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奇迹》——這是新加坡著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與其好友孫合記合著的新書的書名。中國讀者對馬凱碩並不陌生,其之前關于亞洲政治與外交傳統和思想的著作曾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中文譯本包括《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和《亞洲人會思考嗎?》。他經常到中國參加高端會議,今年9月新書出版之際也到北京大學做了“海外名家講學計劃”系列講座。
《東盟奇迹》書封
馬凱碩在東南亞外交界的地位也很重要,曾任新加坡外交部常務秘書和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2004年,在職業生涯達到巅峰後,他接過新加坡政府和學術界的另一重任,出掌新成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第一任院長至今。作爲在政界和學界都富有威望的外交精英,馬凱碩的著述和觀點廣受新加坡、東南亞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重視,其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專欄是了解地區外交動向的一個重要窗口。
馬凱碩
馬凱碩之前的書向國際讀者——特別是西方讀者——集中介紹亞洲崛起的重要性。這次的《東盟奇迹》是其回歸到東南亞地區之作,目的是向地區國家和民衆介紹東南亞地區聯盟(東盟)作爲一個地區組織在過去50年取得的巨大成功。正如中文版封面指出的,此書是爲“東盟成立50周年獻禮”。雖然東南亞是此書的主要對象(該書將被翻譯成東盟十國語言出版),作者顯然希望東南亞地區之外的讀者——特別是外交精英——也能細讀此書,因爲該書花費不少篇幅討論東盟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組織(中、美、日、印、歐盟)的關系。
我讀了今年年初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推出的該書英文原版,也讀了今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版。中文版由我國著名的東南亞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等人翻譯,譯文的學術修養和語言水准上佳。對于想了解東盟作爲一個重要的亞太地區組織的成長曆程和當前面臨的挑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具有高度權威性與可讀性的必讀書。它甚至也可以作爲了解東盟和東南亞地區政治與外交的入門書。
但此書的意義並不局限于東盟或東南亞本身。它對理解亞太地區冷戰以來戰略局勢的發展和未來戰略局勢的演變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爲東盟從冷戰結束以來一直扮演著地區合作領頭羊的角色。對于理解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曆史與前景,此書也有發人深省之處。正因爲此書內容的豐富性和觀點的權威性,從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到著名東南亞問題學者阿查亞,政學兩界的重量級人物都不乏溢美之詞。
這篇書評圍繞東盟奇迹的根源、當前東盟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與東盟關系等主題展開。東南亞和東盟是中國外交的一大重點,官方表述稱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理解東盟顯然是搞好周邊外交的重要一步。
東盟奇迹
爲什麽說東盟是個奇迹?在此書出版之前,認爲東盟相當成功是地區國家的普遍看法,但強調其爲奇迹、甚至建議爲其頒發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此書恐怕是開先河之舉。然而,如果“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地區組織能如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一樣在改善廣大人類福祉方面作出過如此大的貢獻”(中文版第9頁,下同)的判斷能夠成立,那麽“奇迹”之稱是當之無愧了。此書還指出,“東盟的成立似乎對于中國的和平崛起也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 (第9頁)。此說是否成立,見仁見智,但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東南亞外交是中國崛起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可置疑的。
而東盟能取得這種奇迹並不容易。東南亞是世界上文明交彙最複雜的地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著如此多的文化、宗教、語言和種族多樣性”(第14頁),包括2.4億穆斯林、1.3億基督教徒、1.4億佛教徒以及700萬印度教徒。
東南亞又是地緣政治勢力交錯紛雜的區域。曾有一位外交官朋友對我講,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是中東之外最複雜的,此言不虛。然而,東盟于1967年成立後,不僅成員國之間沒有發生戰爭,東盟還能逐漸把所有大國融合到一起,“爲大國互動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外交平台”(第10頁)。
同樣重要的是,東盟吸收了印度尼西亞“協商一致”的傳統,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種“和平文化”與“和平生態” (第10頁)。如果考慮到50年前東盟成立之時東南亞是世界上麻煩最多的地區,如果認識到東盟在成立之初就被很多人認爲注定要失敗,那麽“奇迹”一說就更顯合理了。
