習塾”産業的機構數據、從業人數和總營業額已經趨于平穩。
新加坡:
超九成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
官方表示不打算幹預
說起課後補習大國,怎麽可能沒有新加坡!
據新加坡家庭支出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超過九成的新加坡父母送孩子去參加課外補習班,總支出約合人民幣55億元。
當地媒體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有三成的當地居民認爲,孩子應從幼小銜接階段參加補習班,近四成的民衆認爲小學階段就應該讓孩子去補習。
調查也發現,小一到小三學生當中,約三成補習至少兩個科目。而一戶家庭平均每月在每一名孩子身上花360多新幣的補習費。
有一項調查顯示,未經新加坡教育部批准注冊的家教中心和補習中心目前有850間,加上通過批准的培訓班,可想而知這個面積僅爲700多平方公裏的城市國家,有著多高的教育熱情。
面對如此之多的培訓機構,民間也有聲音說,能不能從政策方面進行一些管控,但是新加坡教育監管部門在新聞發布會中,明確表示過,政府無意禁止補習。
新加坡教育部長表示說,認爲父母這樣做是出于對孩子的關懷與關心。家長並非沒有後退的余地,是給予孩子更多空間去探索和玩樂,還是去上更多的課,這應該是一個家庭計劃。
當然,新加坡也采取了一些改變。
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計劃廢除小二年底考試,以及部分小學和中學的年中考,以此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減少學校計分測驗與評估考試次數,好讓校方得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全面地栽培學生。
開發免費或者低收費網絡學習平台,讓孩子的學習更靈活,不一定都要去補習班。
對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可以考慮將孩子送到便宜的社區課程中心,這裏有來自官方和民間教育平台的老師,能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輔導課業。
家長們也可以在育兒論壇或社交媒體網站上的小組上,討論教育問題以及每個選項的利弊。
如果孩子喜歡閱讀,可以帶他參加由國家圖書館委員會主辦的活動和研討會,常規課程包括講故事,初級閱讀俱樂部和早期識字課程。
中國香港:
教培老師年入8500萬
光環比當TVB明星可大多了
對培訓機構,香港也給足了空間。
前段時間,TVB視後陳慧珊在一家培訓機構做特約英語講師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網友說,現在視後混得這麽差?都要去培訓機構教書了?
說這話的網友,大概不太了解培訓老師在香港的地位。在很多人看來,老師是一份很值得尊重的職業,但是高薪?除非自己創業,否則很難跻身收入TOP10吧?
在大陸或許如此,在香港,會教的培訓老師,可比明星風光!
在香港街頭,無意間就會看到巨型的補習班廣告!這些盛裝亮相的可不是什麽男團女團藝人,他們都是培訓機構的老師。
此前,有新聞報道,香港一位語文類教培名師,被開出8500萬港幣的offer,但是他拒絕去,理由是自己不差錢,收入早已過5千萬,再多個千萬,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麽太大區別。
香港雜志的一篇報道也提到,就算不是頂級老師,月收入也可達到幾十萬,而且教培老師日益明星化,機構會爲他們出一些月曆等,讓學生産生“追星”心態。
香港教培老師有如此豐厚收入,全都仰賴于香港成熟並且龐大的教培市場。
上世紀50年代,香港便開始有小規模的培訓機構出現,最早的大型培訓機構出現在1972年。
在香港,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加起來有近千家,課余時間,學生們背著書包在大街小巷裏的補習班穿梭。
1996年,香港有培新經曆的學生還只有34.1%,十幾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 72.5%。
有調查顯示,今年暑假,就有差不多40%的家長爲子女報了暑期興趣班及培訓班, 超過10%報了超過6個培訓班。
由于教培老師需求太多太密,甚至還誕生出一些類似于“大衆點評”的培新指南網站。
據估計, 香港學生一年交的補習費就超過20億港元,要知道,全港未成年人也就120萬左右。
雖然香港不少家長和孩子都在吐槽,太累了,不想去上培訓班了,但是面對升學,家長們還是不得不掏錢,孩子們也不得不去刷題、熬夜。
面對內地逐漸收緊的補習班規定,一些機構看到了香港寬松的發展窗口,像奧數起家的學而思、卓越教育等,都已經在香港上市,並且在香港開出了不少線下學校。
未來香港的培訓市場將如何發展,我們並不清楚,至少目前,來自HK投資推廣署的招商書還高高挂在網上,歡迎著海內外的教育投資者來香港建學校,辦教育培訓機構。
看完這些他鄉孩子的補課之路,大家是否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一些靈感呢!
其實整個社會環境不同,基本看似遭遇相似,但解決方案和出路卻是因人而異了。
注:部分素材來自正解局、環球時報、新加坡眼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