確實,東盟在50年的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最重要的成就當屬維持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增進了成員國之間的政治與戰略互信,從而爲地區國家的經濟繁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不過,在強調“奇迹”的同時,該書也有把東南亞地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歸功于東盟的傾向。東南亞地區自1967年來的成功,多少屬于東盟,多少屬于地區國家本身,又有多少得益于地區和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這一問題是此書不曾考慮的。更嚴格、深入地探究“東盟奇迹”的因果關系,可使這一“奇迹說”更具說服力。
東盟成功的根源
東盟想要創造奇迹,首先需要確保自己作爲一個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東盟是如何在過去50年裏確保自己的成功的?或者,借用本書的話,“形成東盟享有的和平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是什麽?”(第43頁)。
該書歸納了五大因素。第一,凝聚東盟五個創始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的主要動力是對當時可能導致東南亞地區陷入分裂和混亂的力量的恐懼。東盟成立會議于1967年8月在曼谷召開之時,新加坡外長拉惹勒南說:“如果我們不團結,那麽我們就會四分五裂。”(第47頁)
第二,東盟國家有著相當優秀的領導人。上世紀80年代是東盟國家政治強人輩出的年代,代表人物包括印尼總統蘇哈托、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等,這一時期因此也是東盟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些領導人的個性與文化背景不一(文化差異性是東盟一大特色),但他們共同的重要特點是“都是硬骨頭”(第53頁)。蘇哈托對東盟發展的貢獻尤爲巨大。
第三,運氣很重要。東盟在美蘇冷戰中站到了美國一方,而中蘇交惡也讓東盟從中獲益。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對東盟的發展産生了積極的影響。1978年11月,鄧小平在訪問東盟三國後,認爲中國與這些國家相比是落後的,號召向東盟國家(特別是新加坡)學習。在戰略上,1980年代,中美兩國在中南半島與東盟的利益完全一致,對東盟作爲一個地區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四,東盟國家成功地融入了繁榮的東亞經濟生態系統,向日本和“四小龍”學習經濟發展經驗,促進了自身經濟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是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五個創始成員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6.1%(第64頁)。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經濟增長和發展代替了戰爭與沖突,成爲東南亞地區的新時代特征。
第五,東盟形成了以自己爲中心的地區網絡,使成員國之間以及成員國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這一因素體現在“東盟的中心地位”這一理解東盟最關鍵也是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中。此書認爲,“東盟的中心地位”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東盟開啓了東亞地區的合作並爲這種合作提供了平台。這一平台是由以東盟外長擴大會議爲中心的一系列多邊對話機制組成的,目前最重要的包括東盟地區論壇、“東盟+1”會議(中國)、“東盟+3”會議(中國、日本、韓國)和東亞峰會。
這五大因素是完全可以成立的。由此引發的問題是,如果把東盟過去50年的成功歸功于這些因素,那麽它們對東盟未來50年的發展會有何種啓示呢?本書並未對這一問題有深入討論。雖然第五章《未來態勢》指出了東盟當前面臨的困境和挑戰,但這一討論似乎可以和第二章提出的五大因素結合起來,從曆史縱深的角度揭示當前的困難與未來的前景。粗觀之,從這五大因素的角度出發,東盟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第一,恐懼感早已無法像上世紀60年代那樣激發東盟的凝聚力。很難說東盟還有任何強烈的恐懼感,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地區組織或政治勢力對東南亞構成了生存威脅。即使可能産生的新的恐懼感也只怕將導致東盟國家間的離心力,而不是增強它們的凝聚力。
第二,相比于上世紀80年代而言,東盟目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這和相關成員國複雜的內政形勢相關。未來一段時間,東盟出現像蘇哈托和李光耀這樣的強力領導人的可能性極低,多數東盟國家領導人的主要精力將被內政所消耗。領導力的缺失將是東盟的一大挑戰。
第三,東盟是否還能有冷戰後期那樣的地緣政治運氣,是個很大的問題。東盟有可能面臨兩面夾擊的戰略困境,“選邊站”的問題將愈發突出。維持東盟的凝聚力、團結性和中心地位將愈發困難。
第四,上世紀80年代東盟國家借著東亞地區整體經濟發展之勢而取得了自身的發展與繁榮。這使東盟披上了成功的光環,也是東盟在1990年代擴員到十國的重要基礎。現在,東盟提出了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宏偉目標,目的是重振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的勢頭。這對東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但實現這一目標障礙衆多,既包括成員國內部經濟水平不一和政治傾向不同的因素,也包括當前全球化勢頭受阻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不利因素。
第五,過去50年,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多年間,東盟作爲由十個中小國家組成的次區域組織,可以爲自己在東亞地區合作中取得的“中心地位”而自豪。但這一“中心地位”能否保得住、一些區域大國是否會繼續讓東盟發揮“中心地位”,已經不是學術理論的問題,而是現實的政策問題。現在,已有人提出,所謂的“東盟中心地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與現實脫節的神話。
東盟與大國關系
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因此也是此書的一大主題。此書認識到,正如中美合作在上世紀80年代曾極大地促進東盟的發展一樣,如今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也會對東盟構成真正的挑戰。因此,作者呼籲,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大國的決策者都應深刻反思它們與東盟的關系,特別是需要仔細考慮“強化或削弱東盟是否符合其長遠利益” (第74頁)。
該書認爲,近年來,中美兩國的東盟政策有可議之處。比如,美國利用東南亞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的做法並不明智。這種做法可能爲美國贏得了一些短期的紅利,但也造成了東盟國家之間的分歧。如果這些分歧最終導致東盟分崩離析,那麽美國就是爲了獲取短期利益而犧牲了長期利益,得不償失(第74頁)。
這一對近年來中美兩國的東盟政策的比較分析與評價,是東南亞衆多觀點中較公正合理的。該書認爲,美國的東盟政策最需要的是“謹慎”,這是處理與東南亞關系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一個強大團結的東盟更有利于美國,還是一個弱小分裂的東盟更有利于美國”,這是美國政府需要認真思考的(第95頁)。如果美國試圖爭取全部或部分東盟國家讓中國難堪,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威懾中國,反而會讓東盟嚴重受損。所以,中美雙方“都應把東盟視作一個精致、易碎的貴重花瓶。如果東盟遭到破壞或毀滅,那麽美國和中國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謹慎地處理與東盟的關系對于雙方至關重要”(第96頁)。
對于中國,該書也提出一系列重大問題:到底是一個強大、團結的東盟,還是一個弱小、分裂的東盟更加有利于中國?中國是否能夠從積極的東盟與中國關系中獲得更大的全球利益?如果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國,東盟國家需要做出哪些調整?(第101頁)
該書的立場是明確的:“東盟的存在本身就是送給中國的地緣政治禮物”(第102-3頁;此處我的翻譯與中文版稍有不同);“加強而非削弱東盟才符合其利益”(第109頁)。中國應把東盟視爲其最重要的戰略資産之一,盡力去強化它。證明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最佳“實驗室”就是東盟地區(第106頁)。此外,東盟具有罕見的戰略“潤滑劑”的效果, 能緩和亞太大國之間的矛盾。只有東盟能爲大國互動提供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地緣政治平台,因爲在這個地區只有東盟能爲各方所信任(第102頁)。
因此,該書提議中國建立“大國與中小型國家的新型關系”。中國可以由此證明自己與美國不同,中國會堅持大小國平等原則,真正尊重中小國家的利益和關切。而東盟就是中國落實這一主張的最佳場所(第108頁)。
對于關心中國的東南亞政策的人來說,《大國共舞》這章對東盟與大國關系的討論是全書最重要、最精彩的。它提出了一系列對中美等大國都極富啓迪性而又有重大政策意義的問題,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到底一個什麽樣的東盟才符合自己利益的問題。
中國到目前爲止的一貫立場,按照今年一月初發布的《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的說法,是“始終將東盟作爲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堅定支持東盟一體化,支持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那什麽樣的東盟既能維護自己的中心地位又能符合中國的外交利益?
這個問題,不僅需要中方思考,也需要東盟的外交精英深思。本書從東盟與各大國關系曆史發展的角度,系統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但並未能對此做出深入的解答。本書提出的另一問題——面對影響力日益增長的中國,東盟國家應作出何種政策調整——也極爲重要,但答案也不甚了了。這雖然是個遺憾,但我們也不應要求太高,因爲這本書畢竟是探索東盟成功的奧秘而不是討論東盟與中國關系的。本書的價值在于,這些問題是給中國與東盟雙方研究這對至關重要的外交關系的學者和官員的有益啓示,並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一些方向和思路。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
拓展資料(資料來自www.amazon.cn):
《東盟奇迹》,馬凱碩、孫合記著;翟崑、王麗娜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目錄
致謝/ 1
序/ 5
前言/ 9
一 四次浪潮/ 2
印度浪潮/ 6
中國浪潮/ 13
穆斯林浪潮/ 18
西方浪潮/ 24
二 和平生態/ 40
因素一:對共産主義的恐懼/ 45
因素二:政治強人的作用/ 53
因素三:地緣政治上的運氣/ 60
因素四:以市場爲導向的經濟政策/ 63
因素五:以東盟爲基礎的地區網絡/ 69
三 大國共舞/ 72
東盟與美國/ 80
東盟與中國/ 97
東盟與歐盟/ 115
東盟與印度/ 125
東盟與日本/ 132
四 各國前景/ 144
文萊/ 147
柬埔寨/ 150
印度尼西亞/ 153
老撾/ 157
馬來西亞/ 160
緬甸/ 166
菲律賓/ 171
新加坡/ 176
泰國/ 181
越南/ 185
五 未來態勢/ 190
優勢/ 193
劣勢/ 199
威脅/ 206
機遇/ 213
結論/ 223
六 諾貝爾獎/ 226
三個大膽的建議/ 244
參考文獻/ 259